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在明代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階段,下一個發展高峰期,是明末清初 。
明代,有所變革和創新的畫家相比之下顯得很少,繪畫創作取材於生活而另闢新路的勢頭遠不如唐宋元幾代。
明太祖(1368—1399)朱元璋長於武功,拙於文治,他當政時期厲行文化專制主義,摧殘藝文,畫壇一派蕭條景象。
明成祖(1403—1425)朱棣雖也實行文化專制,但手法與乃父不同,而是將文人、畫士廷攬入宮,為其服務。王紱、謝縉等人就是被薦舉的畫家。洪熙(1425—1426)、宣德(1426—1436)以至成化(1465—1488)、弘治(1488—1506)皇帝當政時期,宮廷畫家也一度興旺。
明代的山水畫主要分兩派:
一是明初以戴進、張路為代表的“浙派”,承襲著南宋馬遠、夏圭院體派山水的衣缽。戴進、吳偉、藍瑛有“浙派三大家”之稱;
一是明中期以後,以沈周、文徵明為首的“吳門派”,繼承了元四大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的畫風。馬琬、徐賁、王紱、陳汝言、杜京等文學家、詩人都能畫幾筆,雖成就不高,影響不大,但都是“吳派”的先驅者。
“浙派”和“吳派”作為明代山水畫的主流,先後持續近三百年。後者在畫壇佔據著主導地位。
“浙派”
自明初至嘉靖(1368—1566)最高統治者不喜歡幾乎統治元代畫壇一百年的元四家(黃、王、倪、吳)那種枯寂幽淡的畫風,而喜歡南宋院體派嚴整蒼勁的畫法,有意識地提倡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流風日盛,臨摹南宋李、馬、夏的畫家,從浙一隅應時興起,湧現出不少名家。其中首推戴進,被譽為“浙派”始祖。從學者甚多,著名的有吳偉、張路、夏芷等。曾和戴進同為待詔的李在,風格亦有相近處。遂有浙派之稱。稍後,蔣嵩出,專弄焦墨枯筆,點染粗糙。其後藍瑛的畫風雖與戴進不同,但通常被列作“浙派”殿軍。吳偉、張路等又稱“江夏畫派”,屬“浙派”支流。
戴進是明初功力精深的大畫家,他技藝全面,人物、山水、花卉皆擅長,面貌也有多種變化,山水取法宋人蒼勁一派,又融以元人水墨法傳統,山石大斧劈皴,水墨淋漓,豪放挺健,下筆較重,粗獷有力,氣勢充沛,又能水墨寫意。戴進的直接繼承者有其子戴泉、婿王世祥、弟子方鉞、夏芷等,均為浙江人,故他的傳派世稱“浙派”。
吳偉,筆墨受戴進影響,更為縱放,被稱作“江夏派”。 吳偉之後,有一些畫家追縱他的作風,如張路和蔣嵩。他們也被稱為“江夏派”,作為“浙派”的一個支派,而與浙派的勁拔精簡微有不同,。張路、蔣嵩在當時雖然為時人所喜,但也很遭非議。明末清初的許多評論家一致指責他們行筆粗莽,多越規度。指責他們為“狂態”,為“邪學”。
藍瑛,雖然被稱為浙派,但其畫風和蔣嵩、張路完全不同,而更接近黃公望。他的山水畫初年秀潤,晚年蒼勁。
“浙派”和明代畫院的繪畫,沿襲了南宋畫院的風格,並掌握一定程度的造型能力,他們中間有一些很有能力的畫家,戴進、吳偉、張路等人都兼擅人物畫,而為吳派畫家所不及。
在“浙派”的影響下,成化、弘治時期宮廷內外的畫風多傾向於粗筆水墨,以挺拔豪放取勝,風行百餘年(1368—1506)。直至沈周、文徵明為首的“吳門畫派”崛起而告衰落。
