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聊關於房子的事情。
對中國人來說,房子的事是個大事,特別是這十幾年來,幾乎每個人都對房地產有興趣,都能發表自己對房地產的獨特見解。
一個國家要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資金從哪裡來?這就是個問題。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資金來源,靠的是擴張和掠奪,我們不可能學他們那樣。
那我們的發展資金從哪裡來?
我們靠的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資金原始積累——土地財政制度。說白了就是靠賣地,在我國,所有的土地都是國有的,政府把大量賣地的資金拿來搞建設。
事實證明,這是一條非常有效的捷徑。
當然,很多人會說我國的土地財政制度把房價推高了,因為土地越來越貴,房價必然會越來越高,這個我們先不去討論它。
開發商拿到了地,便開始了在城市裡大量的興建房地產工程專案。
01
灣 區 的 家
自從1998年國家取消了房屋分配製度,採取市場化的住房解決制度之後,房地產就逐漸作為發展城市經濟的一個支柱性產業而存在,房地產特別是住宅便成為我們整個經濟生活當中的一個熱詞,也是一個讓我們感到幸福、痛苦和困惑的詞彙。
我們買到房子,自然是快樂的,娶妻生子,從此幸福地開始新的生活。
但我們買了房子,會承受更大的壓力,因為揹負了房貸,甚至有可能變成房奴。
從1998年房子商品化到現在的二十多年裡,我們看到了整個房地產行業有了巨大的發展,這個發展創造了一個奇蹟。
在城鎮化的發展歷史當中,我們的人均住房面積變大了,從1978年的人均住房面積6.7平米,到現在的全國居民人均住房面積超過40平米。
這個行業的發展實際上牽動了最主要的三種買房者——所有想買房但買不起的人,買了房又跌了的人,買了房賺了錢的人。
第二種人在之前的二十幾年裡是極為少數的,第三種佔大多數,買了房的,在過去的十幾二十年裡,興奮更多一點,他們在二十年前買下的房子到現在少說翻了三五倍,翻個七八倍或者十倍也是有的。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是第一種人——想買但買不起的人。
買不起房的這些人,現在最糾結的就是:房價什麼時候跌?會跌多少?什麼時候買房合適?房產稅什麼時候出?對房價的影響有多少?
這部分人,我們現在有一種叫法,叫剛需。剛需永遠都是後知後覺的那部分人。
說到房子,離不開它的建造者——也就是開發商。
02
灣 區 的 家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裡,但凡聽到說搞房地產的,我們都知道他們是賺了大錢的人,以前的開發商也不辜負我們對他們的認知,只要拿到了地,一門心思就蓋房子,根本就不用考慮賣的問題。
斗轉星移,時代在進步,城市在發展。現在,開發商也都進入了我們所謂的後開發時代,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如果說三五年前是開發時代,那麼伴隨著一系列因素的改變,比如人均GDP超過了8000美元,城市的空間格局、交通格局基本確定,我們就進入了後開發時代。
現在,二手房已經超過了新房的市場銷售量,新房二手房的成交比達到了1:3,一線城市甚至已經達到了1:5。
建房子和人口有密切的關係,七普人口資料出來也看得很明顯,人口都朝著區域經濟中心徙移,特別是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等幾個大的都市圈,人多地少,土地就會貴,房價也相應更高。
如果說開發時代是以住宅產品為核心,以開發模式為主導,競爭之處在於成本、規模、速度,那麼後開發時代更看重的是管理,打造個性化的同時,將管理做到細處。
03
灣 區 的 家
雖然說市場經濟下供需是基本面,但房子作為國家的支柱產業有其特殊性,一定要對其加以管控,這就需要政府的力量。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裡,政府最重要的作用是建立一整套可持續發展的房地產製度和政策,不僅要解決多數人的住房問題,也要促進房地產市場和建築市場的充分發展,為經濟增長提供動力和活力。
在解決住房的問題上,我們過去走的是香港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大部分的住房需求都靠市場來解決,這樣就導致了過去十幾年房價的瘋狂上漲。
近幾年,在“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下,政府加強了對房價調控的力度,同時,大力推行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來實現所有人的住房夢想。
在新的時代中,住宅進入到一個“房住不炒”的階段,整個房地產市場進入後開發時代。
未來,我相信房地產在住宅以外的市場空間、商業模式、金融服務以及創新發展當中還有巨大的空間,對於中國經濟的成長,特別是消費升級,包括醫療健康、教育研發等方面來說,意義重大。
房地產這個行業繼續存在50年、100年,沒有問題。
THE END
以上全文,感謝閱讀!
全網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