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李幼斌因為飾演《亮劍》中的李雲龍而大火。2008年又演了《闖關東》裡的朱開山,從此光環裹身自帶流量,牢牢佔據一線明星的地位,成為了收視率的保障。
但是,好多朋友卻不知道,在他沒火的十多年前,也就是1995年,他曾飾演了《情債》裡的男一號朱四。由於當時網路還不發達,加上劇情過於敏感,在地方臺放了幾天就銷聲匿跡,並沒翻起多大水花。
然而,沒流量不等於沒演技。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李幼斌厚積薄發的精湛演技,從二十六年前的《情債》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一,角色的難度
演誰像誰,演啥像啥,是一個演員成熟的標誌。比如王志文,既可以演正面人物的一身正氣,也可以演反面人物的陰險狡詐。一個演員如果只能演一種型別的角色,他的演藝道路必將狹窄,肯定走不多遠。
而李幼斌在這方面可謂典範。他演的朱四自幼父母雙亡,是舅舅把他養大成人。雖有一門木匠好手藝,但在那個年代卻被當作資本主義攆得滿山亂跑。
開始他還不服氣,但當七嫂挺身而出被抓走頂包,在採石場幹著男人也難以承受的重體力勞動時,他只好主動現身,把七嫂替換下來。
也就是說,朱四始終是個卑微憋屈受人欺負的小人物。這和他後來演的李雲龍等吆五喝六的一號人物完全不在一個等級線上。
裝腔作勢好演,委曲求全難成。包括他挨批鬥時的委屈掉淚,跳窗逃跑躲在山上小馬架子裡幹木匠活兒。揹著工具箱,走路咣噹咣噹地亂響,人未到聲音先到。把一個獨具特性的小人物卑微怯懦演繹得活靈活現,拿捏得恰到好處,一招一式眉目傳神,透視出強勁的演技功底。
二、身份的難度
飾演朱四,無疑是個巨大挑戰。作為姜家的套股子,身份尷尬可想而知。古往今來恐怕還沒有哪個演員演過此類角色。
從開始的一口拒絕,到被七哥七嫂說服,頂著巨大壓力來到姜家,卻無法與七嫂同床。再到產生感情並生下孩子,又被七哥嫌棄出走難捨難離。情感大起大落縱橫捭闔,每一個微妙變化,每一處嚴謹的細節,都考驗著他紮實的基本功。
特別是他用邊角餘料給七嫂打個小鏡子,雙方那種心靈默契的微妙過程,把一對相愛男女在貧困狀態下相互關愛苦中求樂的辛酸過程,表現得淋漓盡致,感慨萬端。
還有,在百貨商店看見女人愛穿的背心,卻沒有帶布票,回來對七嫂表白的神情,看上去生動形象鮮活逼真。
另有在苞米樓子上給七嫂過生日,倆人慾說還休欲罷不能的互吐衷腸:
七嫂,我總覺得,有點對不住七哥。可我這心裡又總是放不下你。
我有啥放不下的,為了這個破家,看把你累的。一想起這些,心裡就不好受。
我們總說細節決定成敗,這些充分展現倆人彼此依偎情感交流的細節,一旦演繹得形象逼真,勢必會走入人心撥人心絃。而如果沒有真情實感,也勢必會虛假做作。這是唬不了人的,觀眾心裡有桿秤,能稱出真假虛實和真情實意。
所以,不承認演員的演藝功底是不行的。
三、臺詞的難度
生活有了好轉,七哥開始嫌棄朱四,並且阻攔七嫂上北炕。
第二天,七嫂和朱四去山上砍柴,倆人的一段表演和臺詞,可謂聲情並茂獨具魅力。
七嫂拿著飯盒喊道:吃飯,早飯還沒吃呢!
朱四氣呼呼地一甩手:不吃——
七嫂在後面追上他,扯著他衣服,把飯盒放在他手裡:吃飯,別跟自己較勁兒。
朱四接過飯盒,蹲在那喘粗氣。
吃啊!——
朱四這才大口吃起來。
這段表演,倆人就像恩愛夫妻一樣,一個耍脾氣使性子,一個既心疼又無奈,演繹得分寸得當,惟妙惟肖。
吃完飯,七嫂柔聲說:
四弟,別生氣了,算我沒把事兒辦好還不行嗎。
朱四說:我不是跟你生氣,我是跟自己生氣。你也別以為我就想和女人睡覺。現在只要肯出力的漢子,誰都能娶上媳婦。我現在還不到四十,憑我這手藝,想討個女人並不難。
朱四在七嫂面前第一次這樣生硬地說話,對七嫂自然震動很大。看得出,朱四的心緒已發生變化。七嫂嘆口氣:
四弟,你來我家九年了,這九年是咋過來的,我心裡有本帳。說實話,你是不是後悔了?
朱四又硬生生地說:我不會說假話,是後悔了。
七嫂心頭一沉,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但她馬上就恢復冷靜:
是,你說得對,你還不到四十,現在後悔還不晚。
朱四卻軟了下來,也嘆口氣:
晚了。自從咱倆到一起,你哪樣都對我心思,哪樣都對得起我,你的魂把我纏住了。我想的不是女人,我想的是你。
這種矛盾心理,想用臺詞表達完美是很需要演技的。它不是隨隨便便地順嘴說出,而是發自肺腑的情深意長:既痛苦又纏綿,既悔恨又難捨,有悔意,有深情,有含蓄,更有心酸和無奈。把一種愁腸百結又複雜矛盾的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所以,要想感染別人,首先要感動自己。真正的好演員每當塑造一個角色,很長時間都難以從角色中走出來,因為他入戲了,他就是戲中的那個人。這無疑對演員是個較高要求,也是為之追求的目標。
李幼斌飾演朱四這個角色,對他演技的提高,無疑是一個較大的提升。
四、親情的難度
作為聯絡七嫂和朱四感情紐帶的大根,在全劇中是個重要存在。孩子是感情的結晶,朱四自然要對他格外親近。這種親近是下意識的,是骨肉親情所必然的。他和大根睡在苞米樓子上,兩個人頂悶玩兒。又領著大根去供銷社買鞋。
七嫂說:給他買什麼鞋。
朱四說:孩子都那麼大了,總光著腳丫子怎麼行。
離開姜家時,大根說:四叔你啥時回來?
朱四說:啥時想你就啥時回來唄。
那你要是不想我呢。
四叔咋能不想你呢。
話裡的內涵,孩子自然不懂,但七嫂和七哥朱四這三個大人卻心如明鏡。
當朱四最後離開七嫂時,這樣的結局也終於挑明瞭:
四弟,你能不能常回來看看孩子,你就不想孩子嗎?
這無疑是一語雙關:即是看孩子,想孩子,又何嘗不是七嫂盼望著和朱四重逢。
朱四回答:咋能不想呢。可我要是常回來,又不是那麼回事。
儘管如此,劇終還是讓朱四把大根帶走了,也撕碎了七嫂的心。悲劇就這樣產生了。
這種情感上的糾葛,確是他人無法感同身受的。這反反覆覆的感情波折,想把它演繹出真情實感,不下一番苦功,不深入到角色中去,是不可能被觀眾接受的。
但李幼斌把朱四演繹得生動逼真,看不出一絲破綻。說明在1995年的時候,他的演技就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