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人工作的科室,由於是工科類,基本上都是男性。
有一天,愛人與我感嘆:“同科室10個人,3個已婚已育,一個離過婚的老大哥,一個剛結過婚的小夥,剩餘的5個人,年齡在28歲至40歲之間,都不結婚。”
我問愛人,“不結婚”是什麼意思?是沒有找到合適的結婚物件,還是壓根就不想結婚?
愛人說,是壓根就不準備結婚,也不準備去找個姑娘談戀愛。
愛人所在的科室雖然沒有女同事,可別的部門有,尤其是行政部門,未婚的小姑娘不少。
工會也很關注這件事,每年都舉行各種未婚員工的聯誼活動,甚至與外單位聯誼,重點就是解決單身員工的婚姻問題。
可科室的5個人,對此毫無興趣,不看、不聊天、不參加。
他們並非條件不好,有學歷、有工作,其中一個還是公認的帥哥。
他們有的與父母同住,有的買了房自己住。工作上的事不會含糊,但也沒有“更上一層樓”的慾望,與同事只交流工作,不談私生活。上班即來,下班就走,聚餐、團建之類的活動能躲就躲。
愛人說,多麼優秀的男青年呀,怎麼就成了“拒婚”一族呢?
其實,不光是愛人的同事,我身邊的親戚朋友中大齡男女青年,也有很多仍然單著。
有一個說法:無論是“拒婚”還是“懼婚”,愛無能,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流行病。
“愛無能”這個詞語,我們經常聽到,簡單地說,就是“失去愛的能力與信念”,在這個追求“錢途”和“自我”的時代,在這個“內卷”與“躺平”並存的時代,人們對愛情的能力越來越弱,弱到再也無力去愛。
心理諮詢師王智曾說:
自我價值不足是導致愛無能的最根本原因。愛無能也可能是緣於在既往生活和現實生活中缺乏愛、缺乏和諧的人際關係。如果一個人在缺乏關愛的環境中長大,他就會沒有自信,他既察覺不到自己可愛,也覺得別人不會愛自己,同時還覺得自己沒有實力去愛。
心理諮詢師分析問題,都願意從童年經歷和成長環境入手,然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不婚者”的隊伍,這些人的經歷都不盡相同,“愛無能”這個流行的情感疾病,正在影響更多的年輕人。
說幾種情況:
一、對生活持悲觀態度
愛人單位的A君,才三十幾歲,卻是典型的悲觀主義者,對所有事情都持一種消極的態度,每天唉聲嘆氣,掙得少、壓力大、買不起房,自己都養活不了自己,又怎敢奢談愛情?
而且他總是恐懼自己的健康,一有個頭疼腦熱就急急往醫院跑,永遠喝熱水,保溫杯裡不是中藥就是枸杞紅棗。
他對生活的恐懼和對自身的關注壓倒了一切,對於愛情,用他的話說,想都不敢想。
二、對愛好上癮,無暇顧及其它
B君,遊戲狂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打遊戲。不光是精力,還有金錢,也大部分用於了遊戲上。
他對遊戲以外的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也包括愛情,他工作只是為了給父母一個交代,同時也保證自己玩遊戲的支出,每每有人勸他,他都搖搖頭,說自己過得是遊戲裡的世界、遊戲裡的人生,別人都不懂。
三、有過情傷,再也不相信愛情
C君,曾經有過一段美好的愛情,與女孩都快要談婚論嫁之際,女孩與初戀重逢了。
女孩毫不猶豫地與他分了手,轉身投入初戀懷抱。
性格單純的C君大受打擊,從此對女人沒了好感,旁人介紹了幾次相親都沒成功,漸漸地,就不想找了。
四、受家庭因素影響,恐懼婚姻生活
D君,快四十歲了,性格還算開朗,他笑稱:這輩子就這麼過了,什麼老婆孩子熱炕頭,太麻煩了,不光女人麻煩,照顧孩子更是麻煩,自己只想孤家寡人逍遙一輩子。
瞭解D君的人都知道,他之所以有這種想法,源於一個不幸的家庭:父母早年離異,母親一走就毫無音信,他跟著父親,有了繼母,後來父親意外去世,少年的他只能回到農村,與年邁的祖父母生活。
家庭沒有給過他一絲的安全感,自然他也對婚姻和家庭沒有多少指望,這麼些年,就一直孑然一身。
五、從婚姻的圍城裡出來後就再也不敢回去
E君最特殊,因為他結過婚,雖然只有短暫的半年。
他在父母的強烈要求下草草結婚,婚後的小夫妻倆爭吵不斷,三觀盡毀,實在過不下去了,漠然地離了婚。
短暫的婚姻不僅耗費了金錢,也讓E君從此對愛情徹底失望,他的父母不再逼他了,這是他在這場鬧劇式的婚姻裡唯一的收穫。
愛一個人,除了滿足精神需求與慾望之外,還有很多麻煩的後續,比如婚姻、家庭、生兒育女……
獨立起來的年輕人,顯然不想屈服於這種固定模式,也不想去扛那些壓力和責任。
面對婚姻,有的是懼怕,有的是拒絕,沒有能力去愛,就過自己的生活。
婚姻雖然不是必需品,但“愛無能”這個時代的流行病,何時才能療愈?
(圖片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