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清崎在《窮爸爸富爸爸》中對於資產和負債作過區分:
所謂富人在不斷買資產,資產就是就是可以把錢不斷放入你口袋裡的東西,可以為你每天帶來現金流;
而窮人和中產階級在不斷獲得負債,負債就是把錢從你口袋源源不斷取走的東西。
拿這個來理解用於自住的首套房,就是一種負債。
講負債不好聽,說成是財產的話更容易理解一些。
有不少買首套房的人,講起買房的目的,就是自住加投資。急於出手上車的目的,就是覺得未來幾年房價會狂漲一下,到那時候再想上車就不是現在這點錢了。
事實上,前些年房價飆漲的經歷讓不少人都深以為這就是真理。
但是按清崎的說法,只要不能產生現金流,那就是負債,首套房用來自住的,是把你未來的錢大部分交給銀行,這個是不能叫作資產的。
只有當你買了第二套用來出租的房子,不斷產生了現金流,錢在生錢,這才是資產。
人這輩子的理想就是不用工作也可以有錢生活,所以就是要獲得儘可能多的資產。
買首套房其實更應該關注的是否距離工作地較近,是不是有較強的發展前景,更多的要理解為保護自己的財產,而不是一味去強調投資的功能。
現在各國央行為了對沖新冠疫情的影響,都加大馬力狂印鈔票,刺激放緩的經濟,市場上泡沫泛起。買入房產就是對沖通貨膨脹的利器。
根據萊坊國際(Knight Frank)資料,2020年第一季度至2021年第一季度,土耳其房價上漲幅度達到32%,高居全球榜首;緊隨其後的是紐西蘭房價,上漲幅度為22%;盧森堡位居第三,房價漲幅為16.6%;斯洛伐克位居第四,房價漲幅為15.5%;美國位居第五,房價漲幅13%,創2005年以來房價最大漲幅。
任澤平總結的“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很多人並不明白到底說了什麼。長期看人口說直白一些,就是有沒有足夠的接盤俠,就是供需的矛盾問題;中期看土地,地價決定了房價,房價上升背後的邏輯就是地價在漲,土地資源越是稀缺的城市,房價就越容易漲;短期看金融,市場上只要錢多,流入房地產市場就能引起房價的上漲,金融政策就是短期房價波動的指揮棒,只要降準、降息,那就是房價要啟動的訊號了,相反要是不斷加息,房價也難以大漲。
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持有一個房產到轉手,時間長度只能稱為中期,根據任澤平的觀點,最需要關注的還是土地升值。
首套房子的價值就在於土地升值,用土地升值的紅利來抵禦通貨膨脹。
土地的升值最關鍵的地方就是居住價值的完善。地鐵的拉通,學校的開工建設,公園的建成,甚至高架的修成所代表的交通的便利,都能提升一片土地的居住價值。
有人總覺得買市中心的房子才是硬通貨,這個理解不對,應該是在基本素質相同的情況下,擁有稀缺價值的房子才是硬通貨。
當狂印的鈔票如流水一樣流過城市的大地,對於鈔票的截留各個區域也是不一樣的,不會平均分配,有優勢的地方自然可以獲得更多的青睞。
前些年學位房、江景、湖景等這些具有稀缺資源的專案房價漲幅大,而同一片區的一般專案雖然有漲幅,但是幅度還是有限的。
首套房就應該買這些區域發展前景大的地方,而不用在意目前的配套是否完善。全部完善了就只有再等一場貨幣超發的暴風雨才能達到溝滿濠平的效果。
有個所謂的72定律,就是用72除以未來的年收益率,就是資產可以翻倍的年限。
比如以前計算商鋪的年回報率就是8%,那種打著包租旗號銷售商鋪的專案都是以這個來計算的,或者有的低一些,承諾前三年6%、7%、8%,後面根據實際租金分成,基本上告訴你年回報率達到8%以上。用72除以8,就是9年可以翻倍。
不過,現在商鋪的價值已經嚴重貶損了,如果現在還有人跟你說可以達到這個數,那就是編瞎話。
住宅的平均投資回報率,若以租金來計算,大約在4%左右,用72來除以4的話,住宅資產翻倍就要18年了。
如果你有第二套房用來出租,可以獲得的租金大概就是這麼個數值。
據官方資料,2021年一季度我國商品住宅的均價為10842元/㎡,與2020年度商品住宅均價9980元/㎡相比提升了8.6%。
這個8.6%房價漲幅比起租金收益已經是翻倍了,多出的部分可以理解為抵禦通貨膨脹的部分。
何況熱點城市的房價漲幅還不止8.6%。資料顯示,2021年5月,全國樓市同比漲幅前二十強城市,最高的是鹽城34.47%,接著是東莞32.40%,位居第三的是西安31.21%,位居第四的是寧德30.39%。
如果我們就以8.6%來計算平均翻倍週期,也就8年多。
土地升值的紅利與租金那點數相比,還是很驚人的。
當然這個演算法僅用來說明土地升值與通脹,房價不會每年都漲8%以上,另外就是按揭貸款產生的利息也不會讓你拿到8%的收益,房價上漲的收益會有稅收、銀行等相關利益群體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