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所說的癌症,泛指所有惡性腫瘤,具有細胞分化和增殖異常、生長失控、浸潤性和轉移性等生物學特徵。癌症的發生是一個多因子、多步驟的複雜過程,與職業暴露、環境汙染、生活習慣、不合理膳食、遺傳因素等密切相關。雖然影響因素較多,但癌症並不是一種傳染病。癌症本身是不會傳染的。不過,與癌症發生相關的因素中,有些情況卻是可以傳染的。
第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生活習慣可以“傳染”。
比如,有人酷愛燒烤、油炸、煙燻和醃製的食物,頓頓都要有,一日不能少……這種飲食習慣很容易在家庭成員之間“傳染”,成為全家人的共同嗜好,而這些都有可能增加胃腸道腫瘤的發生。
再比如,吸菸有害健康,香菸燃燒時可以釋放多種有毒化學物質,對口腔、咽喉、氣管、肺部均有損害。研究發現,肺癌、胃癌、胰腺癌、膀胱癌、肝癌、口腔癌、鼻竇癌等多種癌症與吸菸顯著相關。同在一個屋簷下,如果長者煙不離手,年輕人就很容易模仿。這種習慣一旦養成,患以上癌症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
第二,誘發癌症發生的病原微生物會傳染。
在我國,大部分肝癌患者是因感染乙肝病毒,逐漸發展為慢性乙肝、肝硬化,最終罹患肝癌。當然,並非所有乙肝感染者都會發展成肝癌,只有10%—3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經過5—10年會發展為肝硬化,其中又有5%—10%經過5—10年最終發展成肝癌。
儘管肝癌本身不傳染,但乙型肝炎病毒具有傳染性。其傳播途徑中,母嬰傳播是最重要的傳播途徑。另外,醫源性傳染、輸血傳播、密切生活接觸傳播、性傳播,也是乙肝病毒傳染的常見途徑。
我國的乙型肝炎相關的肝癌,基本遵循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發展路徑。因此,如果防治意識差,很容易造成乙肝病毒傳染,並發展為家族式肝癌。所以,有效控制乙型肝炎傳播,有助於避免乙肝轉變成肝癌。
幽門螺桿菌與胃癌也直接相關。幽門螺桿菌是常見的細菌病原體之一,可寄生在我們的胃黏膜組織中。聚餐、餐具公用等是導致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重要因素。所以,採取分餐制,餐具專用,使用公筷,是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有效措施。及早發現感染,及時且有效地用抗菌素殺滅幽門螺桿菌,對預防和控制胃癌有重要意義。
第三,情緒也可以“傳染”,尤其是對癌症的恐慌情緒。
在癌症面前,有些患者被瞬間擊潰,進而產生絕望和厭世的情緒,萬念俱灰,認為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事實上,這種負面的情緒,也很容易在親人之間相互“傳染”。對患者自身來說,情緒會直接影響生理功能,造成功能紊亂和免疫功能降低。所以,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堅信自己的康復能力,是抗擊癌症的重要前提。
隨著腫瘤早期篩查理念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早期腫瘤被發現,並及時得到了規範治療,許多原位癌患者獲得了臨床治癒。同時,隨著腫瘤精準治療的推行,加之腫瘤治療武器的“多兵種聯合”,腫瘤患者長期帶瘤生存已經成為可能。例如胃癌、胃腸間質瘤等腫瘤,如能規範地進行多學科綜合診治,也早已告別“絕症”,而漸漸變成一種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來源:蕭山日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