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
新冠疫情助長民族主義情緒,加劇了國家(地區)間的衝突與對立, 辛苦多年建設的“地球村”名存實亡。
然而,我們把目光拉長一些,就會發現,在人類漫長的發展史上,這實在算不上什麼大事。如果,我們把目光再拉長一些,放在宇宙的尺度上看,人類又算什麼呢?
人類大遷徙示意圖
1
大約138億年前,奇點大爆炸,宇宙誕生;大約120億年前,銀河系誕生;大約50億年前,太陽系誕生;大約46億年前,地球誕生。
起初,地球只是一個荒涼的“死亡星球”,沒有水、沒有大氣層,更沒有生命。它獨自旋轉,耐心等待著生命的到來。
它在孤獨中度過了11億年光陰,終於迎來了尊貴的客人——生命。彼時,生命還是原核單細胞生物——藍綠藻和菌類。
如果把地球46億年漫長的歲月壓縮成一天,那麼人類出現的時間應該在23:59分,即將敲響第二天鐘聲的時刻,人類誕生了。
約300萬年前,在非洲衣索比亞,一些古猿開始群居生活,我們稱之為“南方古猿”,被認為是類人祖先。約180萬年前,一部分古猿開始直立行走,我們稱之為“直立人”。
約25萬年前,在非洲東部出現了“智人”,他們被認為是人類真正的祖先。
狩獵時代
東非處於低緯度地區,“智人”的膚色也承繼自古猿,是為黑人。“智人”沿河流北上,穿越埃及,抵達西亞,分為數支,一支繼續北上,前往歐洲,一直抵達北極地帶;一支向東遷徙,先後抵達阿拉伯、印度、中國和東亞各國;隨後,抵達東亞的一支智人沿太平洋海岸線北上,抵達遠東,並穿過白令海峽,登上美洲大陸,又一路南下……
漸漸地,智人遍佈地球各大陸,因地域不同、氣候不同,他們分化成各種膚色,身體結構也發生了細微的變化,構成了如今不同的種族。
比如在高緯度的歐洲,光照稀少、氣候寒冷,他們成了藍眼睛、高鼻樑的白種人;在中緯度的亞洲,溫度適中,他們成了黃種人,而在太平洋的一些島國,還存在著棕色人種。
於是,不同的基因、不同的習俗繼續分化,成為如今林立於世界的各民族。起初,他們以原始部落為單位,隨著活動領域加大,不同部落聯合成部落聯盟,再發展為邦國、王國、帝國,一直到如今的共和國、聯邦國、合眾國。
農耕時代
2
科技在人類歷史程序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4
從25萬年前到公元前8000年左右,漫長的歲月裡,人類只能靠採集、狩獵維生,史稱“狩獵時代”。在長達24萬年的時間裡,人口增長緩慢,卻漸漸完成了全球人口的大遷徙。
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1750年,約一萬年的時間裡,人口迅速增長,城市、國家、帝國相繼出現,世界各地誕生出不同的文明,被稱為人口大爆炸時期。為什麼呢?最重要原因是,人類學會了耕種。因此,這一時期又被稱為“農耕時代”。
1750年至今短短200多年,人類的發展已超越了此前25萬年的總和,最重要的原因是,人類學會了利用能源,因此能源消費快速增長,人類壽命大幅提升,其他物種則加快滅絕。這一時期,被稱為“工業時代”。
蒸汽時代的標誌
工業時代又可分為三個時期——
蒸汽時代: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葉。瓦特蒸汽機的發明,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首次解放了人類的雙手;
電氣時代: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自從富蘭克林發現了電,愛迪生髮明電燈,人類又找到一個新的能源,並據此對工業生產進行了深刻的改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資訊時代:20世紀中葉到現在。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誌,被稱為“資訊時代”,涉及資訊科技、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資訊控制技術革命。
若以網際網路發展為標誌,資訊時代又可劃分為三個“小時代”:入口網站時代(包括早期知名網站,以簡單資訊傳播為主)、交友與互動時代(出現自媒體、融媒體,人人、人機溝通、互動更為方便)、商務與虛擬現實時代(網際網路滲透進各行各業,所有的商務活動離不開網際網路,同時,VR、AR技術將人類帶入虛擬現實世界)。
資訊時代
3
看到這裡,想必你會覺得:人類的發展潛力只是不可限量。
問題隨之而來:按照如此發展速度,人類的未來會怎樣?
這個問題,我們無法給出明確答案。但如果我們能站在宇宙的尺度上來思考,也許會有一個方向上的指示。
很早以前,人類就開始了對外星文明的探索。這期間有一個著名的悖論,即費米悖論——宇宙中有成千上萬個星系,每個星系又有上億顆星球,地球只是其中之一。那麼,按照邏輯推理,宇宙中應該存在很多文明。可是,外星人在哪裡?我們找了這麼多年,仍一無所獲。
那麼,真的存在外星文明嗎?不得而知。
如果按照中國古代哲學思維,從《易經》、《道德經》中我們可以推斷,一定存在外星文明,沒看見就不代表不存在。
只是,因為發展等級不同,隔斷了不同文明之間的接觸與溝通。
太陽能技術,是人類走向恆星文明的基礎
1964年,前蘇聯天文學家卡爾達肖夫提出“宇宙文明等級”的說法,他按照文明所用能量作為標誌(也稱為卡爾達肖夫指數),將宇宙文明分為三個等級——
一類文明:也稱為行星文明,平均每秒可產生1016-1017焦耳能量,這與地球每秒接收太陽的能量相當。按照這個能量級,人類目前的文明還達不到,大約是0.7級文明。
此類文明所掌握的科技,可以完全掌控並利用其所在星球上的所有資源,甚至可以隨心所欲控制天氣、河流、土地、海洋等,他們在星球上無所不能,是行星真正的主宰者。他們的活動範圍擴大至海洋深處、地球深處、太空軌道以及臨近的星球。
二類文明:也稱為恆星文明,平均每秒可產生並消耗4X1026焦耳能量,大約相當於太陽的能量。此類文明可充分利用恆星所具有的能量,因為可以高效利用恆星散發的能量,能源不再是問題,他們可以再太陽系內各個行星上自由居住、旅行,甚至到臨近的恆星系。
三類文明:也稱為星系文明,平均每秒可產生並消耗4X1037焦耳能量(因不同星系間有很大差異,這個數字是可變的),此類文明的活動範圍是整個星系團,比如銀河系。
此類文明已不再侷限於太陽系,而是整個銀河系,並利用充斥在宇宙中的電磁波作為能源,成功研發出蟲洞技術,以及曲率驅動,從而以超光速在銀河系遨遊。
至於更高階的文明,卡爾達肖夫沒有說,但科幻作家和網友替他補充了:第四類文明將是黑洞文明,他們攝取黑暗物質和黑暗能量作為能源,甚至可以穿越整個宇宙,在多個平行宇宙間穿梭。
在這個尺度上看,我們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人類的未來。
首先,我們要努力達到一類文明,那麼科技的發展方向就是:新能源、新材料和太空技術。
我們只有擺脫了對地球能源的依賴,轉而靠太陽提供能源,才能真正走出地球,達到二類文明。
從這個尺度上看,某些國家、群體為了蠅頭小利衝突不斷,不是“小題大做”嗎?
走出地球,是人類文明跨越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