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本昌飾演的濟公形象深入千家萬戶,特別是那首“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的主題曲傳唱大街小巷。
歷史上的濟公是一位得道的高僧,以瘋瘋癲癲的形象示眾,卻常懷一顆懲惡揚善,普渡眾生的菩薩心腸。
那麼,濟公是否是一出生便出家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既然如此,出家之前的濟公是什麼樣子的呢?又有什麼曲折離奇的經歷呢?
濟公原名叫林敬之,他家境貧寒,幾代都以種田為生。林父為了改變世代種田的命運,拼死拼活讓其讀了幾年私塾。
上天常懷好生之德,貧窮的林敬之卻天資聰慧,而且長得儀表堂堂。
由於家境實在貧寒,林敬之便從私塾退了學,幫家裡幹些農活。有時也幫人代寫書信,對聯,賺些碎銀。
這碎銀幾兩,能解萬千惆悵。這碎銀幾兩,能解轆轆飢腸。
離他家不遠,有一劉員外,家有良田千頃,腰纏萬貫;在城裡開了錢莊、米店,由於人手不夠,便打算招幾個夥計,聰明踏實的林敬之便被選上。
都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別看董員外家大業大,但膝下無子。
只有一女兒,名叫劉素素,年芳二八,貌美如花,而且文采出眾,琴棋書畫無所不通。
林敬之到了劉家後,被安排在米店當夥計,但他聰明能幹,勤奮好學,把劉員外交代的差事都能出色地完成。
劉小姐見慣了那些趨炎附勢,不學無術的公子哥;對這個勤奮好學的夥計卻另眼相待,格外看重。
有時閒暇時間,兩人便聊些詩文,對聯;都說有的人就像一塊璞玉,需要有人去開琢,林敬之便像一塊被劉小姐開琢的璞玉,詩文,對聯的水平越來越高。
朝夕相伴,日久生情,愛慕之情在兩人心中生根,發芽。
劉員外看在眼裡,喜在心中,有心將林敬之招為上門女婿,於是便讓管家去林家說親,林家父子自然對求之不得的好事,滿口答應
劉小姐感到林公子才學與日俱增,日後必前途無量,大比之年便讓其進京赴考。
林敬之便攜帶行李,盤纏,跋山涉水,歷經艱辛,千里迢迢,進京趕考。
過中艱辛自不待言,這裡獨獨要講一件對林敬之日後有重大影響的小事。
那是在進京途中,路過一個當鋪,普通的當鋪門口是鮮有人逗留。
但是,當天當鋪門口聚滿了人,大家都在七嘴八舌地念著什麼。
林敬之湊近一看,原來當鋪老闆在一天酒後,為當鋪寫了一副上聯:
東典當,西典當,東西典當當東西
再去冥思苦想,卻怎麼也寫不出像樣的下聯,於是便貼出告示,懸賞下聯。
林敬之雖才學出眾,但面對此聯也是一時束手無策。因怕耽誤考期,便將此聯記在心中,匆匆趕路。
來到京城,林敬之成竹在胸,初試時文思泉湧,應答極為出色。
在複試時,又加考對聯應答。林敬之拿到考卷一看,巧了。上聯為:
春讀書,秋讀書,春秋讀書讀春秋
有時是天意弄人,但有時是天隨人願。
這副上聯和路過當鋪的半副對聯剛好是絕對。林敬之自然是提筆便寫。
結果獨佔鰲頭,中了狀元,被皇上封為四品府尹。
他便來到吏部辦理相關手續。一連三次都未見到吏部尚書,原來這位大人未見林敬之送禮,故避而不見。
第四次求見,尚書大人卻說他不按時報到,將他官職降三級,讓他到偏遠之地一小縣任七品縣令。
十載寒窗苦讀,卻落到這幅下場。林敬之一氣之下,辭官不做,出家當了和尚,以後便是濟公,被稱之為濟癲和尚。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再說劉素素,一直在家中等待訊息,誰料想,一去三年,音信全無,整日以淚洗面,茶不思,飯不想。
劉員外也無計可施,只得讓丫鬟和家人終日相伴,好言勸解。
時間久了,劉素素為了尋找林敬之,心生一計。她便稟明父親,要另選佳婿,由她出一上聯,如能答上,便招為女婿。
董員外點頭應允,於是,小姐出一上聯:
移椅倚桐同賞月
這是當年與林敬之一起學習詩文時研究過的一副對聯:對聯很妙,很難對,既有同音,又有拆字,下聯也是兩人一同苦思良久才得。可以說當時兩人以聯為媒,互訴衷腸。
描繪的也是兩人賞月的情景,月色朦朧,佳人相伴,賞月讀書,想來歷歷在目,不甚唏噓。
半年過去了,無一人能對上。這本是尋夫才出此對策。
有一日,突然一個瘋和尚來到門前,提筆便寫了下聯:
點燈登閣各攻書
這對的也是一個諧音和拆字聯,而且意思完整,正是當年兩人思索的下聯。
管家急忙上前盤問,瘋和尚道:“我塵緣已了,望小姐珍重。”言罷,揚長而去。
劉素素見林敬之已出家,俗世再無牽掛之人,也出家為尼。
林敬之從此四海為家,救苦救難,普渡眾生,成了在民間家喻戶曉的濟公大師。
無煩無惱無憂愁,世態炎涼皆看破。
哪裡不平哪有我,哪裡不平哪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