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國軍陸軍的規模曾達到120多個軍,此外還有大量的獨立部隊。當然了,由於國軍派系眾多,各軍的編制和補充情況也不一,所以每個軍的兵力多寡都不一樣。
其中有的雜牌軍只有1萬多人,一般的軍有2萬多人,精銳主力軍則有3萬多人,還有個別軍的兵力可以超過4萬人。所以,各軍之間的實力數有著極大的不同。
抗戰後期,國軍開始接裝美式武器裝備,並在美國軍事顧問的建議下整編軍隊。
整編軍隊的要旨是壓縮空額,提升部隊的實力數,同時換裝新式武器裝備,我們所熟知的美械軍就是國軍整編的最主要成果。
在1945年確定的“三十四年甲種軍”編制中,整個軍的實力數要達到38000人,平均每個師的兵力要超過萬人,此外還有數千人的軍直屬部隊。
在軍直屬部隊一級,主要的火力配置是一個美式105毫米榴彈炮營;各師直屬的炮兵則為一個美式75毫米山炮營;上述兩級炮兵營均為12門制,即一個軍編制內即有12門105毫米榴彈炮和36門75毫米山炮。
在團一級則編有37毫米戰防炮連和81毫米迫擊炮連,負責團、營級的炮火支援,另外還將60炮裝備到連一級。
因為武器裝備“重型”了很多,所以編制內還有大量的輸送部隊。如軍級有人力輸送團、獸力輸送營,師級有輸送營、團級有輸送連等,除了編配大量騾馬外,還配置了一部分汽車加強運輸。
在國軍的整編中,美械軍一共整編出了13個,其中駐印軍系統的有2個——新1軍和新6軍;遠征軍系統的有5個——第2軍、第8軍、第53軍、第54軍、第71軍;另外還從國內駐軍中挑選出了6個軍——第5軍、第13軍、第18軍、第73軍、第74軍和第94軍。
這13軍中除了第53軍是東北軍的番號外,其餘都是清一色的中央軍。當然了,由於東北軍也早已中央軍化,就剩個虛牌子,所以說上述的13個軍均可以視為是中央軍。
當然了,由於中央軍也分為幾個不同派系,所以其中既有湯恩伯系還有陳誠系,也有新興的一些小派系,也不全是一個系統的。
在解放戰爭中,上述美械軍的絕大多數都被解放軍殲滅,其中首個被整建制殲滅的就是第73軍。
比起駐印軍、遠征軍和“五大主力”這些牌子來,第73軍的知名度在美械軍中其實是比較低的,以至於首個被殲滅的美械軍頭銜,似乎都沒有引起人們多大的注意。倒是“五萬多頭豬,三天也抓不完”的名言,為更多人所熟知。
沒錯,第73軍就貢獻了其中大約一半的力量——該軍正是覆滅在萊蕪戰役中的兩個整軍之一。
第73軍長韓浚在被俘後曾說:
此次戰役我們被殲的部隊據我知道的是本軍25000人,46師(即46軍)30000餘,外加36師(即新36師)等,有7萬餘人,你們只登了5萬,報道得太少了。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韓浚所說該軍的兵力數只有25000人。
我們前面說過,按照美式甲種軍的編制,第73軍的實力數應該有38000人。即便是距離實數相差較多,那也不至於差出三分之一的實力數吧?
其實談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國軍部隊的實編問題了。
在國軍部隊中有個通病就是逃兵多、空餉多、缺額多,所以部隊的實力數往往距離編制數有較大的差距。
在抗戰過程中,國軍唯一沒有出現缺額的部隊就是在印緬的駐印軍系統。因為駐印軍的編制和後勤是美國人在負責,國軍軍官吃不了空餉,同時也隱瞞不了缺額情況,另外駐印軍兵員是精選而來,待遇又是美式後勤,吃得飽、穿得好,自然逃兵甚少,能夠保證足額編制。
所以駐印軍的三師制軍,其兵力實數往往就達到了4萬多人,僅僅是兵力數就相當於國內一般國軍兩個軍的實力數了。如果再考慮到火力的話,其實際戰鬥力更是遠超國內的軍。
1945年初,老蔣在談及整軍時便說道:
若就過去一年作戰成績,將駐印軍與國內部隊作一比較,吾人即得一共同認識,即軍隊戰勝之條件,不僅在指揮運用,而在人員武器充實、編制合理、訓練完善、尤須具有人事經理及辦理後方勤務之良規。
不過老蔣這話說得漂亮,國軍的整軍明面上也往這方面靠了,但實際的效果卻不怎麼樣。
比如上面提到的第73軍,該軍為何就只有25000人呢?
