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的一個“中年人”刷屏。
原本是“新東方”的悲情時刻:
去了5次水邊後,俞敏洪宣佈直播帶貨了,新東方的體面與不體面。
但退租1500個教學點後,把8萬套課桌椅捐給農村中小學的決定,董事長俞敏洪再次被關注。
與股價和身價大縮水相比,這個“老中年”贏得了掌聲和未來,雖然他馬上就要60週歲……
相比其他品牌和創始人,俞敏洪的個人的關注度現在似乎已經在“新東方”之上。
從進入媒體視線以來,除了“農村逆襲”,俞敏洪的標籤一直是“專注於教育”,相比於資本市場的商人,人們更多還是願意把他看作“教書匠”。
有人說這是“人設”或是公關的戰略,包括這次捐贈桌椅也有“公關策劃”的聲音,然而“是條漢子”、“體面”的評價被刷屏已是不爭的事實。
與實際年齡即將60週歲相比,我更願意把他看作一個“常青樹”般的“老中年”,只因他始終展現著一個執著中年的形象。
“堅持公司賬面上必須能夠滿足,如果有一天新東方突然倒閉或者說突然不做了,賬上的錢必須能夠同時能退還所有學生的學費,並且能夠支付所有員工的離職工資”。
這條在如今的資本市場看起來簡直不可想象的原則,其實是如今許多中年從小接受的風險意識的觀念。
在瘋狂的資本市場和自己已身價百億的環境下,還能堅守這一原則,只能用“不忘初心”來形容。
俞敏洪的初心是什麼?
很顯然,是教育。
而他本人也是教育的真實受益人。
每次出現在鏡頭,他的關注點始終在教育上。
好幾年前看過他作為嘉賓參加一個關於創業的節目,當時正是投資氾濫的時代,似乎在大學就可以蠢蠢欲動開始創業、拿風投,實現財務自由和人生贏家的夢想。
而俞敏洪當時就不認同這股風潮,甚至表態強烈的反對。
他說,大學生沒有資源和經驗,創業成功機率極小,即便有成功案例,也是在背後有了足夠的積累。
在此後,他的許多次出鏡,沒有意氣風發,沒有豪言壯語,始終圍繞教育且結合實際的發言。
就算這是俞敏洪團隊可以打造的“人設”,一個專注於教育的“人設”有何不可?
教育,一個延續人類文明的重要因素,幾千年來形式在變、理念在變甚至學科和內容也在不斷更新,但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本質不變。
相比其他新概念、新理念、新思想,教育卻是一個經久話題,永不過時。
一箇中年,始終堅持最本質的初心,從無到有,起起落落,從未改變。
這樣的中年,無論現在的境況如何,誰人不佩服,誰能說這個中年未來沒有希望?
身為中年,如果你還在抱怨默默無聞,沒有機遇,或者,先想想自己是否有這樣一份矢志不渝的初心和目標,一個平凡而偉大的“執念”?
我的一個忘年交,比俞洪敏還小兩歲。
他是甘肅普通的一個農民。
在1990年俞敏洪還沒從北大辭職的時候,他就開始自費紀實拍攝採訪貧困兒童。
沒有任何的背景和資源,靠著相機和自己的雙腳,走遍貧困山區。
一開始在麥積山景區的空地上辦“影展”——其實就是展示拍到的貧困兒童,希望看到的遊客能有人進行一對一助學(堅持捐助人和受助人直接點對點的捐助,並建議只捐助必要的學費,而不要負擔更多),後來在北大愛心社的幫助下進入校園舉辦影展,漸漸的得到各界的幫助開始在全國尋找場地辦影展和助學……
至今已經堅持了30年。
據他自己統計,已累積助學4萬餘貧困學生。
如今他的身體狀況已不允許再深入一線,這幾十年的經歷常人無法堅持。
每每在最困難、堅持不下去的時候,總有人伸出援助之手。
中年,如果能做到這個份上,顯然比“躺平”更有意義。
這兩位“老中年”對一個樸素而正確且重要的信念的堅持,成就了人生的意義,獲得了“體面”。
隨時可能面對危機的中年,需要的不是所謂的“雞湯”或者“與時俱進”的現實。
保持和堅持一份這樣的信念,或許才是真正的“現實”。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私信,將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