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倌
靶場,還處在剛剛勘察初建階段,生活環境也十分艱苦。來這裡打靶的部隊,一切供給和日用品都是自帶自備。
全營住在一個簡陋的大庫房裡,幹部戰士一律就地睡通鋪。全營用一個廚房,是自己用大號的單帳篷臨時搭成的,沒有餐廳,戈壁灘就是天然的最大餐廳。吃飯時,經常遇到風沙的襲擊。小的襲擊時有發生,尤其是吃中午飯和晚飯的時候,一個一個就地旋起來的微型旋風防不勝防,不時地開玩笑似的旋轉到你的身邊,向戰士們的飯碗裡、菜盤裡撒一點兒大戈壁的天然“作料”。
不在戈壁灘,就不知道戈壁灘沙塵暴的厲害。在北京組建之後,又經過了一個春天的二營,自然對北京春天的風沙有所認識,也有所磨鍊。到了大西北,有一點兒風沙,已習以為常,起初也並不感到有什麼特別的威脅。不久,一場令人恐怖的沙塵暴降臨了。
一天傍晚,太陽即將落下地平線的時刻,全營正在距離宿舍幾百米的廚房吃飯。被太陽暴曬了一天的戈壁,又悶又熱,幾分鐘後,正西偏北方向的天空烏雲驟生,黃沙沖天,遮住了落日的霞光,天頓時暗了下來,晚飯正吃得半半拉拉的時刻,烏雲卷著黃沙像一條黃龍一樣翻滾著向部隊吃飯的方向撲來。
營的領導一看,戰士們在這無遮無擋的平地上太危險,就大喝了聲:趕快跑回宿舍!戰士們抱著飯碗就跑。跑在半路上,沙塵暴也襲來了,霎時間飛沙走石,天昏地暗,黃沙瞬間灌滿了耳朵和鼻孔,眼睛睜不開,睜開也看不見,人也被颳得不由自主地跟著風跑,臉被沙石打得像針刺的一般。戰士們脫下上衣,蒙在頭上先把頭包起來。聰明一點兒的戰士乾脆就地趴下不動了,等風沙過去之後再走。有的就隨風颳著失去了方向,越走越遠。
沙塵暴的風頭過後,天色已晚,全營立即清點人數。發現有的戰士還沒有回來,立即組織人員拿著手電筒圍著宿舍轉圈子,為迷失方向的戰士指引方向。手電筒的光線太弱,怕走遠的戰士看不到,又把停在宿舍邊的嘎斯-51和嘎斯-67小吉普車開起來,開啟車燈,圍著宿舍轉圈子,為戰士指路,終於把被風“颳走”的迷路的戰士一個一個招了回來,幸好沒人傷亡失蹤。據早來這裡建試驗場的同志講,這裡是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
環境和生活雖然非常艱苦,但戰士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卻非常飽滿。在連隊的黑板上,戰士們寫下了題名為《戈壁特供》這樣一首十分風趣的打油詩:
戈壁灘,
風沙舞。
每天特供二兩五,
白天不夠晚上補。
長身體,
壯筋骨。
不是戰士二百五,
是為革命來吃苦。
對這次實彈打靶,全營上下都極為重視,認真細緻地做著各項準備工作。對兵器的周、月定期工作等一系列的檢查也極為細緻,技師們力爭把每一個元器件的引數都調到最佳值,期待著創造出彈起靶落的好成績。在營長召開的營、連幹部和各專業技師的兵器準備狀況彙報會上,他們都信心百倍地向營長做出了保證。
營指揮所、制導雷達、目標指示雷達和顯示車的人員,按照打靶的程式和模擬靶機效能,制定出想定作業計劃,也反反覆覆地演練了多次,全營嚴陣以待地等待實彈射擊這一天的到來。
二營的打靶時間,上級安排在8月22日。二營是五個地空導彈營中最先打靶的一個營。
這一天,天氣晴朗,萬里無雲。吃過了早飯,二營就把部隊帶進發射陣地。一路上步伐整齊,歌聲嘹亮。進入陣地後,信心十足地做著實彈射擊前的準備工作。陣地上彩旗迎風招展,用紅布白紙剪貼的橫幅標語口號和用五色粉筆編寫的黑板報,把陣地裝扮得鮮豔奪目,像過節一般。
這次打靶的靶機,是拉-17靶機,靶機的時速為750-800公里,和RB-57D高空偵察機的速度相似。每個營只准發射一發導彈。
靶機起飛後,二營按照打靶規定的程式做著一切戰鬥準備。兵器狀況良好,制導雷達按照營指揮所的目標指示,也及時準確地捕捉了目標(靶機)。即將發射的導彈昂首屹立在發射架上,十分壯觀。當靶機飛進發射區時,營長嶽振華立即下達了發射命令,引導技師徐培信迅速準確地按下發射按鈕,隨著一聲巨雷般的轟鳴聲,導彈像離弦的箭一樣躥入天空。
站在發射場地外觀看打靶的人群,是第一次看到這種壯觀的場面,歡呼雀躍。
然而,就在此刻,意外的情況發生了,導彈偏離了方向,失去了控制,拐了一個90度的大彎,在發射陣地右側20公里處墜地自毀了,沒有碰到靶機一根毫毛!
