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麥尼,CFA持證人,SOA北美精算師協會會員,財經講師
前段時間,“拉麵哥”走紅網路,一碗拉麵只賣3塊錢,一賣就是15年。不少人建議“拉麵哥”漲價,可以多賺點錢,但是他堅持說:想等大家都有錢了再漲價。
漲不漲價當然是“拉麵哥”自己說了算,但是漲價就一定能多賺錢嗎?
一碗拉麵,看似簡單,卻能反應出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很多問題。定價,就是企業經營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企業營業過於複雜,這裡我們不過多地談企業經營,只談其中的“定價”。
下面,我們就以一碗牛肉麵為例,看看到底該賣多少錢,才能賺得最多?
真的是價格越高,越賺錢嗎?
以一碗牛肉麵為例,有人說要薄利多銷,有人說要賣貴點,就能多賺錢。似乎都有道理,但似乎又沒那麼簡單。
拉麵哥,一碗麵賣3塊錢,每碗賺4、5毛錢,賣了15年,真·薄利多銷·拉麵
價格確實會影響利潤,同時價格也會影響銷量。賣的貴,價格漲上去了,銷量自然就會降低。
假設一碗牛肉麵成本是10塊錢,賣20塊錢的時候,每天能賣1000碗,能賺10000塊錢;賣25塊錢的時候,可能每天只能賣800碗,能賺12000元;
價格從20塊錢漲到25塊錢,確實是賣的貴了,也多賺錢了,那繼續漲價會不會賺得更多呢?
當每碗麵賣30塊錢的時候,銷量可能會降到400碗,卻只能賺8000塊錢了。
如果再繼續漲價,銷量會繼續下滑,利潤也會繼續下降,這時候銷量下降的影響已經遠大於漲價的影響了。
可見,輕微的漲價可能會帶來利潤的增長,但是隻是在一定範圍之內的漲價,如果超出合理的範圍,利潤不增,反而下降。
當然,以上假設,都是基於成本不變的前提下。在實際情況中,這顯然不成立。
成本,是一成不變的嗎?
成本當然不是一成不變的。
當我們談到成本,首先想到的就是原材料的成本,比如牛肉的成本,面的成本。除此,還有其他成本,比如房租、水電、人工、機器等。如果你有機會和牛肉麵的老闆聊聊,問問他還有哪些成本,你就會知道,成本實在太多太多了……
這些成本,除了原材料之外,基本上都是固定成本,不管賣多賣少,這些成本都是少不了的,比如每個月的房租、工人的工資、水電費物業費等。把這些成本均攤到每一碗麵上,那一碗麵的成本,就不只是牛肉和麵的成本了。
假設一個店面的固定成本每天是2000元,最多能做400碗麵,但是不一定能賣400碗。假設每碗麵的原材料成本是5塊錢。
那每碗麵的成本是多少?這取決於銷量有多少,每碗麵均攤的固定成本有多少。
這麼看來,成本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能賣400碗的時候,成本才能壓到最低。賣的少的時候,可能連房租成本都收不回來。
那問題來了:
- 一碗麵,賣得貴可能就賣得少,賣的便宜就賣得多。定價的高低,直接影響銷量;
- 銷量的多少,又會影響成本。賣的多,均攤下來的成本就低,賣的少,均攤的成本就高;
- 成本又是不固定的,但是成本又直接影響著定價,定價參考的首要因素就是成本。
於是,定價、成本、銷量,就成了一個互相影響的迴圈。似乎從哪都無從下手,那到底從哪下手呢?
牛肉麵要開張,總是要先定個價格呀。
那一碗麵,到底該怎麼定價呢?
那市場上有沒有最優定價呢?
| 最優定價
理論上,根據供需關係,銷量(Q)會隨著價格(P)的增長而降低,那利潤(Y)跟二者的乘積相關,這樣就會得到一個關於利潤和價格的二次函式關係。這個利潤函式,會有一個最高點,也就是在這個定價,利潤會達到最高。(C是成本)
Q=-kP
Y=(P-C)*Q
=-kP(P-C)
那實際上呢?
這個最優定價根本就不存在。
啥? 那經濟學理論失靈了嗎?
為什麼找不到最優定價呢?
