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很多投資者都在議論主機板的券商,銀行,保險等等藍籌股回撥,其實今年真正瘋狂下跌的是港股市場,一些曾經市場小甜甜的巨頭網際網路企業下跌要遠勝於主機板的藍籌,比如騰訊最高接近800的股價,跌到如今的500不到,而阿里巴巴更是從最高的300股價,跌到最低150左右,當下市值才3.5萬億左右,就讓我們聊下新經濟下的網際網路行業估值是夠是被低估的。
那麼今天的主角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阿里巴巴,從估值角度應該是目前港股相對比較具備優勢的一家企業,旗下的產品也是生活當中能夠接觸到的,從財報來理解,阿里從17到21年利潤實現突飛猛進,17年淨利潤436.8億,18年則達到639.9億,同比增速46.50%,19年則實現876億,同比增速36.91%,20年達到1493億,同比增速70.39%,而在21年實現1503億,幾乎與上一年持平,可以看出這些年阿里的業績無論對比任何企業毫無疑問都是非常優秀的,甚至可以用傑出來形容。而在今年一季度實現淨利潤451.4億,雖然業績同比小幅下滑,但是依然保持高總額領跑於網際網路企業,不僅如此,阿里這些年歸母淨利潤的全年ROE都可以保持接近於20,從這些業績以及淨資產收益可以看到阿里巴巴是當之無愧的王者企業。
那麼估值層面呢?阿里3.5萬億左右的市值,疊加近些年1500億的淨利潤,如果股價跌到3萬億左右附近,那麼估值也就20倍左右,如果未來業績可以得到釋放,那麼估值則是20倍以下的,所以一些軟體的動態估值顯示都是不到20倍的,從估值方面來理解阿里巴巴對比網際網路企業確實是具備價效比的,與自身歷史估值對比也是處於歷史較低位置,所以作為投資者只需要理解阿里的業務在未來是否會釋放業績,如果業績能夠創出新高,那麼假設估值仍然保持20倍,至少可以獲取利潤增速的收益,那麼業績超預期則可以帶來估值提升疊加利潤釋放所帶來的超額收益。
所以站在這個角度,業務層面是投資者必須去研究的,其實網際網路企業都是相似的,賺取利潤的方式就是流量變現,而阿里的流量是十分驚人的,阿里集團年度活躍使用者數達到11.8億,單季度新增4500萬,其中國內使用者從8.1億實現飛躍達到9.12億,海外使用者稍顯遜色,從2.4億至2.65億,但是國內零售市場移動月活躍使用者數達9.39億,單季度增長1400萬,這樣的流量是任何企業都望塵莫及的,並且從流量方面阿里是具備堅固壁壘的,但是支撐流量的一定是平臺,或者是吸引使用者的app,這個才是流量變現的根本邏輯,那麼我們來看阿里的平臺版圖。
很多不研究企業的都認為阿里就是靠著天貓和淘寶所帶來的流量或者利潤,其實阿里的平臺更像是集團版圖,涉及各方面業務的架構,比如國內本地生活方面,旗下軟體餓了麼,高德,以及飛豬打通使用者日常生活的需求,讓使用者從外賣到家,出行導航,高質量酒店等生活服務流程,對使用者更深層次的繫結,從而提升客戶對阿里平臺的粘性,在比拼網際網路流量的時代,整合資源實現跨領域版圖在這方面阿里做的確實十分出色。
而在核心商業也是大量投入,多元化的佈局,弱化淘寶的作用,從而提升產品的豐富度,淘特的使用者數高達2億,而閒魚季度MAU超1億,而盒馬,淘鮮也實現1小時配送,天貓超市則是主打當天送達或者此日送達等,在這個零售商業佈局也是非常多元的,這些app平臺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或者是你正在使用的。在創新能力方面上面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網購曾經都是以圖片評論去挑選物品,而現在開啟直播時代,讓消費者與流量時代的影片掛鉤,並且進一步的提高互動,建立網購時的娛樂,所以阿里並不是一味的享受著網際網路時代的人口紅利,在產品創新以及涵蓋領域方面也是具備優勢的。
那麼提到阿里,就一定會想到之前非常火熱的雲計算,阿里雲應該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雲釘一體戰略也在起步,本季度雲計算業務實現收入160.5億元,同比增速29%,主要由於單一網際網路頭部客戶停止使用海外雲服務,剔除該因素預計雲計算收入增速近40%,雲計算在優勢在國內應該是遙遙領先的。之前我聽別人說過阿里雲與12306合作,在沒合作之前12306購票是非常卡的,伺服器各種被人吐槽,尤其是春運的時候那真是被使用者各種抨擊,但是在合作以後,伺服器直接突飛猛進,網友紛紛稱讚叫好,從這個事件就可以看出阿里的雲計算的技術還是具備一定壁壘的。
