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說到上世紀50年代,歐洲市場出現了許多類似依賽塔這種身材小巧的微車,但這些小車往往速度慢、效能差、 不可靠、噪聲還大,而且最可怕的是安全性明顯不高。它們通常使用煙霧很大的二衝程發動機, 雖然它們油耗非常低,但是使用起來弊端實在不少。
其實在英國,有很多款比依賽塔級別更高的小車都很有競爭力。
比如這款莫里斯Minor:
比如這款奧斯汀A30:
比如這款福特100E Anglia:
說到這個時期的英國汽車工業發展就不能不提到一件讓後人驚詫的事兒,1945年, 英國錯失了生產一款真正的“世界名車”的機會,當時一個由英國汽車工業巨頭組成的代表團前往德國,考察大眾“甲殼蟲”汽車及大眾公司嚴重受損的工廠,希望將其作為戰利品來接管。不過英國人的報告措辭嚴明:“這輛車不符合技術要求,嚴格的技術標準是一輛汽車所必備的。這款車的效能和質量對一般買家沒有吸引力。它造型太醜且噪聲巨大,這種車最多隻能流行兩到三年。”但是造化弄人,看看大眾“甲殼蟲”隨後的成功,足夠發人深省,它的銷量幾乎是Minor的19倍! 它成為了一款風靡世界的產品,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
英國人的傲慢是非常荒唐的,他們之後很快發現,德國大眾汽車在最重要的出口市場—美國擁有了強大的競爭力,他們透過提供可靠又高質量的產品重新定義了行業標準。經銷商們喜歡賣甲殼蟲,因為他們很少會遇到怒氣衝衝的顧客回來抱怨。
可是英國人繼續保持者傲慢的姿態,如果不是蘇伊士運河事件的爆發,英國汽車業的狀況可能會無限期地以這種自大自滿的方式繼續下去。事件引發了對汽油供應的恐慌—甚至影響了燃料配給憑證的分發,每個駕駛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們的汽車每加侖能跑多少英里上。突然間,很大一部分潛在的購車者們越過主流汽車製造商提供的傳統車型,去購買了那些經濟型的“泡泡”車。 類似依賽塔這類小型車突然間對當時的汽車工業秩序構成了真正的威脅。過高的關稅使得進口車失去了競爭力,因此,有進取心的英國製造型企業掀起了一場小規模的“淘金熱”,爭相拿下 Isetta、Heinkel Kabine和Fuldamobil等車型的製造許可證。 英國傳統汽車製造商對此感到震驚,多家廠商都決定採取對應措施。其中就包括英國汽車公司,1952年,奧斯汀和莫里斯汽車公司將各自的資源集中起來,組建成一家龐大的公司—英國汽車公司(BMC),BMC很快便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製造商。它也是美國市場上最大的汽車出口商,除了貨車和拖拉機外,它的汽車品牌組合還包括奧斯汀(Austin)、莫里斯(Morris)、MG、利蘭(Riley) 和威利斯(Wolseley)。BMC執行長倫納德·洛德(Leonard Lord)一直以觀點犀利而聞名。“這些該死的‘泡泡車’!”他對公司技術總監亞歷克·伊斯哥尼斯大發雷霆道,“我們必須設計一輛更好的小型汽車,把他們從我們的道路上徹底趕走!” 其實伊斯哥尼斯也是這麼想的,他必須設計出一款全新的小車,一款各方面都讓人滿意的小車。Mini終於要來了……
關聯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