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雷彗星繞太陽運轉的76年的週期中,其彗星軌道附近會散佈大量塵埃碎片,由於哈雷彗星軌道與黃道面的兩個交點離地球軌道都比較近,在地球自轉過程中每年會有兩次由哈雷彗星帶來的天文奇觀——5月初的寶瓶座η流星雨和10月下旬的獵戶座流星雨。“今年的獵戶座流星雨極大出現於滿月前後,因此觀測效果不佳。”北京天文館研究員、原館長朱進略感遺憾地說道,“其實每天都有流星雨,由於地球自轉,它們每年都在差不多的陽曆日期到來。”朱進與流星雨已經打了30多年的交道,天文系畢業後他一直致力於仰望星空,探索天體縱橫交錯間的宇宙奧秘。
“天文學本身就是一門觀測的學科,除了為我們帶來無盡的遐想之外,能夠親自站在星空下體驗觀測的樂趣也是一種非常難得的享受。”朱進把這句話當做座右銘。比起其他領域的科學家,天文學家更多地將目光投向了地球之外的浩瀚宇宙。“天體、天文現象等等都是我們的觀測物件。”
現代天文學是一門純粹的基礎研究。朱進表示,天文觀測關注更廣袤的時間與空間中許多未知現象,其中時常會迸發出新的事物,其研究的出發點並不是研究是否具有應用價值,因此需要觀測人常常抱有一顆強大的好奇心。在好奇心驅使下,天文學家仰望日月星辰,聚焦天體運動,觀晝夜交替,看四季更迭,從日出月落中解讀時間的概念。
朱進1981年本科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1991年博士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工作。2002年,來到北京天文館的他已經是老練的天文觀測者。結合自身的專業方向,朱進將目光投向太陽系中的小天體、小行星、彗星、人造天體等,仰望星空始終是他的生活習慣。
自1994年開始,朱進主持北京施密特CCD小行星研究專案,到2001年止,專案組共發現了獲國際小行星中心暫定編號的小行星2700餘顆,其中有1214顆獲得永久編號和命名權。1997年,朱進的專案組還發現了一顆彗星,後來它被命名為“朱—巴拉姆”彗星。“印象極深的是在天文臺工作最後幾年做的施密特望遠鏡的維護工作,也發現了一些小行星,這些對我來說是很難忘的工作和觀測經歷。”
2002年9月,朱進調任北京天文館館長,從一位天文專職科研人員,轉變為專職科普工作者和兼職的科研人員。
做下一代的啟明星
提到天文學科普工作就像打開了話匣子一般,朱進認為,天文學在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能夠為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精神打下基礎。
“我覺得天文學是一個非常適合對青少年進行科普教育的學科,天文學除了能夠教給孩子們天文知識以外,更多地還在於引導孩子們擁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要讓孩子們嘗試出於好奇和興趣,去探索和做一些事情,而不僅僅是考慮做一件事情有什麼用,這對從小培育科學精神有一定幫助。”
近年來朱進時常和同事一同走進中小學課堂,開設天文課程和天文講座。朱進覺得遺憾的是,在“數理化天地生”這自然科學的六大基礎學科中,天文學是唯一在我國的中小學沒有列入正式課程的學科。“在天文科普方面,我自己感覺最有成就感的還是‘天文奧賽’的推動。”20年來朱進致力於全國中學生天文奧林匹克競賽的籌辦和推廣,透過競賽的形式,激發廣大學生對於天文學科的興趣和參與熱情,推動天文學科在中小學的教育和普及。至今,全國天文奧賽已經連續舉辦了18屆,並更名為“全國中學生天文知識競賽”,入選教育部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為廣大青少年天文愛好者提供了一個知識汲取和思想交流的平臺。
雖然已經56歲了,但朱進對於仰望星空和天文科普的熱情不減反增,依舊執著於仰望頭頂的星空,牽掛著在學校講授天文知識時孩子們一張張滿是好奇的臉。“現在工作不那麼忙了,有更多時間,希望能把想做的這些事情都做得更好,不論是天文科研還是天文科普。”
新華網科普事業部
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
聯合出品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