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楊晶
“號手就位!”夜雨中伸手難見五指,而在火箭軍“常規導彈第一旅”駐訓場,一場實戰化演練正在進行。展開裝置、接通電源、瞄準、讀資料……只見發射架旁,各號手密切協同,短時間內完成各項準備工作。夜空下,導彈起豎,直刺蒼穹。
暗夜練兵。
上世紀90年代,該旅在某海域成功發射多枚導彈,由此開啟了中國戰略導彈部隊“核常兼備、雙重威懾”的新紀元,被中央軍委記一等功。2013年,習主席簽署通令再記一等功。近年來,該旅官兵把習主席關懷勉勵轉化為練兵備戰的強大動力,聚焦打贏狠抓實戰化能力提升,常態化保持“弦滿弓張”的備戰狀態。
(一)
“常規導彈第一旅”,“第一”就是他們的名片:2次榮立集體一等功、同類部隊發射導彈數量第一、同類部隊執行重大任務數量第一……
但對該旅官兵來說,“拿第一”不再是最高價值追求。“不斷突破戰鬥力瓶頸,勇於超越自我,這才是‘第一旅’的目標!”該旅領導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堅持極限練兵,瞄準“快”字錘鍊勝戰本領。
“完成操作沒問題!”邱國緒清楚地記得,這是他第一次進場進行實裝操作訓練,信心滿滿,有點“飄飄然”。教練員發現後,丟擲了一道考題:把眼睛用黑布蒙上,你能不能照常操作?
頓時,邱國緒慌了神,站在操作面板前怎麼也下不了手。
“操作技能沒有差不多,必須‘萬無一失’!訓練就是為了打贏,今天訓練場的標準決定明天戰場的勝敗。”教練員一席話,成為邱國緒不斷超越自我,精益求精的強大動力。
為了對操作面板每個按鈕位置絕對熟悉,“一摸準”,邱國緒白天看著練,晚上摸著練,不斷提高操作指法的熟練度和準確性,探索總結出“穩、準、輕、柔”的操作手法要領,在部隊推廣使用。
微光條件下開展操作,錘鍊發射能力。
“打仗要懂夜的黑”,近年來,該旅深入研究夜間作戰行動難點,創新多項夜間訓法戰法,提高複雜條件下部隊行動能力。但是,進入作戰區車輛統一使用防空燈,會造成司機視線不佳,起初,有些官兵不適應。
平時不敢大膽訓,談何戰時能打贏?旅黨委堅定承諾:“從嚴練,你們上;擔責任,我們來。”
旅黨委的鮮明態度極大調動了官兵的訓練熱情。炎炎夏日裡,官兵們頂著40℃高溫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進行訓練,每次結束後衣服都是從裡溼到外,一擰一灘水。夜間機動轉進,駕駛員閉燈行車,號手在微光下精準操作,往往凌晨才能休息,第二天繼續組織火力突擊……
儘管很累,但官兵們說,這樣的訓練才更有戰味。
夜間全流程操作,檢驗全時段發射“底數”。
(二)
“如果戰爭真的來臨,我們的發射架,必須旅長親自到現場指揮,才能完成任務嗎?”熱播劇《號手就位》中,基地指揮員發出“靈魂之問”。
這樣的問題,該旅早已用實際行動作答。
去年以來,該旅著力打破過去駐訓演練固有模式,導彈發射避開以往熟門熟路的發射場,來到從未涉足的野外複雜地域,錘鍊營架獨立發射能力。
“我們不去想導演部怎麼臨機設定情況,而是想自己在不同的地形、天氣等複雜條件下,怎樣把手中的武器效能發揮到極致。”參謀長朱向軍說,“在對照強敵進行實戰化演練中,指揮員的能力不斷得到錘鍊,訓練的安全係數也穩步提升。”
戰鬥減員,個別號手因傷脫離戰位,發射架能否正常運轉?為確保遭敵打擊後仍具有作戰能力,該旅大力培養本崗精通、多崗兼通,甚至全崗全能的操作號手。但是操作規程複雜專業,成為一名“全能號手”並非易事。