戴進
創“浙派” 明代前期畫壇主流 創勾勒竹、蟹爪草
戴進:(1388—1462),明代“浙派”創始人。字文進,又號靜庵,又號玉泉山人浙江杭州人。據史料記載其出身有二說:一說其父系職業畫家,進承家學,於永樂末年隨父應詔入京,才成為宮廷畫家;一說其早年是金銀首飾匠,技藝精巧,因不為世俗所重,憤而學畫,後在京以賣畫為生。戴進在繪畫上山水、神像、人物、走獸、花果、翎毛無一不精,其畫作在明代就已被稱為“絕藝”。後世從學者甚多。他的山水多含人物活動,風俗迥異,現存《風雨歸舟圖》為傳世名作。
其山水師馬遠、夏圭,並取法郭熙、李唐,俱技巧縱橫,遒勁蒼潤;人物佛像能變通運筆;頓挫有力;所作葡萄配以勾勒竹、蟹爪草,別具格調。畫風健拔,一變南宋渾厚沉鬱的風格。當時吳偉、張路、王世祥、方鉞、戴泉、夏芷、何適、謝賓舉、謝時臣、汪肇、蔣嵩、夏蔡等多人,皆承其畫風,而形成“浙派”,併成為明代前期畫壇主流。有《春山積翠圖》、《風雨歸舟圖》、《三顧茅廬圖》、《達摩至慧能六代像》、《南屏雅集圖》、《歸田祝壽圖》、《葵石峽蝶圖》、《三鷺圖》等傳世。子戴泉、女戴氏、婿王世祥等皆善畫,能傳其法。
《溪堂詩思圖》明 戴進 絹本設色 縱194釐米 橫104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戴進一生經歷坎坷,宣德年間他被徵召入京,成為宮廷畫家。因為畫藝在謝環、倪端等名家之上,而遭嫉妒。一日在仁智殿呈畫,戴進的《秋江獨釣圖》被謝環乘機進讒言,指摘他說他畫的垂釣者不應著硃色衣服,遂被斥退,困居京城多年。《溪堂詩思圖》畫面上描繪的是崇山峻嶺,虯松遍佈,茅堂臨溪,後倚飛瀑,中藏寺觀,得深山幽居之趣。筆墨蒼勁,佈置精密,層次清晰,峰巒重疊,頗見生機,有曲盡清幽高遠之趣。
《關山行旅圖》明 戴進 紙本設色 縱61.8釐米 橫29.7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關山行旅圖》是戴進仿宋院體的典型代表作。其畫法師承南宋李唐、馬遠法派,但用筆疏爽,略帶寫意筆法,別具風格。近景作一山腳,幾株勁松屈曲盤桓,枝葉茂盛。幾頭毛驢款款走來,情態傳神。畫家在近景的處理上也和馬遠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遠山疊翠,用淡墨寫出,近濃遠淡,使作品層次富有深度。山頂之樹信筆點寫,生動自然。整幅作品頗具馬遠、夏圭遺風,但工細之中見豪放,畫面神情氣爽,秀逸典雅。
《仿燕文貴山水圖》明 戴進 立軸 紙本水墨 縱98.1釐米 橫45.9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本幅自識“錢塘戴進寫奉用言老師清供”,董其昌題跋一段:“國朝畫史以戴文進為大家,此學燕文貴,淡蕩清空,不作平日本色,更為奇絕。”其實此作雖非平日本色,但也不是學燕文貴。燕文貴是北宋前期畫家,其畫工整精細,時有“燕家景緻”之稱。戴氏這幅作品,景緻很簡略,清幽迷濛,迥異燕氏。筆墨形式更無共同點,除屋宇和點景人物用線條約略勾勒外,山石林木,幾乎純以水墨暈染而成,從取景、佈局到筆墨、意趣,都取自二米、高克恭,屬於典型的仿米雲山圖。