73軍軍長韓浚在被俘後,曾說道:
(萊蕪戰役前)當時軍直屬部隊榴彈炮營、獸力營和全部140餘輛十輪卡車、48輛中型吉普、80輛小型吉普車,將近2000餘匹騾馬,由於空運困難,臨時改為海運,尚滯留在南京、上海、青島等地,正在待運中。而各師山炮營、戰防炮連和迫擊炮、重機槍以及工兵器材、通訊器材等亦無法隨軍行動。
所以韓浚決定:
第一:通訊器材和工兵器材只帶三分之一;
第二:各師山炮營每個連只帶兩門炮(因車輛和騾馬不夠);
第三:軍師野戰醫院人員出動二分之一,藥品、器材只帶三分之一;
第四:八一迫擊炮和重機槍酌量少帶;
第五:一般彈藥,各攜帶一個攜行基數;
第六:糧食士兵攜帶五天,其餘由於輜重部隊攜帶,輕裝出發,以便取得機動;同時考慮到我軍的作戰方式,沒怎麼帶戰防炮和火焰噴射器。
所以這個第73軍實際出動的是3個步兵師以及軍直屬部隊的一部分,榴彈炮營、獸力輸送營和野戰醫院人員的一部分沒有隨軍。
但是即便扣除掉這一部分,上述部隊也不至於就25000人啊?
與韓浚同時被俘的第73軍副軍長李琰則道出了實情:該部本就處在嚴重缺編中。
73軍原本是湘軍系部隊,後來逐步被中央軍化,長期也在湖南戰場作戰,最後在王耀武第4方面軍的麾下參加了湘西會戰。
據1945年初的實力統計,第73軍實有兵員為3萬餘人。此後由於被劃入了美械軍編制,因此全軍的兵力數應當有所上升,但沒有達到38000人的標準編制數。
其實當時國內的美械軍一般都達不到這個編制實數,比如第74軍的實有兵員也才32000餘人(當然,該軍編制內還沒有配齊榴彈炮營)。
按照第73軍副軍長李琰的說法,該軍在抗戰勝利後離開湖南北移的過程中逃兵甚重,故而出現了嚴重的缺額。
抵達山東後,光是用三個師缺額的編制數就搞出了一個三團制的礦警旅,也就是說每個師的缺額基本就達到了一個團的實數。
這個礦警旅搞出來後,作為第73軍獨立旅的名號存在,但是濟南這邊是王耀武說了算,礦警旅的長官都是老王派去的人擔任,實際73軍指揮不了,而且也帶不出去,當然了礦警旅嘛,它也確實走不了。
所以第73軍在萊蕪參戰時,實際就是帶了那三個缺額比較大的師去的,每個師的實有兵力數大約是7000多人。另外軍直屬部隊有一部分沒有開來,加上開來的那一部分合計的話,便是軍長韓浚所說的25000人了。
由於兵力少了不少,而且騾馬輜重隊還沒有運來,所以有些重武器該軍在參戰時就沒有攜帶,在戰鬥力方面自然是會受到影響的。
當然了考慮到該軍的實際戰鬥力,這些武器就算帶來,估計也只是讓華野的戰鬥繳獲更加充實些而已。
談到這裡,第73軍的兵力問題我們基本就說清楚了。但大家需要注意的是,第73軍情況並非個例,在國軍整個系統中,類似的情況都很普遍。
所以就牽出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國軍整編師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國軍的整編師是原來的軍改稱的,具體就是下屬每個師裁掉一個團,改為二團制的整編旅。
第73軍當時還沒有改為整編師,但如果這麼改的話,它實際上是不用裁掉多少人的,只不過是換個形式充實部隊而已。
再如74軍改為整編師,它的實際兵力數也只少了一千多人,根本也談不上縮編,而是基於現有兵力數基礎上的充實戰鬥部隊。在所謂的整編師改編中,原本的實力數是不受影響的。
所以為什麼老蔣積極地搞整編師,無非就是換個名頭而已,真要是裁掉實力,肯定不會這麼幹。當然了,藉著這個名頭壓減雜牌軍的編制,那倒是可以做得到的,實際上老蔣在這方面的目的倒是真的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