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0月5日,國慶節假期山西行第4天,今天的長城路線是白泥窯-石垛墕-滑石澗堡-老牛灣。開始行程前,領隊與刀太極、兔哥、尺規老徐等一直在研究今天的行程。10月5、6日兩天我們要從老牛灣走到水泉營堡,一共是四十七、八公里,要在行程中間切一刀,經研究這一刀切在白泥窯,第一天多走5公里,給第二天多留點時間返回平魯。這一段要走多少公里?二十多公里吧。二十多多少?二十五、六公里吧。
一天走二十五、六公里,聽著都有些嚇人,怡然走長城從來沒有走過這麼長的距離呢,雖然沒有信心,但心裡有底,因為今天也有B隊,可以到滑石堡下撤,比全程要少走一半的路程,看情況再說吧。
——從從容容二三里
黃土高原上的秋雨連綿不斷,中秋下,國慶節還在下,昨天我們雨中走偏關城,飽受淋漓之苦,今天早上,淡青色的天光,仍然是“山青青欲雨”的陣勢,但我們習以為常,“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打點行裝於7:30準時出發。
在山西走長城離不開長城1號公路,今天又走在了1號公路的偏關段,值得紀念的是我們經過了長城一號旅遊公路“0km”標誌文化驛站,關於長城1號公路在前文已經介紹過,且說這“0km”標誌文化驛站位於素有“長城入晉第一灣”美譽的偏關老牛灣,離我們駐地“黃河山莊”只有20分鐘的車程,這裡以“0km”標誌景觀石為中心,建起了長城文化體驗園,將來好像要建成有“文化觀景長廊、觀景臺、數字攝影互動平臺(最美長城)、房車營地營位”等的長城文化驛站,現在還在建設中。
匆匆拍照,那麼短暫的時間,我們盡情地釋放著激情。
我們匆匆拍照後,趕緊集結出發!感覺好像是在轉眼間,我們便到了今天的啟程地白泥窯村,從村外沿村路行走兩公里左右,便是一處埡口,這是我們今天與明天切入長城的同一座標點,今天向西明天向東。
“不遠處有白泥窯堡,去看嗎?”“不看了,今天的行程太緊張。”這是前邊探路的兔哥與領隊的對話,今天的行程確實有點緊張,但是上了長城,目力所及山勢平緩且不見有深溝的身影,是濃重的霧氣遮住了我們的望眼嗎?管它去呢,先放鬆一會兒吧。
長城一側的小廟,是新修的還是新噴塗過的?但那乾枯的古樹虯枝,卻為小廟點染了幾分滄桑的古意。
經正泥墕村,正趕上“偏關縣劇團送戲下鄉”,演出的劇目是“秦腔摺子戲轅門斬子”不過戲臺處沒有幾位觀眾,令人感到熱鬧的冷清,看樣子這長城腳下的村子可能也只剩下為數不多的留守老人了吧!
走在芳草萋萋的城牆上,遠眺黃土高原山勢起伏——“原馳蠟像”,不知為什麼腦子裡會湧現這一意象,這裡有半點想象嗎?也許有吧,比如那一座座漂亮的火路墩,就如雕像般筆直地矗立於原野,四、五百年了依然那麼漂亮挺拔,雖然走在山西的長城上,這種情形是經常看見的,但每一次都會帶給我們感動與共鳴。
而在遠眺間,我們撿拾到塞外最後的秋色,田野裡的芳草只象徵性點染一點點淡淡的綠意,被收割的莊稼也只剩下一點殘骸,也有些沒來得及收割的莊稼,在秋風中瑟瑟發抖。
繼續撿拾黃土高原上最後的秋意!
