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的起源,至今仍是未解之謎。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還在鑽研地球的鄰星是如何形成的。
我們對太陽系的起源知之甚少。但可以確定的是,太陽系如今的執行模式於45.68億年前形成。在此之前,它只是一團充斥著冰冷的氣體和塵埃,沒有固定形態的塵霧。那時的太陽星雲,直徑達數千光年。
具體是什麼因素加速了太陽系的形成,我們還不得而知。有些科學家猜測,太陽星雲附近的超新星爆炸衝擊太陽星雲,引發星雲坍縮。接下來的連鎖反應,形成了幾片高密度、高重力的區域,物質被吸入這些氣體和塵埃團中。這些區域就變成了孕育星辰的孵化器,其中就包括我們的太陽系。
在太陽形成的區域,太陽星雲中的物質在中間形成了一個球體,其他物質以初始時期的太陽為中心,在一個盤面上散開。這時的太陽就像金牛T星——一顆尚未進入核合成階段的新星(核合成是指透過核融合產生比氦重的元素的過程)了5000萬年,溫度和壓力升高,滿足了核融合的條件(在此過程中氫轉化為氦,產生超高溫,釋放出了巨大的能量)。我們的太陽就此誕生。
但是變化並未就此結束。繞日軌道上的物質繼續碰撞,其中一些凝聚成了較大的天體,還有一些碎裂成了較小的星際殘骸。大部分行星是塵埃顆粒經過漫長的歲月聚集而成的。
如今,除了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外,太陽系大家庭中還包括很多其他型別的天體,比如矮行星、小行星,以及遠在冥王星之外彗星數量極多的柯伊伯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