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過後,意味著冬天的正式來臨。而每逢冬季,有很多風溼病患者反饋說關節疼痛加重,病情反覆,有“冬季難過,疼痛難忍”的過冬體驗。
冬季風溼關節痛患者寒溼鬱熱,或溼熱兼表證,都會導致疼痛加重、病情活動。不要擔心,給大家推薦一副中醫治痺名方—當歸拈痛湯。
「當歸拈痛湯」有什麼作用?
當歸拈痛湯,來源於金元名家張元素所著的《醫學啟源》,因該方止痛功效顯著,如同信手拈來,故名為拈痛湯。
其原文對治療有如下記載:“溼熱為病,肢體煩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痛,下注於脛,腫痛不可忍。”
可見此方具有利溼清熱,疏風止痛之功效。主治溼熱相搏,外受風邪證,如遍身肢節煩痛,或肩背沉重,或腳氣腫痛,腳膝生瘡,舌苔白膩微黃,脈弦數等臨床症狀。
這個腳氣腫痛可不是說現在那種真菌感染的腳氣病,而是指肢體乃至全身紅腫熱痛。臨床常用於治療痛風、類風溼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等屬溼熱內蘊而兼風溼表證者。
「當歸拈痛湯」有何獨特之處?
當歸拈痛湯由羌活、甘草、茵陳、防風、蒼朮、當歸身、知母、豬苓、澤瀉、升麻、白朮、黃芩、葛根、人參、苦參等15味中藥組成。
方中重用羌活、茵陳為君。羌活辛散祛風,苦燥勝溼,且善通痺止痛;茵陳善清熱利溼,《本草拾遺》尚言其能“通關節,去滯熱”。兩藥相合,共成祛溼疏風,清熱止痛之功。
臣以豬苓、澤瀉利水滲溼;黃芩、苦參清熱燥溼;防風、升麻、葛根解表疏風。分別從除溼、疏風、清熱等方面助君藥之力。佐以白朮、蒼朮燥溼健脾,以運化水溼邪氣。
本證溼邪偏勝,所用諸除溼藥性多苦燥,易傷及氣血陰津,以人參、當歸益氣養血;知母清熱養陰,能防諸苦燥藥物傷陰,使祛邪不傷正。使以炙甘草調和諸藥。
這裡給大家講一則出自《名醫類案》中的醫案:
有一位在朝廷裡做官的人,年紀還不到40歲,身體卻很肥胖了。
一天,他派人將李東垣名醫請去給他治病,原來他患了腳氣病,面部和四肢的關節微腫、色赤,而腳和小腿不僅赤腫,還痛得難以忍受,連別人的手接近他發腫部位的面板時,疼痛也會加重。
然後,他對李東垣說:“患了這種病,什麼事情也沒法幹,也無法入睡,躺著不舒服,起來之後也不舒服,日日夜夜都感到很痛苦,希望您能展示一下醫術,治好我的病。”
李醫師為他切脈並問診後方知,原來他是南方人,來到京城所在地的北方後,水土不適,覺得十分寒冷,他聽說喝酒可以卸寒,所以每天都飲酒,久而久之,酒喝多了,就損傷了脾胃,產生溼熱,從而導致了腳氣病的發作。
待摸清了他的病情之後,李東垣就開給他當歸拈痛湯藥粉一兩二錢。兩服,即痊癒大半。可見當歸拈痛湯具有清熱利溼,健脾助運,祛風止痛之功效。■
【來源:風溼閏月說,醫學指導:廣東省中醫院風溼免疫科黃閏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