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武警部隊成立了14個武警機動師,各師前身是哪支部隊?
眾所周知,武警部隊曾經有消防、邊防、警衛、內衛、黃金、水電、森林、交通等八大警種,世人稱其為“八路軍”。不僅如此,武警曾經下轄14個武警機動師。那麼,武警14個機動師,各師前身是哪支部隊?
筆者就為大家,普及一下武警部隊的警史。筆者先給大家說一下武警14個機動師是怎麼一回事?1996年10月,中央軍委將我軍14個乙種師,轉隸武警部隊序列,改為直屬武警總部的武警機動師。
圖|武警部隊臂章
什麼是乙種師?顧名思義,區別於齊裝滿員的甲種師。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困秉承“精兵、合成、高效”的建軍原則,裁撤乙種師壓縮陸軍規模。在此背景下,14個乙種師轉隸武警部隊,改為武警機動師,各師前身部隊,具體情況如下所示:
武警第117師(原第39集團軍117師)
1945年3月,新四軍第3師淮海分割槽第2、3支隊奉命組建為新四軍獨立旅。及至1948年11月,該部已演變為東北野戰軍第2縱隊第6師,並改稱第39軍117師。第39軍就不用多說了,無論是解放戰爭還是抗美援朝,都是一頂一的王牌主力。
圖|武警第117師舊照
1984年4月,第117師執行乙種摩托化師。1985年9月,第117師改番號為第39集團軍步兵第117師,並執行北方乙種摩托化步兵師編制。1996年10月,改稱武警第117師,下轄武警第349、350、351、700團 。
武警第120師(原第40集團軍120師)
1946年1月,山東軍區警3旅及冀熱遼第16軍分割槽23旅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遼東第3縱隊第9旅(後改稱為師)。1948年11月,該部已演變為東北野戰軍第3縱隊第9師,並改稱第40軍120師。第40軍是四野主力部隊,光輝戰績無需筆者贅述。
圖|第120師舊照
1950年10月,第120師隨部入朝參戰,參加第一至第五次戰役,於1953年8月回國。1985年9月,第40軍改稱第40集團軍,第120師執行北方乙種步兵師編制。1996年10月,第120師改稱武警第120師,下轄武警第355、359、360、701團。
武警第81師(原第27集團軍81師)
1946年9月,南海軍分割槽獨立團、北海軍分割槽獨立團和膠東軍區第6師第9團合編為膠東軍區警備第3旅。1947年2月,該部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27師。1949年2月,該部改稱第27軍81師。1950年11月,第81師隨部入朝參戰。
圖|“北極熊團”團旗
長津湖戰役中,第81師迎來了高光時刻:與兄弟部隊80師並肩作戰,全殲曾獲“北極熊團”稱號的美7師31團。1952年10月,第81師隨部回國。1962年6月,第81師執行南方乙種師編制。1969年8月,第81師隨軍北上,轉隸北京軍區,並由擴編為北方甲種師。
1976年2月,第81師再度整編為乙種(摩托化)陸軍師,1985年8月,第27軍整編為第27集團軍,第81師執行北方乙種摩步兵師編制。1996年10月,第81師轉隸武警部隊,改稱武警第81師,下轄武警第241、242、243、702團
武警第114師(原第38集團軍114師)
1942年8月,東北軍愛國將領常多恩率部起義,後改稱新111師。及至1945年8月,該部編為山東軍區東北挺進縱隊第1支隊。挺進東北後,該部改稱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挺進縱隊第1支隊。1948年11月,該部已發展為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3師,並改稱第38軍114師。
圖|武警第114師舊照
1950年10月,第114師入朝參戰,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戰役,於1953年7月回國。1985年9月,第114師改番號為陸軍第38集團軍步兵第114師,執行北方乙種摩托化步兵師編制。 1996年10月,第114師轉隸武警,改稱武警第114師,下轄武警第340、341、342、703、704團。
武警第187師(原第63集團軍187師)
1945年9月,冀中第8分割槽機關及主力部隊奉命組建為冀中縱隊第2支隊(同年10月改稱第12旅)。1946年6月,該部改稱晉察冀軍區第3縱隊第7旅。1949年1月,該部已演變為晉察冀軍區第3縱隊第7旅,並改稱第63軍187師。
1951年2月,第187師隨軍赴朝作戰,參加了第五次戰役和以後的堅守防禦作戰。1953年10月,第187師從朝鮮回國,駐防河北邢臺。1969年10月、12月,第63軍移防山西,第187師隨軍移防。
圖|第63集團軍187師舊照
1985年7月,第63軍整編為第63集團軍,第187師執行北方乙種師編制。1996年10月,第187師改稱武警第187師,下轄武警第559、560、561、705團。其中,武警第561團為戰功赫赫的“大功團”。
武警第7師(原新疆軍區陸軍第7師)
1969年6月,新疆軍區第3師成立,執行北方中師編制,下轄第7、8、9團及炮兵313團。同年12月,第3師改番號為第7師,第7、8、9團及炮兵313團依次改稱第19、20、21團及師炮兵團。1996年10月,第7師轉隸武警部隊,改稱武警第7師,下轄武警第19、20、21、706團。其中,武警第706團為原第7師炮兵團。
武警第2師(原第1集團軍2師)
1937年底,冀中游擊軍第5路成立,後發展為冀中軍區獨立第4支隊。1939年3月,該部與八路軍120師715團合編為120師獨立旅(後改稱獨立第1旅)。及至1949年2月,該部已演變為西北野戰軍第1縱隊獨立第1旅,並改稱第1軍2師。
1952年6月,第2、8(時屬第3軍)師進行合編,仍稱第2師。隨即,第2師隨部參加抗美援朝。1985年,第1軍整編為第1集團軍。1996年10月,第2師以乙種師身份改隸武警,改稱武警第2師,下轄武警第4、5、6、709團。
武警第181師(原第1集團軍181師)
