每到秋冬季節,省城各大醫院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就會明顯增多,一些相關科室更是出現“一床難求”的局面。有資料顯示,近年來,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不斷加劇,因心、腦血管疾病而死亡的老年人佔老年人總死亡率的44%。驚人的資料給醫學專家們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挑戰,基於心、腦血管病變具有共同的病理基礎——動脈粥樣硬化,越來越多的業內專家呼籲對心、腦血管疾病進行共同干預,並提出了“心腦同治”的新思路,以期減少心腦疾病給患者及家屬帶來的經濟損失、生活不便。11月11日,山西晚報記者專訪山西省心血管病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蒯東,就我省“心腦同治”現狀進行了詳細解讀。據瞭解,他也是我省提出並實施“心腦同治”理念的第一人。 蒯東(中)在手術中。
小試牛刀,為20多例患者成功實施“心腦同治”手術
42歲的劉先生胸憋、胸悶一個多月,實在覺得難受,就到醫院檢查,結果發現,心臟冠脈粥樣硬化,需要放支架。雖然劉先生腦部沒有任何不適,神經系統的相關檢查也沒有任何異常,但經驗豐富的醫生還是建議同步檢查一下頸動脈。不查不要緊,一查嚇一跳,超聲結果顯示,劉先生左側頸內動脈重度狹窄,右側頸內動脈已經閉塞,腦卒中風險非常大,也急需治療。
“普通老百姓可能不太清楚,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以後會造成動脈粥樣硬化,這也是心、腦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礎。然而,由於心、腦分屬於不同的科室,過去遇到這樣的情況,極易出現扯皮,是先給心臟放支架還是先疏通頸動脈,如果先管心臟,萬一術後患者因頸動脈閉塞、狹窄導致偏癱怎麼辦?如果先顧頸動脈,手術過程勢必會干擾到病人的血壓和心率,這種變化會不會引發心梗,風險確實也比較大。”蒯東介紹,有統計資料顯示,臨床中,因心絞痛、心梗、冠心病、冠脈綜合徵等疾病在心內科首診的患者,有36.7%合併有腦梗死、顱內動脈狹窄等腦血管疾病;而在神經科首診的腦血管疾病患者中,有38.3%合併有缺血性心臟病;約1/3沒有心臟病史的卒中病人存在冠狀動脈大於50%的狹窄,卒中病人中約有3%的患者在一年內進展為心肌梗死;門診冠心病患者中,頸動脈狹窄超過50%的患者患病率高達25.5%。
“越來越多的資料都在表明心、腦血管疾病的相關性,這些疾病又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複發率、高致殘率等特點,給社會和經濟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蒯東說,面對這樣的現狀,學界專家提出了“心腦同治”。2018年7月16日,山西省心血管病醫院針對像劉先生一樣,出現冠脈粥樣硬化和頸動脈狹窄的病例,在全省率先嚐試“心腦同治”,即透過多學科協作的模式,讓心內科、神經外科專家聯手,同臺手術,為患者同時植入冠狀動脈支架和頸動脈支架。截至目前,該院已經為20多例這樣的患者成功實施了手術,而且術後效果都非常好。
大膽嘗試,冠脈搭橋和頸動脈斑塊剝脫同步進行
“臨床中,如果患者心臟出現多支病變,放支架肯定是不合適的,就需要做心臟搭橋手術,過去,有個別病人做完搭橋手術就出現了偏癱,一查發現頸動脈重度狹窄。”蒯東介紹,一般在做心臟搭橋手術時,都需要有體外迴圈的支援,這時候血壓都比較低,對於頸動脈狹窄的病人而言,就會因為腦部泵不上去血,導致低灌注型腦梗,出現偏癱。隨著臨床醫學的不斷髮展,越來越多的專家開始重視這一狀況。
“因為有相同病因,所以我們現在做檢查時,如果患者心臟血管有問題,也會要求他同步檢查腦部血管,這樣就又發現了很多需要做心臟搭橋手術的患者合併有頸動脈狹窄,按照過去的模式,不管是先處理冠脈問題還是先處理頸動脈狹窄,對患者而言,都可能會留下後遺症,或者不得不二次手術。”蒯東進一步解釋,針對頸動脈重度狹窄的患者,目前慣用的手術方式有兩種,首選是剝脫,就是把堵塞斑塊從血管內剝離出來,還有一種就是植入支架。不管選用哪種方式,在手術過程中,因為是全麻,這對本就出現狀況的心臟而言,是極大的挑戰,出現心衰的風險也非常大。
因為此前已經有“心腦同治”的成功經驗,2021年1月,神經外科又聯手心外科做了大膽的嘗試,給一名72歲的男性患者成功實施了“頸動脈剝脫+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當然,手術過程也是有先後次序的,術前我們就已經做了周密的預案,如果先做頸動脈的剝脫,患者心臟一旦出現狀況,心外科醫生第一時間就可以做搭橋手術;如果先做冠脈搭橋,我們的超聲監測會實時監控患者顱內血管情況,一旦出現異常,神經外科的醫生也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對血管內斑塊進行剝脫,這樣一來,就可以為患者規避很多風險,也不會影響到他術後的正常生活。”蒯東說,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為5名患者成功實施這一手術,愈後效果也非常好。
再次突破,“心腦同治”病種範圍逐步擴大
一次次多學科協作手術的成功實施,讓山西省心血管病醫院的專家們對“心腦同治”更有信心,也開始挑戰更高難度的手術。
今年4月,一名74歲的男性患者因“右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流利”而住院,經檢查,該患者被確診為“房顫合併顱內動脈狹窄”。“常規來說,顱內動脈狹窄也要透過植入支架來治療,放支架就必須要吃抗血小板的藥,而治療房顫是要吃抗凝藥。”蒯東說,假設患者要放支架,為了防止手術過程中出現房顫導致栓子脫落,就要同時吃抗板藥和抗凝藥,這樣就可能造成患者腦出血或身體其他部位的出血。“如果不放支架,患者又可能出現偏癱,所以我們就在想,能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抗凝藥停了,先給患者放支架,然後同臺透過植入起搏器、左心耳封堵或射頻消融的方式,徹底解決患者房顫的問題,手術結束後,患者也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吃抗板藥,術後出血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有了這樣大膽的設想後,專家們經過多次嚴謹周密的論證,最終手術成功實施。據介紹,目前,房顫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見的心律失常,而血栓栓塞性併發症,尤其是缺血性腦卒中是房顫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房顫所致腦卒中佔所有腦卒中的20%左右,而這一次手術的成功實施意味著更多這樣的患者將得到有效救治。
採訪結束時,蒯東告訴山西晚報記者,經過前期的研究和這些案例的成功實施,目前他們初步把“心腦同治”的病種範圍分了三種類型:一種是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同期介入治療,包括頸動脈/椎動脈開口狹窄+冠脈支架、顱內動脈狹窄+冠脈支架;一種是頸動脈剝脫+冠狀動脈搭橋;還有一種就是缺血性腦血管病合併心律失常的同期治療,已經成功實施的術式包括顱腦動脈狹窄+竇性心動過緩、顱腦動脈狹窄+房顫、顱腦動脈狹窄+室上速。
“我們的學術研究還在逐步深入,心腦同治不僅僅是臨床實踐,還應該包括臨床研究和基礎研究,追根溯源,從根源上降低心腦血管病發病率,降低疾病負擔。”蒯東說。他建議,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人群最好能每年定期進行一些針對性的檢查,比如頸部血管超聲、腦血管超聲等;另一方面,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也應對病情定期進行全面評估,最大限度預防心腦疾患。
山西晚報記者 薛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