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呢,女子不能出門工作,只能待在家裡,生孩子、帶孩子、操持家務,可能還要大小老婆常慪氣等等,這時候心情就比較難以寬舒自在。
也正是因此,很多女性就患上了“肝鬱脾虛症”。
這個肝鬱脾虛,主要症狀就是: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乾,神疲食少,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脈弦而虛者。
後來,就有了一個方子專門治療肝鬱脾虛——逍遙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逍遙散
藥物組成:柴胡、當歸、白芍、白朮(炒)、茯苓、炙甘草、薄荷、生薑。
功效:疏肝健脾,養血調經。
主治:適用於肝鬱脾虛所致的鬱悶不舒,胸脅脹痛,頭暈目眩,食慾減退,月經不調。後來,也被用於治療肝鬱脾虛所致的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等症。
逍遙散能疏肝理氣,而我們認為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其實都是情志不暢、肝鬱氣滯造成的,肝氣疏洩後,再配伍軟堅散結、活血、化痰的藥,結節自然就消了。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方子。
柴胡 味苦,性平,歸肝、膽二經。
主治胸腹胃腸內氣機鬱結,飲食不消化;寒熱邪氣引起發冷發燒;能推陳出新,強健機體。長期服用可使身體輕便,眼睛明亮,並補益精氣。
中醫認為,人體臟腑的功能都取決於膽,柴胡苦能洩降,祛除邪火,且質性輕清,所以可升達膽氣。膽氣暢達了,各臟腑功能自然就得到了改善。
其次,憤怒、憂愁等不良情緒,都會影響臟腑功能,使其活動失衡,首先受到傷害的就是肝臟,從而導致肝鬱。因此,用柴胡就是透過其疏肝解鬱的作用,從根本上治療以上症狀。
當歸 味甘,性溫,歸辛、肝、脾經。
當歸既能補血,又能活血,兼有行氣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古代醫家認為當歸是治血病的良藥,還有很好的調經能力,所以為婦科常用藥,凡是女子月經不調、經閉、通經等病症,特別是血虛、血寒、血瘀、氣滯等,它都有很好的作用。
白芍 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
具有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的功效。主要用於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脅痛,腹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朱氏集驗醫方》中有一劑非常經典的芍藥湯,治婦人脅痛:香附子四兩(黃子醋二碗,鹽一兩,煮幹為度),肉桂、延胡索(炒)、白芍藥。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調,無時服。
白朮 味甘、苦,性溫,歸脾經、胃經。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溼利水、固表止汗、消痰治眩、補血生津的功效。
白朮和蒼朮其實都屬於術一類,兩味藥療效大致相同,臨床應用上各有側重,治療脾虛的虛證多用白朮,治療溼盛的實症多用蒼朮。
《神仙傳》中記載了一位服蒼朮而活到170多歲的人,他能挑重擔上山採術,不覺勞累,面色像20多歲的小夥子一樣,由此可見,蒼朮在保健益壽方面被古代醫家十分重視。
茯苓 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
茯苓具有利水滲溼,健脾,寧心的功效,主要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在這裡主要發揮其健脾利溼的功效。
《本草綱目》: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張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
炙甘草 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的功效。
甘草又被稱之為“國老”,意思是在方劑中常常發揮調和諸藥藥性的作用。
薄荷 味辛,性涼,歸肺、肝經。
薄荷又名“銀丹草”,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的功效。
在此方中,與柴胡、白芍、當歸合用,可疏肝行氣。
薄荷芳香辛散,發汗耗氣,故體虛多汗者不宜使用。
生薑 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的功效。
常用於風寒感冒,脾胃寒症,胃寒嘔吐,肺寒咳嗽,解魚蟹毒等症。
《金匱要略》:半夏、生薑汁均善止嘔,合用益佳;並有開胃和中之功。用於胃氣不和,嘔噦不安。
最後,簡單總結一下,逍遙散能疏肝理氣,健脾養血。容易肝氣不疏的人,大多是因為平時生活、工作壓力大,情緒不穩定,所以自我抒解是同樣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