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凍手凍腳的季節,幾乎沒有人能拒絕火鍋的魅力。一架爐,一口鍋,幾碟配菜,邊煮邊吃,欲罷不能。然而大快朵頤之後,很多人卻因為出現上火、長痘、腹痛等症狀苦惱不已。那火鍋怎麼吃得美味又健康?
食用不當易發“火鍋病”
最近氣溫驟降,讓火鍋店的生意十分紅火,但市民周先生卻因吃火鍋進了醫院。經醫生診斷,他因頻吃、貪吃火鍋導致腸胃負荷過重,引發急性腸胃炎。“周先生這是典型的‘火鍋病’。”玉林市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陳世奇表示,“火鍋病”多是大家因食用火鍋方法不當而引發的口腔系統、消化系統等方面的疾病。火鍋湯底如果過油過辣,對消化道、脾胃的刺激非常大,如果頻繁食用過辣的湯料,很容易造成胃黏膜損傷。另外,很多人常常會為了過癮,從熱騰騰的火鍋夾起菜來便直接往嘴裡送,燙得舌頭和嘴發麻、滿頭大汗。但事實上,口腔、食道和胃黏膜一般只能耐受50℃的溫度,而火鍋濃湯的溫度可高達120℃,取出即吃的話,很容易燙傷口腔、食道和胃粘膜。還有很多人喜歡邊吃火鍋邊喝啤酒,一冷一熱極易引起腸胃不適。此外,為追求鮮脆嫩滑的口感,不少人喜歡吃半生熟,將肉類或海鮮在火鍋裡稍燙一下就吃。這樣的吃法除了造成消化不良外,潛藏於食物中的細菌、寄生蟲會隨食物吞入胃腸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三類人群食用火鍋需特別注意
“火鍋雖好吃,但有三類人群食用火鍋需特別注意。”陳世奇建議,以下人群應慎食火鍋,包括痛風、高血壓、糖尿病、胰腺炎、嚴重胃腸炎等患者;平時易口舌生瘡、咽喉痛、痤瘡、痔瘡等;老年人及嬰幼兒。對此,陳世奇解釋說,老年人及嬰幼兒胃腸功能弱,吃火鍋對胃腸有一定刺激,容易引起胃腸道不適;吃火鍋時大量進食嘌呤含量高的動物內臟、骨髓、牛羊肉等,容易導致痛風發作;火鍋底料的飽和脂肪酸含量和膽固醇含量都比較高,對心血管健康非常不利。另外,過多食用黃芪、桂圓、枸杞、黨參等滋補類中藥火鍋,熱性體質人群易上火。所以,小孩以及患有高血壓病、慢性咽炎、口腔炎、胃病、潰瘍病等人群最好忌食含有溫熱類滋補中藥的鍋底,應選擇清淡的火鍋鍋底。
健康吃火鍋有講究
怎樣健康吃火鍋,避免“火鍋病”?陳世奇介紹,吃火鍋要生熟有序,澱粉先行。即吃火鍋前先吃一點澱粉類的食物,比如土豆、紅薯等,以控制自己的食量,並保護腸胃。同時,儘量選健康的鍋底,對辣要量力而行,胃腸基礎不好的人最好選擇清湯。涮鍋時,最好準備鴛鴦鍋,將蔬菜和肉類分開涮,如果只有單鍋時則要先放蔬菜,再吃肉類。而且在吃的過程中,一定要將食材煮熟煮透了再吃。涮熟的食物不要馬上進口,記得“寧舍三鮮,不要太燙”。其次,要控制時間,適時適量吃火鍋。長時間坐著吃火鍋,胃裡的食物會不斷堆積難以消化,進而加重胃腸的負擔,容易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因此,食用火鍋的時間最好控制在一小時以內,次數以一週一次為宜。此外,應儘量避免進食火鍋時喝冷飲,可選擇一些蔬菜汁、乳品或植物蛋白飲料(酸奶、椰汁、核桃露等),起到刺激胃腸分泌、幫助消化的作用。最後,陳世奇提醒,火鍋反覆燒煮後,湯汁中的亞硝酸鹽含量增加,嘌呤含量也比較高,會反覆刺激胃腸,使得胃液、膽汁、胰液等消化液不停分泌,可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而發生慢性胃腸炎等疾病,不要喝湯底,也勿將湯底隔天反覆利用。
原標題:冬天裡的一把“火” 火鍋這樣吃 預防“火鍋病”
(責任編輯: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