那麼從以上產品或者技術層面可以看出阿里集團在網際網路時代下優勢相對比較明顯,行業地位還是穩固的,對比一些互聯企業我認為阿里更像是版圖企業,有系列的平臺,與使用者之間形成足夠高的緊密度,要知道網際網路企業是非常容易被顛覆的,因為本身這些企業就是顛覆別的企業所成立的,所以自然而然也會被後來者所顛覆,我身邊從業網際網路的人員都是非常焦慮的,工作也是非常忙碌的,從這一方面我認為阿里這樣集團的版圖打造在抵禦風險以及行業競爭力方面要遠遠強過那些單一的網際網路企業,從當下來看毫無疑問是具備壁壘的,無論是流量方面,還是利潤端都是如此。
那麼從長遠來看我認為網際網路仍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要方向,雖然有很多人非常討厭網際網路經濟下的模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網際網路確實推動科技時代下產業的升級,讓我們這個時代更加的強大,並且從流量方面來理解,未來的人會主動擁抱網際網路,比如老一輩的使用者那麼更多的只是習慣使用網際網路的支付習慣,要不就是看個新聞什麼的,但是新一代的年輕人他們會更加靈活的運用網際網路,所以我個人認為網際網路時代不會被打斷,還是十分景氣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被人們所需要。
所以阿里只要具備行業的競爭優勢,那麼實現業績向上一步的突破是毫無疑問的,要知道擁有流量就擁有行業的話語權,比如當下金融行業受益於財富管理時代,但是從基金產品代銷方面來理解,螞蟻基金代銷的銷售量要遠遠高於很多券商銀行,好像排名是第二,這就可以說明平臺的流量是多麼的重要,所以像阿里掌握著流量的集團企業,未來的利潤端應該是會進一步提升的,只要網際網路的趨勢沒有被打斷掉,只要阿里仍然在網際網路是相對於寡頭的企業,那麼在利潤方面則仍然是會優勝於很多的龍頭企業。
對於我來說科技其實和金融很相像,金融是幫助企業得到更好的發展,從而也塑造了更多優秀的企業,而這些科技企業其實也是如此,科技賦能給企業帶來活力,從而讓企業進步,那麼科技企業也可以得到提升,只不過科技企業拼殺的更加的兇狠,在行業發展的道路上會倒下很多的網際網路科技企業,而金融企業相對來說具備更高一些的穩定,比如銀行券商就要比這些科技企業更加的穩健,但是當一些科技企業融入金融的時候,那麼流量變現能力則是非常強的,因為網際網路與金融是利潤層面最為豐厚的兩個行業,根本邏輯都是服務於經濟,這就是為什麼阿里拼了命的都想進入金融領域,也是那麼多金融企業為什麼每年那麼多金額去投入到科技研發當中,原因就是科技金融對於利潤端的推動力是非常強的。
那麼站在投資端,任何投資者買入企業的時候都要講究估值,便宜的籌碼是你獲利的根本邏輯,不能因為這個企業符合當下的經濟,或者是資金的香餑餑就瘋狂的買入,只有廉價的籌碼才是最實在的安全邊際,比方說你在之前阿里高位的時候買入與低位的時候買入是一樣的嗎?從投資角度,你買入的是同一個企業,但是價位不同所以收益也是不一樣的,很多投資者虧損就是因為買的價格太高,所以投資千萬不要追高,要踏踏實實的研究企業,在企業下跌的時候,真正具備估值優勢的時候,甚至估值接近於極端的時候,那麼這時候逆向思維能給投資帶來更高的收益,如果阿里跌到三萬億市值左右,是不是被低估的,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有一句話必須要牢記,那就是你買入的必須是廉價的籌碼,企業在行業也一定要是具備競爭優勢的。
-----------------------------------------------------------------------------------------------------------------------------------------------------------免責宣告:以上釋出的觀點全是自己個人的主觀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不具備任何代表性,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負。
記得加個粉絲,或者轉發文章,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價投v靜水流深,敬請期待更多優質的文章,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