《雪景山水圖》明 戴進 絹本設色 縱144.2釐米 橫78.1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戴進山水人物皆盡妙境,為一時之冠,繪畫才能比較全面,師承廣泛,畫風多樣,並能自出新意,形成雄健豪放、遒勁蒼潤的水墨山水新風,影響深遠。《雪景山水圖》一畫構圖奇峭,山峰走勢怪異,樹石堅硬,房屋瓊樓掩隱於山峰後面,與遠處的雲霞相接,很是俊朗動人。先以淡墨勾石骨,由淡而濃,多次皴擦,層次加深,似先用溼筆,然後用幹筆皴擦,作解索皴、牛毛皴等。用筆活而不亂,層次井然。
《洞天問道圖》明 戴進 絹本設色 縱210.5釐米 橫83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件作品描繪了深山大川、彌散的雲氣、挺直的青松、激盪的水流等山中之景。山坳中的一座小門敞開著,門外似乎別有洞天。一紅衣人正埋頭向門內走去,似乎是在走向即將開悟的另一天地。此畫筆法勁秀,描寫精工,皴染淹潤,著色清淡,畫面境界有一種神秘幽渺之感。整幅作品皴法繁密,有條不紊,理在其中,深遠之處用墨稍重,皴擦緊密,傳達出了空間深遠之感。
吳偉
浙派名將 江夏派”的創導者 蒼勁豪放、潑墨淋漓
吳偉(1459—1508),字世英,又字次翁,號魯夫,又號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幼收養於錢昕家,伴其子讀書,行有竊弄筆墨的機會。年二十後至金陵,流寓金陵。畫院待詔。孝宗時授錦衣衛百戶及賜“畫狀元”的圖章,自此書畫之名已漸起。畫法與戴進相似。精山水,落筆健壯,最長於白描人物。時與杜堇、沈周、郭翊齊名,是戴進之後的浙派名將,是“江夏派”的創導者。早年畫法比較工細,中年後變為蒼勁豪放、潑墨淋漓一格。畫時潑墨如雲,旁觀者駭,鉅細曲折,各有條理,人皆為之嘆服。傳其畫法的有蔣嵩、張路、宋臣、蔣貴、宋澄春、王儀等,被稱為“江夏派”。代表作品有:《採芝圖》、《仙蹤侶鶴圖》、《芝仙圖》、《溪山漁艇圖》以及白描《人物圖》、《神仙圖》等。
《灞橋風雪圖》明 吳偉 絹本淡設色 縱183.6釐米 橫110.2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灞橋在陝西長安縣東,亦稱霸橋,唐人送別者多於此折柳相贈,有“灞橋折柳”典故。又有“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之說,故畫家亦常以“灞橋風雪”為畫題。這幅作品,描繪一老者騎驢在風雪中過橋,低首沉思。為烘托主題,景作山野懸巖,樹木凋零,風雪瀰漫,河流封凍,寒氣逼人。在藝術表現上,用側鋒臥筆,線條粗簡,水墨淋漓,一次皴染,頗得氣勢。
《江山漁樂圖》明 吳偉 紙本設色 縱270釐米 橫173.5釐米
畫家少時生活孤苦,由常熟錢昕收養,後流落於南京,因而對民間漁民的生活抱有極強的同情心,作品的生活氣息很濃厚,在表現技法上較清新和自由。此畫在空間處理上,前實而濃重,遠景虛淡,更接近真實的自然風景,整幅作品畫法比較粗縱,當屬畫家中年以後的作品。《江山漁樂圖》表現的是江南的秀色和漁民生活。江邊高樹坡石,其上遠山層疊,江中漁舟有停泊,一幅秀潤美麗的江山漁樂圖卷。
藍瑛
浙派後期畫家代表