“看見頂上有座小廟的敵臺就下撤左轉”,兔哥在手臺裡給我們指路。敵臺上的小廟是什麼廟?當地村民寄託怎樣的希冀?怡然忽而想起走遼東西溝長城遇到王建華攝影師的說法:他說古代敵臺上建廟最多的是關帝廟,不知道這座廟是不是關帝廟,不過小廟太小,似乎容不下關帝。
——深溝陡坡四五六
從從容容二三公里,我們自己都懷疑,今天的長城不會這麼容易一直走下去吧?當然不會。兔哥在前隊早就提示大家下溝要從右側下切,再抬頭看兔哥一行人,發現他們已經在對面的陡坡上奮力向上攀爬,那坡度起碼有六十度。“我們也要上那陡坡嗎?”當然,不過下陡坡前先要下一個不小100米的深溝,這是今天遇到的第一條大溝。考驗,似乎剛剛開始。
這是我們今天遇見的第一座包磚的敵臺,過了這座敵臺,就要下降到一條不小於百米的深溝了。
火燕、薔薇老師、清茶姐姐我們四個人爬得有些崩潰且懷疑是否已經脫離了軌跡,因為前隊幾個人的足跡並不明顯,但我們心裡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必須堅持向上爬,只有爬到山頂才能找到長城。火燕在前邊探路,我們繞過了一條深溝壑的溝尾,並終於爬上了山脊——長城,我們終於又與你交融在一起!我們四人與Nandy、徐老師匯合,他們二人分別從不同的山坡上爬過來。
忽略掉我們奮力攀爬的過程吧,我們終於繞到深溝的溝尾,爬山了山脊,與長城再次相聚。徐老師從另一座山坡上攀爬過來,他爬的那座山坡更加陡峭爬上來了。
留個影吧!後邊那漂亮的火鍋墩,我們沒有到達,那也是一個火路墩
這是一道埡口,過了這個埡口又是一條溝,我們偷懶了一下,繞行了一小段,走了機耕路路遇農民收穀子,清茶與火燕都操練了一下,火燕有生活體驗,像模像樣,清茶姐表現也棒棒噠。
這是我們都喜愛的風景,怡然也美美的拍一張。
接下來我們了上上下下的又經過了幾條溝壑,其中最艱難的一次下溝與攀爬是在滑石澗堡前百十米處。又是近百米的溝壑,長城的軌跡似有似無,我們與牆體若即若離,根本無路可走,長城陡然下降,我們趟著碎石、撥開荊棘、用力撐住登山杖,小心翼翼地向下探著腳步,關鍵時刻要拿出殺手鐧——臀降,好在有兔哥一行人在前邊探路、指路,我們終於有驚無險順利下到溝底。
下邊就是滑石澗村了,離滑石澗堡不遠了不遠有多遠?要下到溝壑再爬上去,再……
當我們爬上山坡再回望那陡峭的山崖、深深的溝壑,不由地驚歎其險要、感慨自己的卓絕。過了這條溝壑,離滑石澗堡不遠了,兔哥他們已經進堡子了!
回望我們剛剛走過的溝壑
——曾經“鎮寧”滑石堡
“不用從長城下切,沿著長城走,走著走著就到堡子了”,還是兔哥在前邊給我們指路。滑石堡,原來稱滑石澗堡,是明朝九邊太原鎮長城沿線上的一座重要軍堡,前文已經說過,“滑石澗堡與水泉堡、老牛灣堡是偏關29堡中橋頭堡”,因而滑石澗堡也是明長城太原鎮的著名隘口。滑石堡位於內蒙古與山西省的交界線,出了此堡,邁過長城,便是內蒙古清水河縣。
今天,我們便是沿著長城,遠遠就看見了高大威嚴的磚砌堡牆,那是堡子的北牆,當初它正上直面草原民族的鐵蹄,這高大威嚴的堡牆足以令人望而生畏。城堡建在長城牆體南400米處的一座較高的山丘頂部。站在城牆上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周邊情況,是一處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當時修建了堅固的防禦體系,蒙古鐵騎突破太原鎮長城南侵近20次,滑石堡卻始終固若金湯。
今天我們從南門走進古堡,城門儲存基本完整,還保留著部分大條石和包磚,堡門上方的“鎮寧”匾額仍赫然昭示著震撼的氣勢。關於滑石澗堡:明宣德九年(1434),太原鎮總兵李謙建滑石澗堡,並在外圍層層設防,修築烽燧、墩臺、壕塹、亭障,增築重牆11道。其城周廣裡許,磚石各相半,其中最大的長條青石達1.52米,最大的城磚長0.42米,寬0.21米,厚0.08米,重24斤。內建守備公衙一所,中軍官衙一所;清代建察院公署一所。堡前建把總衙一所、營房三百間,分街衢五道。堡內建馬王廟,北城樓又塑真武像。
堡城開南門和東門,兩塊石匾分別書“滑石澗堡”和“鎮寧”。城牆四角突出,上建垛口、射孔和望臺。據《偏關志》載:“堡,初置操防守備一員,兵丁250名;隆慶三年添設守備一員,兵丁375名,馬17匹,所轄邊垣36裡。”此為重要的戍邊要塞。建堡石碑矗立於堡門南牆頂部,石碑形制為三部分:碑首為二龍戲珠圖案,圖案下方為碑名《創修滑石澗堡磚城記》;碑座表面為一圈蓮花形紋飾,線條細膩,神態逼真;碑主體《創修滑石澗堡磚城記》“明隆慶三年(1569)復加修築,萬曆五年(1577)修塞垣抵滑石。厥地乃偏關之保障,三關之鎖鑰也,其形險固,造物者設也,以作藩籬防守。”
火燕在城堡處放無人機,怡然與清茶姐、薔薇老師一起環走堡子,四角分別有護堡墩,堡子四周城牆存輪廓,最先映入眼簾的北牆儲存最好。堡內見一座殘碑,碑文模糊不清,有清乾隆建什麼碑記字樣。南門外有一座戲臺。堡子內還有部分居民留住,也許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已經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
離開滑石澗堡,再次回望,這歷經500年的滄桑歲月,黃土高坡上的滑石澗堡雖然早已繁華盡去,但氣勢尚在、威嚴猶存!
