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一句廣告詞:
“經典永流傳,價值恆久遠”。
《菜根譚》就是這樣一本書,它成書於明朝萬曆年間,其價值不言而喻。
從近日起,準備每天早起讀兩三篇《菜根譚》,希望從書中找到智慧,以消除迷茫混沌的情緒。
後來一想,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索性把書中智慧和大家一起分享。
1:志以澹泊明,節從肥甘喪
經典原文:
藜口莧腸者,多冰清玉潔;袞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顏。蓋志以澹泊明,而節從肥甘喪也。
譯文:
能吃粗茶淡飯的人,他們的操守多半像冰玉般純潔;而講求錦衣玉食、生活奢侈的人,多半甘願做卑躬屈膝的奴才。一個人的志向要在清心寡慾的狀態下才能表現出來,而一個人的節操都在貪圖物質享受中消失殆盡。
感悟智慧:
在嬌寵的環境中長大的人,多半有好逸惡勞,貪圖享受的習慣,而要培養一個人良好的節操,首先就要培養吃苦耐勞的秉性。
現代京劇《紅燈記》中有一句唱詞:“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為什麼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呢?”
因為窮人的孩子從小就看到父母生活的艱辛和不易,經歷過苦難生活的磨練,他們更明白,要想過上好日子,必須靠自己勞動所得。
即使是粗茶淡飯,對他們來說也是美味,在這種環境中,更能培養孩子冰清玉潔的節操。
只有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獲得的勞動成果,享受起來才能心安理得,受之無愧。
一個人如果只貪圖物質享受,那麼他將永遠得不到滿足,因為物質的追求是無止境的。
俗話說:“這山望比那山高。”一旦人的慾望膨脹,內心空虛,他可能不擇手段,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來滿足自己的一己私慾。
有人為了得到一時的滿足,放棄尊嚴,甘願奴顏婢膝,有人鋌而走險,徇私枉法,有人兩面三刀,眾叛親離。
他們早已忘記了活著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到頭來走向痛苦的深淵,卻無法自拔。
而一個情操高尚的人,無論在何時都有清醒的意識,不為外在的東西所束縛,永遠保持內心的寧靜。
古往今來,凡有卓有成就的人,絕不會沉淪於驕奢之中,即使他們已取得了非凡成就,仍把勤儉節約作為人生的道德標準和人生追求。
毛主席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一件睡衣竟然穿了20年,補了73次。
2:田地要放得寬,惠澤應流得長
經典原文: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寬,使人無不平之嘆;身後的惠澤要流得長,使人有不匱之思。
譯文:
一個人待人處事的心胸要寬厚,使你身邊的人不會有不平的牢騷;身後留給世人的恩澤,要留得長遠,才會使人不斷的思念。
感悟智慧:
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
人生在世,多與人為善,保有一份開闊的胸懷,多給別人留一點餘地,這樣才不容易招人怨恨。
俗話說,人前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有些人在自己順遂時,根本看不到別人的難處,對於別人的求助,毫無憐憫之心。
而當他自己有難處時,才發現自己早已成了孤家寡人,已經沒有了援手。
這樣做人無疑是失敗的,得意一時,失意一世。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倘若在與人交往時,能常常提醒自己包容,謙讓,誠實待人,就一定能贏得美好的聲譽。
因此也不會有人在背後怨恨你、誹謗你。
有一位偉人曾說,要像維護生命一樣去對待你的聲謄,它是我們安心立命的根本。
它的價值絕不亞於我們擁有的存款、房子、車子。
即使存款,房子,車子沒有了,還能掙,而一個人名譽掃地,就失去了任何機會。
面對紛紛擾擾的世界,要做到寬厚仁慈,豁達大度,謙和明禮,樂善好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因為不易,人生才需修行,人的心性只有在磨礪中才能成熟,在一次次自我約束與內心掙扎著中,才能感悟生命的真諦。
不管如何,請播撒善意的種子,也許有一天在某個不經意中,它就在你身邊悄然發芽,散發出悠遠的清香,而你抬頭仰望天空,心情猶如雨後彩虹般美麗。
3:精彩典故:
宋朝時期有個尚書叫楊玢,退休在家,安度晚年。
有一天,他在書桌旁正在讀《莊子》,忽然幾個侄子慌張地跑過來,大聲說:“不好了,我們家的舊宅被鄰居侵佔了一大半。”
楊玢聽後,不急不慢地說:“不要急慢慢說,是誰侵佔了我們的舊宅子。”
“是隔壁的王家”,侄子們回答。
楊玢又問:“我們家的宅子和他們家的宅子誰大?”
侄子們脫口而出:“當然是我們家的宅子大。”
楊玢又問侄子們,那他們侵佔我們家的舊宅地,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侄子們回答說,沒有什麼大影響,不過他們不講理,侵佔了我們的宅子,我們也不應該放過他。
楊玢笑了笑。
這時剛好窗外有樹葉落下,楊玢指著窗外的落葉問他們:“樹葉長在樹上時,那枝條是屬於它的,秋天樹葉枯黃了落在地下,這時樹葉怎麼想?”
侄子們被楊玢這句話問到了,不知其意。
楊玢接著又說,人就像這樹葉一樣,總有一天會枯葉飄落,而我死後,這個宅子再大我也帶不走,你們也一樣,總會老去,爭那一點宅基地對我們有什麼用,何必大動干戈,傷了和氣?
侄子們聽了楊玢的這一番話,不再吭聲。
他們把原本寫好的,準備告王家的狀子,拿給楊玢看。
楊玢看後,拿起狀子鋪在桌子上,提筆寫下:
“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試上含光殿基望,秋風秋草正離離。”
楊玢解釋道:鄰居侵犯我,我就讓他一點,又有什麼大不了,想想當初沒有這個宅子時是什麼樣?如果再想不開,看看當年珠光寶氣的含光殿,如今四周已蕭瑟不堪,長滿了荒草。
智者之所以活得通透,看得明白,是因為他們早領悟了生命的真諦,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須為此而煩惱,不如把精力花在修心養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