藍瑛(1585—1644尚在),明代傑出畫家。字田叔,號蝶叟,晚號石頭陀、山公、萬篆阿主者、西湖研民。又號東郭老農,所居榜額曰“城曲茅堂”。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浙派後期代表畫家之一,一生以賣畫為生。藍瑛擅畫山水,他的繪畫氣力深厚,風格多樣。在明末山水畫中獨具一格。
藍瑛擅長山水、花卉、蘭石,師法宋元名家,早年主要得力於黃公望,作品清簡秀潤,韓昴在《圖繪寶鑑續纂》中說他:“畫從黃子久(即黃公望),入門而醒悟。”中年自立門庭,上窺晉、唐、兩宋,遍摹元代諸家筆法,集取優長,由此入門,始能各極變化。不但取法郭熙、李唐及馬、夏,而且對二米、雲山也精心研究過。對黃公望的畫悉心尤力。當代前輩沈周的畫也熱心師效。加之漫遊南北涉獵既廣,眼界自寬,故落筆縱橫奇古,風格秀潤。他的畫風是從多方面變代出來的。晚年作品漸趨蒼勁疏宕。畫風又有多種面貌,有些作品筆墨含蓄雋雅,有些作品青綠重設色,畫法工細,色調濃麗,愈老而愈工。晚年他的筆法益蒼勁,頗類沈周。他兼工人物、花鳥、蘭竹、俱得古人三昧。他雖力追古法,但能融會貫通,自成風範,對以後的明末清初繪畫影響很大。明末同時和稍後的如陳洪綬以及金陵八家等著名畫家,也都受他的影響。
《仿張僧繇山水圖》明 藍瑛 絹本設色 縱177釐米 橫91釐米 無錫市博物館
張僧繇是六朝時的大畫家,初唐時他的影響很大,明代“沒骨畫法”的復活,始於董其昌。董其昌沒有見過張僧繇的真跡,是憑推想作仿張僧繇的沒骨山水畫的。藍瑛師法董其昌,他們雖然是憑推想力追沒骨古法的,所作繪畫自成風範,頗為別緻。
《江皋話古圖》明 藍瑛 紙本設色 縱169.4釐米 橫50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藍瑛的山水面貌有兩類:一種是水墨淺絳,一種是青綠設色,濃麗奪目。張僧繇沒有真跡傳世,對他的沒骨畫法,董其昌是以意求之。藍瑛受到董其昌的啟發,憑藉推想創造出自成風範的沒骨山水畫。董其昌的“沒骨法”核心是不加勾皴用“純色暈染”;藍瑛則主要繼承了宋人的青綠山水畫法並較多地運用皴法,因此藍瑛在多幅作品中自稱是仿張僧繇之筆的沒骨的畫法,實際上是藍瑛的創造。此畫筆墨蒼秀,設色淡雅,畫風清疏,是藍瑛晚年的代表作。
《白雲紅樹圖》明 藍瑛 絹本設色 沒骨青綠
此畫畫面前景以平遠構圖,畫山間水畔的村落,水邊斜生著蒼勁的老樹,村落後倚高山,山間白雲繚繞。畫中山石不加勾勒,直接用石青、石綠,多種顏料渲染,山腳用赭石相接,用汁青和花青染出石面的向背關係。樹木的輪廓略加勾勒,在敷色渲染之外略加皴擦。樹木的枝葉工整細緻,有宋畫的風致。白雲以花青和白粉暈染而成。藍瑛的沒骨重彩,色彩明麗,色彩對比明快,具有一種裝飾美感。
張路
追隨戴進、吳偉的重要浙派畫家
張路(1464—1538),字天馳,號平山,僅以字行於世,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少年聰慧,見吳道子、戴進所畫人物,臨摹肖其神,以畫成名,是明代追隨戴進、吳偉的重要浙派畫家,在人物上師法吳偉,但秀逸不足,狂放過之,山水上有戴進的風致。張路的繪畫藝術很受世人讚譽,明朝詹景風就盛讚他“足當名家”。在當時,縉紳們鹹加推重,得其真跡,如若拱壁。傳世畫作有《山雨欲來圖》、《山水人物圖》、《溪山泛艇圖》、《吹蕭女仙圖》、《蒼鷹攫兔圖》等。
《溪山放艇圖》張路 絹本設色 縱165.8釐米 橫97.5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張路的繪畫藝術很受世人讚譽,明朝詹景風就盛讚他“足當名家”。在當時,縉紳們鹹加推重,得其真跡,如若拱壁。