——遇見美好,楊家川!
滑石澗堡是B隊線路的終點,怡然走到這裡卻感覺漸入佳境,於是我們四人小隊繼續前行!“前邊有一段‘Ω’形牆體,這段長城不好走,建議大家不要走了,再說這段長城修的意義是什麼呢?真搞不懂。”兔哥在手臺裡提示大家。
當我們到了這‘Ω’牆體下時,發現這段長城高懸於懸崖陡壁之上,仰望之牆體高大崔嵬、儲存完好。這樣的懸崖陡壁完全可以憑山險拒敵,修牆真是無甚必要,真是空耗人力物力。但細一看它所據守的楊家川大峽谷的源頭,應該是一種邊界宣示與震懾作用吧。
這裡我們驚喜地發現,我們正站在楊家川的源頭!楊家川,是那條川流不息、浩浩湯湯匯入黃河的楊家川嗎?正是!話說楊家川,原名太洛河,據說宋代名將楊延召鎮守三關(偏關、守武關、雁門關)時,屯墾邊戎,帶兵駐守,後所遺家屬甚多,於是,將太洛河改名為楊家川。源頭處河床是平展展的河石,兩岸的岩石層層疊疊,那是歲月的年輪,記載著滄海桑田的變遷。沿平展展的河床前行,河床陡然塌陷形成深深的峽谷,這便是地殼變遷的傑作!峽谷有近百米深,現在的峽谷中只積存一點點水,但如果河水豐沛,這裡將會形成頗為震撼的瀑布。
前隊的兔哥、徐老師、張清、花花因為走“Ω”牆體耽誤了時間,與我們4人匯合於楊家川源頭,坐在平展展的河床上,面對著楊家川峽谷用午餐,著實是“秀色可餐”呢!在這裡,我們遇到幾位當地的旅遊者,一人向我們介紹說曾經有一頭牛從這河流順水掉進了深深的峽谷,由此可見,雨水豐沛時,楊家川河谷水流還是很大的。接下來的行程我們幾乎與楊家川一路相伴而行,一直攜手走進了老牛灣。
鬼隊航拍的蜿蜒曲折、夾岸壁立千仞的的楊家川,那山那水那長城,壯觀美麗得不要不要的!
——千迴百轉,老牛灣!
千迴百轉說的是老牛灣嗎?不是,說的是我們。在楊家川源頭流連了一會兒,我們繼續尋長城而行,長城在“Ω”牆體一頭扎入楊家川河谷後,又在河對岸仰天長嘯。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那座立於孤峰上的敵臺,孤峰並不高,但足以居高臨下俯視踞守楊家川河谷,有人叫它望河樓嗎?如果沒有,怡然私下命名吧。
這是座包磚敵臺,但臨河一面已坍塌,包磚盡去黃土裸露,其背面包磚儲存相對完好,也許臨河風勁耗盡了它的身心,飽受摧殘吧。
繼續前行,幾乎尋不見牆體,但我們還是奔山脊攀爬,因為長城一定在山脊延伸,這一段我們爬得非常艱難,終於爬到了山的最高峰,看到了雄踞之上的最高敵臺,那是一座儲存較好的石包敵臺,這一帶沒有牆體,敵臺不多,這座敵臺的作用不可小覷。
一路下行,臨近公路時是幾十米的碎石陡坡,這是修建公路時爆破形成。身形敏捷靈巧的,如兔哥、刀太極、張清、徐老師、花花、火燕,很快就下去了,怡然可不行,車上的隊友在看著呢,因而尤其緊張。在火燕的指揮下,手腳並用加上“滑山派”的絕技——臀降,終於有驚無險地下到了公路上。非常感謝東方姐姐用影片記錄下我們的驚險過程!