中士伊瑜是一名駕駛員,駕駛技術沒的說,但學習理論知識讓他十分頭疼。看著眼前一摞摞資料和密密麻麻的電路圖,伊瑜打起了退堂鼓。“能不能不學全能,幹什麼苦活累活我都願意,就是不想背了。”連長馬瑞得知後,每天晚上帶著他加班背規程,一字一句給他講,用最簡單通俗的語言解釋原理。看到連長這樣用心,伊瑜也不甘落後,白天學操作,晚上學規程,利用休息時間反覆練習。最終,伊瑜順利透過考核,成為“全能號手”。
導彈如利劍,人才是劍柄。該旅著眼部隊建設對人才、官兵對成才的需求,將旅育才中心打造為“人才孵化器”,讓官兵處處可學,時時能學。
走進育才中心,一項官兵自己發明的小儀器被重點展示。為解決全防護狀態下不易瞄準的問題,官兵自己動手製作輔助瞄準儀,極大方便了夜暗條件下精準操作。
“發明不在大小,能提高戰鬥力就是好發明。”旅政治工作部主任儲一江告訴記者,小到一個扳手,大到一套系統,無不蘊含著官兵的智慧。
旅有“育才中心”,營有科技創新工作室,在為戰創新濃厚氛圍下,官兵的主動性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導彈發射先鋒連”士官指揮長陶德軍帶領號手研製出精確點火輔助裝置並加以應用,極大提高了零秒點火率。導彈點火後,要用絞盤將電纜收回,號手李靖峰設計了揹帶式撤收法,大幅提升快撤能力。
(三)
在該旅,即便是保障崗位,執行的也全是主戰的標準。
“只有測得準,才能瞄得準、打得準。”有這樣一群官兵,他們常年在外擔負各類陣地保障任務,無論颳風下雨、嚴寒酷暑,在作戰區的各個點位上,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官兵們打趣:是不是一名合格的測繪兵,看一看膚色就知道。
去年某月,該營受領命令,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測量任務。“既然上級下了命令,那就拼命幹,所有的工作能往前趕就拼命往前趕。”時空基準隊隊長朱鑫鑫帶領官兵到達任務地域後,壓縮就餐時間,連夜展開作業。一次陣地測量,狂風大作,黃豆大小的雨點直瀉而下,朱鑫鑫帶頭衝在測量一線,冒著雨上山,淋著雨埋點。
某次實彈發射演練任務,倒計時最後一天,朱鑫鑫對即將使用的陣地展開最後的資料校核。突然,他發現某陣地測量結果秒位偏差了。
“測量數值出現偏差,哪怕再小也不行!這是關係到導彈發射的大事,必須較真!”就這樣,朱鑫鑫帶著戰友們又回到陣地,重新測量採集資料,最終趕在發射零日前順利完成了複測任務。雖然不能親眼見證導彈升空,但他們用精準資料成功託舉。
“崇山峻嶺、風吹雨打、炎熱、飢餓、疲乏……這些從來沒有阻擋過測繪兵前進的步伐,反而錘鍊了我們堅強的戰鬥作風和鋼鐵般的戰鬥意志。”營長李啟超說,“每次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縈繞在我們心頭的只有一個感觸——我苦我累,但我值!”
黨旗下,官兵許下錚錚誓言。
“導彈我操作,我聽黨指揮。”旅史館裡,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一段段文字,讓號手牆上的名字變得鮮活。透過這些名字,記者彷彿看到,從組建之初篳路藍縷,用“紙箱當面板,麻繩當電纜”上馬搞訓練,手抄200餘萬字筆記當操作規程,書寫常規導彈部隊的開篇,到而今成為“雙百勁旅”,一代代“一旅人”將“長劍衛國,弦滿弓張”的誓言印刻於心。正如其旅歌中所唱:我們是新型的導彈勁旅,烈焰中騰飛的東方神劍,保和平,衛統一,使命崇高……首戰用我,用我必勝,數英雄男兒,還看今朝!
(中國軍網·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