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的情緒會導致人生病嗎?五志太過對我們的健康究竟有什麼樣的影響?
特別是在當前社會條件下,新冠疫情反反覆覆、生活節奏快、學習、工作壓力大,許多人長期被煩躁、焦慮、易怒、鬱悶等不良的情緒籠罩。討論這個問題很有意義。
疾病往往會給人帶來痛苦,正如《醫學源流論》中說:“凡人之所苦,謂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謂之因”。
如果我們不生病,或是少生病,那麼我們將會減少很多痛苦,我們將會生活得更快樂些,更幸福些。這是我們研習中醫養生的意義所在,也是我們探討“人為什麼會生病”——即病因的意義所在。也就是說,研究病因,找到病因致病的規律,是為了找到更好的預防疾病的方法,從而減少疾病給人們帶來的痛苦。
實際上,這個問題(即病因學),自從中醫學理論體系建立之日起,就作為中醫學研究範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人非草木,每天都會有不同的情緒變化,一般不會因為笑一下,哭一下而生病。但是,傳統中醫學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變化太過了,或持續時間太長了,就有可能演變為致病的原因,即七情致病。
對於這一點,祖國醫學早就明確提出,正如中醫巨典《黃帝內經》所言:“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下面,我就具體講講,不良的情緒、五志太過對我們身體健康的影響。
不良的情緒、五志太過可致病。主要指兩種情況:一種是情緒波動太大,過於激烈,往往會致病傷人;另一種情況是某種不良情緒持續時間太長、太久,也會傷人致病。
1、損傷臟腑
傳統中醫學認為,“喜怒不節則傷髒”,認識到七情致病,可以直接傷害到臟腑,使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逆亂,從而患病。具體來講,喜過則傷心,怒過則傷肝,思過則傷脾,悲過則傷肺,恐過則傷腎。如下圖所示:
但實際上並非是一情只會損傷一個固定的臟腑,既可能一情傷幾髒, 又可能幾情傷一髒。 例如思慮過度可影響到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樣悲憂太過亦能影響於脾胃功能,導致食慾不振、脘腹脹滿。又如大喜會傷心,而由於“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受傷,人體的整個功能皆有可能會受損。
2、影響氣機
氣機,指的是氣的升、降、出、入等的運動形式。傳統中醫學認為,人體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的功能活動及相互聯絡。都有賴於氣機的升降出入。而情志致病,首先是擾亂氣機, 並會導致氣機升降失常,氣機鬱滯,執行不暢。《黃帝內經》中說,“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可見,七情太過對於人體氣機的影響是很嚴重的,許多疾病的發生皆與七情刺激引起氣機失常有關。
3、精血虧損
《黃帝內經》說,“怒則氣逆,其則嘔血及飧洩”,說明暴怒,可致血隨氣逆,發生嘔血。《黃帝內經》又說,“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時自下",這裡的精時自下,即是恐懼太過,五臟所藏之陰精失去統攝,耗散不止。《醫學入門》也指出,“爆喜動心不能主血”,意思是過喜則使氣血渙散,血行不暢。此外,過分思慮既可能傷心血,又能影響食慾,造成氣血生化不足,皆可使人體精血虧損。
4、陰陽失調
傳統中醫學認為情志過激,可損陰傷陽。“大驚卒恐,則氣血分離。陰陽破散。”陰陽破散,也就是陰陽失調。而陰陽平衡,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基本條件,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由上述可見,平時注意調攝自己的情緒,儘量保持我們的情緒平和,也可以減少疾病。正如《黃帝內經》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關於這一點,現代醫學也有相似認識,很多疾病如高血壓病、心臟病、月經不調、乳腺增生、黃褐班、一些癌症等均與精神因素有密切的關係。
因此情志養生,也是一種重要的養生方法。可是在紛繁的人世間,燈紅酒綠的城市裡,如何才能保持一顆平靜的心,確實也是一個難題。老祖先講得最多是“清心寡慾。”我的體會是,養生先養心,而養心也是一種精神的苦旅,不可急於求成,可以從培養一些健康的興趣愛好開始,如聽音樂、下棋、寫大字、公園鍛鍊身體、學跳集體舞、多參加集體活動、公益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