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回頭看一些老照片,你會不會有恍如隔世的感覺?我們回頭看小几十年前的紫砂壺,就會不會覺得——也和現在的壺不同?!
順竹壺,容量230cc
知道不同,不代表“懂”。
懂,必須是知道不同在哪裡,尤其是知道為什麼不同!哪怕這個“懂”,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首先宣告,此順竹壺在當時也是普通的商品壺,半手工,做工也不怎麼精細。全壺一個人製作,所以制壺數量和效率,遠比現在流水線式的半手工壺要低得多!
簡言之,過去的傳統半手工是“單槍匹馬”,現在一些改良版的半手工是“團隊作戰”。這個“不同”,是標,不是本!
我很懷念過去,進入任何一戶制壺人家:千篇一律地是“一人一泥凳、一燈一壺茶”的傳統制壺場景。噠噠噠的木搭子聲之後,是無限的安靜,安靜得有些出奇……
也就是說,做紫砂壺作品是需要靜的!這個“靜”,是沉澱,是思考,是與塵世的暫時隔離。
而現在,似乎多了些喧鬧,乃至有馬達運轉的聲音……這同樣是個不同。這不同,還是標,不是本!
不同的標,有千千萬,因為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一個結果。
但歸根結底是哪個原因呢?即,何為本?!
這個問題,相信絕大部分玩壺的人都在思考。而且,大部分的思考,還是處在思考的過程中,沒有到達終極。
我這裡提供一個形而上的哲學津渡,期待能拋磚引玉:
宜興原礦紫砂泥是載體,是母本,屬陰;紫砂匠人的水平,包括其學識、眼界、格局、思想等無形的東西是父本,屬陽;陰陽合,形成器(壺),器的生命活力是“氣”,這個“氣”源於“道”,道法自然。即為:“道生一(氣),一生二(陰、陽),二生三,三生萬物”的不同壺品!(宏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