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對腿腳冰涼人群最不友好的季節了。明明都是身體的一部分,為什麼腿腳比上半身更怕冷?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感覺腳涼的同時,還伴隨一些其他症狀,可能是血管發來的求救訊號。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尋“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告訴你腳涼和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一旦發現症狀要及時就醫。
受訪專家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血管外科主任 吳巍巍
哈爾濱醫科大學第四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醫師 田曉彥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介入科副主任醫師 李立恆
腿腳涼當心動脈栓塞
秋冬氣溫低,不少人有腿腳發涼的情況,同時也要當心,有些腳涼可能是血管出問題了。
動脈栓塞是一種全身性血管疾病,當下肢動脈出現粥樣硬化性血管狹窄或閉塞時,就會有一系列症狀,醫生把這種疾病稱作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這種疾病提示心腦血管也存在嚴重缺血問題,患者需要留意一些危險訊號,並及時就診。
下肢缺血的危險訊號主要包括:發涼、麻木、無力、跛行、疼痛、潰瘍、壞疽等。
如何判斷是血管問題還是單純腳涼?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早期可無明顯症狀,或僅有輕微不適,如畏寒、發涼等,之後逐漸出現間歇性跛行症狀。
患者一般表現為行走一段距離後,出現患肢疲勞、痠痛,被迫休息一段時間;
休息後症狀可完全緩解,再次行走後症狀又出現,每次的行走距離、休息時間較為固定;
痠痛部位與血管病變位置存在相關性。
病變進一步發展,則出現靜息痛,即在患者休息時就存在肢端疼痛,平臥及夜間休息時容易發生。最終,肢體可出現潰瘍、壞疽,多由輕微的肢端損傷誘發。
5種腳涼要看血管科
除了上述病症之外,如果腳冷並伴隨下面這些症狀,最好及時到血管外科就診。
肢體腫脹
尤其表現為早晨起床後減輕、下午加重的肢體水腫,或各種突發的肢體腫脹,要小心靜脈血栓。
傷口不癒合
如果既往合併高血壓或者糖尿病的老人,因為意外受傷出現肢體或足趾破潰,且經過1~2周也無法癒合,也可能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或糖尿病足的表現。
脈搏減弱消失
健康人可在手腕或腳面觸及明顯動脈搏動,如果搏動減弱或消失,提示動脈狹窄或堵塞,需及時就醫。
搏動性腫物
頸部、肢體或腹部摸到搏動性腫物,搏動頻率與心跳相近,提示可能存在動脈瘤,如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破裂危及生命。
靜脈曲張
肢體青筋暴露,甚至出現瘙癢、發黑、破潰、靜脈炎症等。
6件事拯救腿腳冰冷的人
相比上半身,為什麼會感覺下肢更冷?
人體各部位中,腳和小腿離心臟相對較遠,不僅血液流經的路程長,還彙集了全身的經脈,所以“腳冷,則冷全身”。
此外,小腿往上走,是膝關節,它僅有面板、韌帶和少量脂肪覆蓋,容易受到外界溫度、溼度的影響。
還有一部分人的手腳冰冷跟“末梢迴圈不良”有關,天冷導致肢體末梢的小血管收縮、血液迴流能力就會減弱導致的。
腿腳冰涼的人,可以試著在冬季做好下面幾件事:
鞋底別太薄
鞋直接接觸地面,如果底太薄,涼氣更易鑽入身體。應選擇有一定厚度、最好包裹住腳踝的鞋,還可以墊上鞋墊。
腳愛出汗的人,可隨身備一雙襪子,在出汗腳涼後及時換上。晚上睡覺還可以穿上溫暖、寬鬆的棉襪,避免夜間雙腳受涼。
穿條厚秋褲
若覺得腿腳冰涼,尤其是從戶外回來後,遲遲恢復不到正常溫度,此時要加衣服了,建議穿條厚秋褲。
經常久坐或末梢迴圈不好的人,常會有腿腳冰涼的感覺,更應該穿秋褲,並且隨著溫度的降低,秋褲適當增厚。
睡前泡泡腳
晚上7~9點,用40℃左右的水,浸泡雙腳15~20分鐘(不宜超過20分鐘),讓水漫過腳踝,泡至身體微微出汗。泡完後立即擦乾雙腳,並穿上保暖襪子。
糖尿病患者、靜脈曲張患者、足癬等面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兒童等人群不宜泡腳。
吃溫熱食物
天冷時,還可以透過飲食禦寒,蔥、姜、蒜、辣椒、牛肉、羊肉等都有助驅寒。
鈣不足,脂肪合成會增加,產熱能力下降,也會妨礙抗寒能力。吃一些鈣含量高的乳製品,如熱牛奶、酸奶以及乳酪,對暖身有所幫助。
堅持鍛鍊身體
經常運動可以促進血液迴圈,增加身體熱量,緩解怕冷症狀。
冬季可以選擇暖和的天氣到公園慢跑、散步、騎車等,最好每週3~5次、每次30~60分鐘。
注意全身保暖
緊身衣物會導致肢體末端血液迴圈不暢,人只會更冷。應選擇寬鬆、舒適的衣物,外套最好過腰過腹。
出門戴帽子、系圍巾或穿件高領衫,上半身穿個背心或馬甲,避免穿低腰褲,外套最好過腰過腹。
進出室內、外,注意及時增減衣物,讓體感溫度基本保持恆定,儘量減少溫差的刺激。
(L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