地對空的“戰鬥”打成了地對地。
全營立刻被這意想不到的場面給驚呆了。營長嶽振華也一時愣了神,不知道問題出現在什麼地方。
打靶失敗了,營長嶽振華下令關機,人員離開陣地,等待上級來檢查原因。
全營看到導彈沒有命中靶機,情緒頓時一落千丈,十分沮喪。不少官兵為此還流了淚。
營長嶽振華立即指示各連,在不動兵器的情況下,組織有關技術人員研究分析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原因,以便上級工作組來後,積極配合檢查,迅速查明原因。
制導雷達連連長李文較和指導員田景川,組織有關技師著重分析指令產生和指令發射部分的問題,但這兩部分的技師非常肯定地向連長保證說:兵器進入靶場後,周、月定期工作和射擊前的功能檢查沒有任何問題。導彈在飛人制導波束前的飛行中,飛行狀態是正常的,兵器也是好的,沒有任何不良徵兆。
發射連連長陳佔奎和指導員劉樹幀,組織發射排長和發射控制技師分析檢查,是不是因為發射架標定誤差大,才使導彈沒有射入制導雷達波束而導致失控,但排長和發控技師都向連長保證標定是他們親自做的,而且反覆檢查了好幾遍,不會出問題。
技術保障連連長杜衍奎和指導員林寶喜,組織測試車人員研究分析是否因為無線電控制儀不接受控制和自動駕駛儀工作不正常,而使導彈失控,但無線電控制儀和自動駕駛儀兩個技師拍著胸脯地保證:測試中,這發導彈的控制儀的引數穩定、準確。
在上級工作組成員中,有一位顯示車的帶訓教員,名叫韓硯林。他是一位在抗美援朝中投筆從戎的青年學生,也是在新中國的雷達部隊中土生土長起來的雷達通。跟蘇聯人學了一期,就熟練地掌握了制導雷達影片部分的工作原理。
韓硯林在對顯示車做了檢查,又聽了引導技師和三個操縱手的操作過程和對導彈飛行狀態的描述後,分析說:兵器在靜態中功能檢查、捕捉目標都是好的,為什麼發射了導彈進入動態就出了問題?只有一個關鍵部位能影響它,那就是方位角的掃描馬達產生的基準脈衝反向了,導彈接受控制的瞬間,接受了一個大的誤差訊號,使舵面偏轉過大,迅速衝出波束,失去控制。這要把掃描馬達的罩子開啟才能看出來。
這套兵器從蘇聯進口後,從未有人拆動過,掃描馬達罩子的鉛封還是蘇聯工廠的鉛封,如果是方向搞反了,也是在蘇聯工廠安裝時搞反的。
為了搞清責任,請來了跟隨部隊打靶的蘇聯專家。韓硯林同志和二營的天線技師劉漢新,在蘇聯專家在場監督的情況下,打開了掃描馬達罩。通電檢查觀察:發現掃描馬達的轉向與標明的紅色箭頭完全相反,接線柱上的漆封完好無損,證明兵器來華後無人動過,也證明這一差錯完全是蘇聯工廠造成的。蘇聯專家承認是三相電源的8號和9號接線頭,在工廠裝配時裝反了。待把兩個接線柱的接線改正過來後,馬達轉向即恢復正常,與標記的紅色箭頭所指的方向一致。
問題很快地得到了解決。此時,蘇聯專家用手拍了拍韓硯林同志的肩膀,伸出了大拇指連連稱讚:赫拉紹!赫拉紹!基地孫繼先司令員(兵團級)也連連稱讚:“這麼快就解決了問題,說明我們自己也有了不起的專家,真不簡單,真不簡單!”
兵器的問題找到後,一營和五營都使用二營的這套兵器打了靶,兩個營都擊毀和擊落了靶機,基地的四營用自己的兵器擊落了靶機,使用另一套兵器打靶的三營也擊傷了靶機,惟獨二營因兵器問題,給推了光頭,全營心裡都不是滋味。二營也盼望著上級能夠特殊情況,特殊對待,再叫二營打一發,但因當時進口的導彈數量有限,一發導彈的價格又太昂貴,這一願望也就沒有實現。有戰士羨慕地說:“一營打了四發導彈,這次還能再打一發,為什麼我們就沒有這個福氣?”就這樣,全營帶著深深的遺憾離開了靶場。
作者簡介:史倌,高校歷史老師,歷史研究員。長期耕耘於黨史、軍史、戰爭史。歡迎廣大歷史愛好者交流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