1944年9月,中央軍委以太行軍區第3、35團為基礎,組建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1945年2月,該部改編為河南軍區第1支隊。同年10月,改編為中原軍區第1縱隊第1旅,皮定均任旅長,“皮旅”(後編為華北軍區第13 縱隊第37旅)由此得名。
圖|武警第181師素有“皮旅”美譽
1949年1月,“皮旅”已演變為第61軍181師。1951年3月,第181師調入第60軍,赴朝參加輪戰。1985年9月,第60軍撤編,第181師編入第1集團軍,執行北方乙種師編制。1996年10月,第181師轉隸武警部隊,改稱武警第181師,下轄武警第541、542、543、711團。
武警第63師(原第21集團軍第63師)
1938年12月,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遊擊支隊成立。後經發展,及至解放戰爭初期,演變為山東野戰軍第2縱隊9旅。1947年2月,該部改稱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6師。1949年2月,由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第6師改稱第21軍第63師。
圖|武警第63師退伍老兵
1953年3月,隨軍入朝參戰,參加金城戰役等作戰,於1958年8月回國。1985年,第21軍整編為21集團軍,第63師執行北方乙種步兵師編制。1996年10月1日,第63師轉隸武警部隊,改稱武警第63師,下轄武警第187、188、422、707團。
武警第128師(原第20集團軍128師)
1945年9月,山東渤海軍區直屬團和部分軍分割槽基幹武裝合編為山東軍區第7師。隨即,第7師奉命挺進東北,參加了山海關保衛戰、解放長春、四平保衛戰、三下江南、遼瀋等戰役戰鬥。及至1948年11月,第7師演變為東北野戰軍第43軍128師。
整個解放戰爭,第128師戰功赫赫,締造了全軍師級單位作戰殲敵數第二、繳獲武器裝備數第一的輝煌戰績。建國後,第128師先後隸屬於第43(1961年撤編)、42、43(1969年重建)軍。
圖|第128師退伍老兵
1985年6月後,第43軍再度撤編,第128師轉隸第20集團軍,執行北方乙種師編制。1996年10月,第128師脫離解放軍序列,轉隸武警部隊,改稱為武警第128師,下轄武警第382、383、384、708團。
武警第93師(原第31集團軍93師)
1947年8月,膠東軍區北海、濱海和東海軍分割槽各1個獨立團,合編為膠東軍區第7師,後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39師。1949年2月,該部改稱第31軍93師。
解放戰爭期間,第93師屢立功勳,先後參加了膠東保衛戰、濰縣、津浦路中段、兗州、濟南、淮海、渡江、上海、福州、漳廈等戰役戰鬥。建國後,第93師長期駐防福建。
圖|武警第93師退伍老兵
1985年9月,第31軍整編第31集團軍,第93師接收陸軍第85師253團,並執行南方乙種步兵師編制。1996年10月,第93師轉隸武警部隊,下轄武警第253、277、279、710團。
武警第126師 (原第42集團軍126師)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第5縱隊第15師改稱第42軍第126師,該部前身是遼東軍區獨立第3師(1947年11月,安東保安司令部為基礎組建),參加了遼瀋、平津、安陽等重大戰役。1950年10月,第126師隨部赴朝參戰。
圖|武警第126師師部
1979年2月,第126師奉命參加對越反擊戰。1985年6月,第42軍整編為第42集團軍,第126師執行南方乙種步兵師編制。1996年10月,第126師轉隸武警部隊,改為武警第126師,下轄武警第375、376、378、712團。
武警第38師(原第13集團軍38師)
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13旅改稱第13軍38師,該部前身是太嶽軍區第4軍分割槽(1942年10月組建),其所屬部隊來源於八路軍129師補充團、新軍決死1縱隊57團等部。建國後,第38師隨部長期駐防雲南,參加了剿匪、抗法援越、建設邊防等任務。
圖|第38師舊照
1969年,第38師移防四川。1979年2月,第38師隨部參加對越反擊戰。1985年9月,第13軍整編為第13集團軍,第38師執行南方乙種步兵師編制。1996年10月,第38師轉隸武警部隊,改為武警第38師,下轄武警第112、117、443、713團。
武警第41師(原第14集團軍41師)
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第22旅改稱第14軍第41師,該師前身為晉冀魯豫軍區第8縱隊第22旅(1947年2月成立),部隊來源於太嶽軍區1分割槽新7團、2分割槽警備5團、4分割槽獨立1旅1、2團。
解放戰爭期間,第41師參加了挺進豫西,開闢豫西根據地、 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兩廣等戰役。1950年1月,第41師隨部挺進雲南。此後數十年,第14軍長期駐防大西南。
圖|第41師舊照
1975年12月,第41師執行南方乙種師編制。1979年、1984年,第41師兩度參加對越作戰。1985年10月,第14軍整編為第14集團軍,第41師由甲種師縮編為乙種師。1996年10月,第41師改稱武警第41師,下轄武警第122、123、124、714團。
經調整,武警部隊戰鬥力大為充實。大家可能鬱悶,乙種師戰績都很輝煌,轉隸武警部隊是不是有點可惜了?其實,這只不過是從左手到右手而已。我軍向來重視軍史傳承,乙種師轉隸武警部隊後,仍然是我們的人民子弟兵。
參考資料:
[1]《武警部隊人事“大換血”》(中國新聞週刊);
[2]《歷史發現:武警有過哪些體制調整?》(徐平·〈中國國防報〉);
[3]《中國人民解放軍各步兵師簡要沿革(1師——250師)》(西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