《山雨欲來圖》明 張路 絹本水墨 縱147釐米 橫105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山雨欲來圖》墨筆畫風雨欲來,一漁人收網而歸。近景的山巒草樹以及淙淙溪水,刻畫得生動有致,遠山迷濛,在陰暗的天空下或陰或現,很有山雨欲來前的氣勢。在具體表現技法上,畫家運用的是粗筆溼墨,氣韻很是生動。畫家著意營造一種山雨欲來前的氣氛,用筆粗放,風格雄健,但又透出畫家用筆的瀟灑和靈巧,顯然是受到宋元粗筆水墨一派以及呂紀、林良等人水墨寫意畫風的影響。在背景的渲染方面,也明暗適度,儘量表現出風雨欲來前的自然界的豐富二微妙的變化。
蔣嵩
蔣嵩號三松,金陵(今南京)人。工於山水、人物,上宗吳偉,用焦筆枯墨最入時人之眼,尺幅之中,寸山勺水,悉臻化境。然而行筆粗莽,漫無規矩,是浙派末流。被吳派視為狂態邪學。縱觀蔣嵩的繪畫實屬寫意山水。
《秋溪放艇圖》明 蔣嵩 絹本水墨
此畫描繪的是危巖欹樹,下臨溪水,溪中一舟,有一人獨坐讀書,舟尾一人搖櫓。上方遠山群雁,下方是巨石和水草。在表現方法上,比較粗健,用簡練概括的手法表現遠近溪山 ,輕舟橫渡曠野之景。全圖佈勢爽朗,在畫法上受吳偉水墨協議一派的影響,並上承南宋馬遠、夏圭“院體”的傳統,筆墨有所放縱,形成了自己的面貌。主要特點是山石用大斧劈皴染,勾斫皴擦多以方筆,乾溼並用,潑墨、破墨兼而有之,勁健粗放,墨氣淋漓。 整幅作品富有節奏感,近處的山石和小舟的濃重筆墨和遠處的一抹淡化之景相互映襯,形成了遠近之勢的鮮明對比。
《廬州泛艇圖》明 蔣嵩 絹本設色 縱189.6釐米 橫104釐米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廬州泛艇圖》一畫還是取浙派俗成之法,山勢突兀卻並非雄奇氣魄,樹枝翻卷盤曲極盡誇張之勢,表現的雖然還是文人雅士的放舟清溪的儒雅清高,然而以文人畫派自居的吳門畫派及其他所謂畫壇正統卻並不買他們的賬,稱之為“張牙舞爪”而不屑一顧。
【 後記】 我1997年退休,次年到老年大學學習花鳥、山水,深感中國畫,同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一樣,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於是萌生了釐清中國山水畫的發展脈絡,以便於系統地瞭解、學習中國畫傳統的念頭。
2013年,依據多年來老年大學的課堂筆記和從網路及多種圖書中搜集的資料,整理編撰了《中國山水畫朔源暨隋唐山水作品欣賞》、《五代四大家及其山水作品》、《北宋三大家暨郭熙山水作品賞析》、《南宋四家山水作品賞析》、《元四家黃、王、倪、吳山水作品欣賞》、《明代“浙派”山水作品欣賞》、《明代“吳派”山水作品欣賞》、《清四王、清初六家山水作品欣賞》、《清“四僧”山水作品欣賞》《清代龔賢積墨山水作品欣賞》共10篇。從這裡,基本上可以看到中國山水畫發展的大概面貌。試圖把這10篇看做是中國山水畫發展的簡要歷史,與老年朋友共享。
誠然,由於學養所限,必定謬誤多多,誠請大家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