領隊、B隊隊友在路邊等著我們好久了,歷盡辛苦的我們心裡湧起一股暖流。但是我們並沒有上車,幾乎不約而同回答:一定走到老牛灣!而在啟程時,隊伍中又多了吉祥姐姐,我們10人繼續前行!
長城牆體在哪裡?應該是被長城1號公路截斷後,在對面的山脊上繼續前行,只是與我們剛剛爬過的那段長城一樣,牆體憑藉山險並不連續,“只看見一座烽火臺,是新修的模樣,且都是非常陡峭的碎石坡,非常難以攀爬”,於是我們便沿著長城1號公路前行。
要一直走到老牛灣嗎?不會。走了3公里多公路,從一處不甚明瞭的地方下公路上山,真佩服前邊領隊的兔哥、徐老師、刀太極三大位,走長城絕對是“胸中有丘壑”!接下來的七、八公里,最考驗我們體力與耐力的。
已經是下午4點多,陰沉沉的天空再也崩不住了,就在我們切下公路上山不久下起雨來,我們也無話可說了,一大早就陰沉沉的天空一直堅持到這個時候才下雨,已經給足我們面子了。上山下山,下溝爬坡,總是在似乎山窮水盡的時候,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長城牆體若有若無,而楊家川則一路相隨,雖然楊家川的源頭水流微弱,但一路上它不擇細流,終於匯聚成川流不息。
我們再次尋見長城長城牆體與敵臺時,已經是閻王鼻子1號臺了,歷盡千辛萬苦到老牛灣時,我們數到了閻王鼻子5號臺。閻王鼻子屬內蒙古管轄,在山西的一側稱為“樓疙瘩”。
——老牛灣啊,老牛灣!
彎彎曲曲的楊家川與蜿蜒曲折的長城攜手而行,我們則與長城楊家川同行同行,穿過8公里楊家川小峽谷,其間峭壁直插雲霄、谷底怪石嶙峋,使我們雨中艱難的行程也充滿了詩情畫意——就這樣,我們終於到了老牛灣。
哪個老牛灣?因為在內蒙古與山西有兩個老牛灣。前文說到“樓疙瘩”,“樓疙瘩”的高臺之上,坐落著老牛灣堡和老牛灣村;但在內蒙古,也有一個老牛灣鎮與“老牛灣”村。這裡涉及到一起公案,就是在這個國慶節,央視直播都將山西的老牛灣說成了內蒙古的老牛灣。關於老牛灣的歸屬問題可以說是清清楚楚,用不著在這裡詳敘,就當是一件無聊而有趣的事,我們做吃瓜群眾盡攬美景吧。
‘而今,當我們在夕陽西下分到老牛灣時,確實欣賞到最美的風景。“塞下秋來風景異”,不錯的,老牛灣的晚秋是一幅怎樣瑰麗的風景啊!水——奔流不息的楊家川與浩浩湯湯的黃河在這裡交匯,溫情、深情、脈脈含情水乳交融;山——兩岸壁立千仞,如刀削斧斫般傲然挺立,如玉帶臨風的翩翩少年,有桂林山水之秀美,也有黃山奇石之偉岸;長城——如巨龍般騰雲駕霧而來一頭扎進老牛灣,潛龍騰淵,鱗爪飛揚,望河樓則是它的靈魂所在,這是儲存完好的磚砌敵樓,望河樓四面無門,只有一個小窗戶,其門額上的門匾陰刻楷書“老牛灣墩”四個大字,並有題頭和署款等小字,可辨出“萬曆歲丁丑夏”。
走完全程的五位女士
但是望河樓已經劃入景區,我們沒有時間進入景區參觀,但是,與老牛灣的情緣未了,老牛灣我們還會來的,據說老牛灣的春天很美,夏天很美,冬天也很美……
出了老牛灣,我們遇到兩座小廟:一座是豆王廟,這種怡然還一次看見;還有一座觀音廟,裡面殘存的壁畫似很珍貴。
豆王廟,怡然第一次見到過。
觀音廟
觀音廟裡的壁畫
——回到黃河山莊,隊友們在等著我們用晚餐,豐盛的特色菜,再來上點白酒、啤酒,“九九歸一”,這一天真是“perfect”,累並快樂著、幸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