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何麗娜 通訊員 鮑航行
“病人自己走著進手術室不稀奇,但我這次手術結束後,可是自己走著出來的!”說起最近一次在浙江省中醫院的就診經歷,老夏(化名)言語中帶著驕傲。
而在不久前,當得知自己被確診晚期肝癌的訊息時,他幾近絕望,甚至一度想放棄治療。
究竟是一次怎樣的就診經歷,讓老夏判若兩人?
兩次介入治療體驗截然不同
令患者的心情猶如坐過山車
老夏個子不高,但他用自己堅實的臂膀撐起了整個家庭。眼看著子女長大成人,自己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他心裡盤算著是時候好歇歇了。
然而事與願違。幾個月前,老夏開始食慾不振,還時不時感到上腹痛。因為持續一段時間也沒好轉,向來身體壯實的他也表現出了一絲虛弱。在家人的反覆催促下,他上醫院做了一次全面檢查。結果猶如晴天霹靂:晚期肝癌,右肝上有個13釐米的腫塊,左肝上也有一個5-6釐米的腫塊,已錯失了手術切除的機會。
不過,接診醫生告訴他,還可以試試介入治療,透過大腿根部的一根血管,把化療藥直接打到肝臟的腫瘤部位,同時用栓塞劑堵住腫瘤周邊的血管,在切斷腫瘤血供的情況下,在小範圍內逐個殺滅癌細胞。
聽起來很不錯,老夏欣然接受,但實際操作下來卻沒能達到理想狀態。術後一個月複查,兩邊的病灶都還有大部分存活。這無疑又給了他一次重擊,人也變得更加沮喪。
“我們的好日子才剛剛開始,現在的醫療水平那麼發達,肯定還有辦法治你的病。”愛人常常寬慰老夏,並拿著他的病歷資料四處求診。經病友介紹,他們找到省中醫院影像科副主任、介入團隊負責人孫志超。
“從你目前的病情來看,還是得做介入治療。”孫志超詳細問診後給出建議,可還沒等他說完,老夏就連連擺手拒絕。
“我做過一次了呀,沒用,人還很受罪。”老夏忍不住倒起苦水,“手術完了以後,人躺在床上24小時不能動,我一晚上都沒睡,第二天大腿根的繃帶解了以為沒事了,結果看到一大片瘀血,也不知道為啥我還變得小便困難,插了導尿管……”
“這個你不要擔心,我們的介入手術不從腿上做,而是透過手腕上的橈動脈做,做完你就可以自己走著出手術室。”孫志超真誠又自信的描述,讓老夏又有了再試一次的念頭。
而這一次,老夏果然沒有失望。手術結束時,在導管室外等候的愛人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跟進去的時候一樣,護工幫忙拎著鹽水袋,兩個人並排走著,唯一的變化就是丈夫右手手腕上纏了圈繃帶。夫妻倆都興奮極了,等不及回病房,坐在走廊上聊了起來。
之後的複查結果,更給了他們極大的驚喜:癌細胞絕大部分已被殺滅。
手術從腿上的粗血管
改為走手上的細血管
同樣的介入治療,為何卻給了他截然不同的兩次就醫體驗?作為親歷者,老夏還是有些疑惑。
“目前,多數醫院的介入治療,都是透過腿上的股動脈來進行,這根血管相對較粗,操作起來更加方便,但術後的止血、制動等問題,都給患者帶來了諸多不便。而我們將介入手術的入路改到手上的橈動脈,術後患者活動不用受限,止血也更簡單,就像老夏說的那樣,患者在治療中能感覺更舒適、放鬆。”孫志超一語道出關鍵。
省中醫院介入團隊從2018年開始嘗試從橈動脈入路做介入手術,目前是全省唯一一家全面推行橈動脈入路的醫院,為的就是讓患者有更好的體驗。而從6-7毫米粗的股動脈改走僅2-3毫米粗的橈動脈,無疑對醫生的技能與經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動脈都在皮下,在目標變小的情況下要找準並穿中,難度不小,只能靠反覆練習,自己去找到那個感覺。起初我也不能保證一針穿中,還專門去請教了心內科做冠脈支架的醫生,並查了相關文獻資料,慢慢地就熟練了。後來,有些醫生剛上手時幾次穿不中會緊張,我都會鼓勵他們多練練,現在我們的介入團隊一年要完成近1000例手術,基本都是橈動脈入路。”孫志超語氣裡滿是自豪。
當然,讓老夏的心情180度轉彎的最重要因素是手術效果。在不開刀的情況下精準定位腫瘤並給化療藥,在錯綜複雜的血管網中精準找出為腫瘤供給的血管並栓塞,即使有影像技術的幫助,考驗的仍是手術醫生的水平與能力。
據省中醫院影像科主任許茂盛介紹,介入醫學是個新興學科,雖然進入臨床才30多年,但已成為繼內科、外科之後的第三大臨床學科。省中醫院是浙江省最早(1988年)開展介入診療的單位之一,並設有獨立的介入病房,目前已形成以腫瘤、血管介入治療為特色,且集神經介入、血管介入、腫瘤介入以及非血管介入治療於一體的診療學科,將介入病人專科化管理,從而使適合微創治療的患者得到更加專業的治療。
浙江省中醫院介入團隊
介入治療應用廣泛
幾乎管到整個人體
44歲的劉女士,因為嚴重的貧血常感覺頭暈、乏力,近年來在工作上總表現得力不從心。然而,問題的根源是在婦科,每個月來大姨媽時,她的出血量都很大,而且時間也比較長。其實,早在5年前,她就查出有個子宮肌瘤,且長大的同時邊上還新長出兩個,甚至壓迫到了膀胱,導致她小便次數增多,一晚上起夜兩三次,苦不堪言。
劉女士跑到省中醫院,想手術除掉這兩個惹禍的肌瘤,但婦科專家評估後,兩個小的長在表層,可以用宮腔鏡解決,但大的肌瘤長在深層,得透過腹腔鏡解決。也就是說,她的三個肌瘤得做兩次手術,這讓她猶豫了。
所幸的是,婦科專家又幫她邀請了介入醫生會診,專業評估後,認為可以透過一次介入栓塞手術解決。劉女士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介入治療,術後3天覆查,肌瘤已完全壞死。
與傳統醫生不同,介入醫生在超聲、CT、核磁共振等高科技裝置的幫助下,相當於有了“透視眼”,無需開刀,就能避開要害,精準到達有問題的部位進行治療,從而讓治病變得更簡單。在省中醫院,介入治療應用廣泛,肝臟疾病、脾臟疾病、腎臟疾病、子宮肌瘤、前列腺增生、宮頸癌、卵巢癌等,從頭到腳、從內到外,差不多能管到整個人體。
孫志超將其治療方法簡單概括為五個字:
灌——將藥物經導管直接灌入病變部位。
堵——將栓塞劑經導管送入需要堵塞的血管,進行止血或阻斷腫瘤血液供應(餓死腫瘤)。
通——用球囊、支架疏通狹窄或閉塞的血管或其他管道。
消——用射頻、微波、冷凍、粒子等插入腫瘤直接消除病灶。
取——透過穿刺針,取出身體深部的病變組織,明確病理診斷。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