因為經濟學上研究出來的關係都是基於各種假設,價格彈性也是假設出來的。放在實際環境中,“假設”並不成立,那根據“假設”計算出來的最優定價當然也不成立。
所以,當你看到用各種定價模型,各種演算法來給牛肉麵定價的時候,其實,還不如直接參考隔壁刀削麵的價格來的靠譜。
事實上,大部分餐飲店的定價,都是參考市場上同行的價格,因為誰都不知道最優定價是多少,隨大流總是沒錯的。
既然沒有最優價格,那還有沒有別的辦法解決定價問題呢?
| 差異定價
定價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同樣的商品,客戶願意支付的價格是不一樣的。如果定高了,就會失去低價客群;如果定低了,就會失去高單價帶來的高利潤。
那能不能對不同的客群定出不同的價格呢?
想想也是不可思議,同樣的商品,有哪個“冤大頭”願意支付比別人更高的價格呢?
先別下結論,你可能就當過這個“冤大頭”。
比如隨處可見的肯德基老爺爺,幾乎就把差異定價做到了教科書級別的水平。
一個漢堡,上班族願意花20塊錢,學生黨可能只願意花12塊錢,當然,賣12塊錢也是賺錢的。
那到底該賣多少錢呢?如果賣20塊錢,就會失去龐大的學生黨客群;如果賣12塊錢,明明有人願意花20塊錢買,多出來的8塊錢不賺白不賺。
怎麼能做到,同樣一個漢堡,賣給上班族就賣20塊錢,賣給學生就賣12塊錢呢?
答案就是:優惠券!
一張優惠券,收集、裁剪、拼兌,一通操作下來,就可以抵扣8塊錢,於是,大家都能在自己的消費能力範圍內,吃上香噴噴的漢堡了。
想想上學那些年,你是不是也做過收集優惠券的“便宜蟲”呢?
當然,後來的後來,身為打工人,沒時間收集優惠券的時候,你是不是變成了“冤大頭”?
肯德基的優惠券並不是個例。如果說肯德基的優惠券是漢堡族的小確幸,那雙十一的優惠券簡直是所有女生的狂歡。
每年雙十一,都能帶很多人重回自己數學水平的巔峰。領不完的優惠券,算不清的疊加和滿減,幾乎是全年最低價。看看每年雙十一的銷售額,不禁驚歎:我們對低價真的是毫無抵抗力啊!
當然,也有一些不差錢的小夥伴,從來不為雙十一熬夜。只為自己喜歡買單,無視價格高低。
在商家眼裡,不管你是為喜歡買單,還是為低價買單,誰的錢都要賺,一個都不放過。
如果你覺得這些套路都盯著女生的錢包,男生絕對不會如此不理性,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消費者的錢包都是一樣的,從來沒有性別之分。
比如,網路遊戲,很多道具都要花重金購買,當然也有一部分道具,可以一級一級打怪升級慢慢湊。對付費玩家和免費玩家來說,同樣的道具,他們可能花了不同的錢。
這種「差異定價」的例子無處不在,這也是一種非常友好的定價策略,簡直是“便宜蟲”們的福利。
但是在經濟學上,它有一個非常不友好的名字,叫做「價格歧視」,即「Price Discrimination」,其實並沒有歧視任何人,只是翻譯得過於簡單粗暴。我覺「差異定價」能更好地解釋這個策略。(當然經濟學中有很多這種被翻譯耽誤的策略,改天我們可以專門寫一寫)
差異定價的本質是對客群分類。不同的客群,獲客成本不同,客戶的付費意願不同,付費能力也不同。即使有些客戶消費能力不足,透過「差異定價」,也能為他“量身定製”出合理價格。
最後,一碗牛肉麵,到底該賣多少錢?
看到這,讓我們再回到牛肉麵的例子。
起初是定價的問題:賣的貴了,買的人就少了,銷量少就會影響利潤;賣的便宜,一碗麵的利潤就會少了,利潤也會降低。
在兼顧一碗麵的利潤和銷量的同時,能不能找到一個最優定價呢,也就是利潤最高的定價?
結果是,這個“最優定價”是不存在的。
但是,很多連鎖店在實際經營中,會根據商品的定價、銷量、客流量、復購率等資料測算出一套定價策略。當然這依託於大量店面的資料,並且反覆試錯,最終定出來的價格也不一定是統一的。比如北京和上海的分店,價格可能就不一樣。
對於大部分企業主來說,都是單店,或者只有幾家分店,顯然不具備大型連鎖店的資料基礎,有沒有別的定價策略呢?
當然有,就是「差異定價」。
差異定價的本質是從客戶本身找答案。
不同的客群,需要不同的經營策略,在定價、服務、售後環節都是如此。
當然,牛肉麵的定價只是個引子,客群經營需要的是更多元的思維方式,在實際經營中,應該如何解決,還要回到客群本身。
下次和朋友聊天,你會不會有一些新的思路呢?
更多精彩乾貨,請關注【驕子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