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境界”一詞,清末國學大師王國維,肯定是繞不開的人物。他的重要的文藝理論著作《人間詞話》通篇都在講“境界”。
他給的定義是:境界,也就是意境,簡稱為境。
《人間詞話》讀了兩遍,說實話,限於本人才疏學淺,這本書並沒有讀懂。
他書裡論述的“境界”,是文學創作裡的境界,是文學思想所能達到的高度。是吟詩寫詞所要求的高格。
顯然,這不是我們要的對生活中“境界”的解釋。
但是這裡有一句話是必須要記住的,圈起來,高考會考,生活會用。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未有不越第一境第二境而能邃躋第三境者。
是不是很像“執著 忘我 癲狂”
還有,王國維見髮妻對鏡梳妝,兩鬢斑白,不禁感慨紅顏易老,遂吟道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也是名句。
怎樣解釋生活中工作中的“境界 格局”
春秋戰國時期,楚王有一次去打獵,把弓丟了,隨從很著急,慌忙去找,楚王擺手:止!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翻譯一下:STop!自己人丟的,自己人得了,找什麼找!
故事出自 漢 劉向《說苑.至德》
隨從們趕緊拍馬屁“好!楚王格局大”
孔子聽到這件事,笑道:楚王格局還是不夠,為什麼非得是楚國人能撿到,就不找了呢!誰撿還不都一樣!
把“楚人失之 楚人得之”的“楚”字劃掉,變成“人失之 人得之”
兩相比較,格局大小立顯。楚王只想一國之黎民,孔子心裡已經有了天下之百姓。
弟子們趕緊的“好 好!孔子格局更大”
有弟子問老子怎麼看這件事?老子道:“我不說話”。默默的去掉了“人”字,這句話變成“失之得之”
為什麼非得是人撿到呢!阿貓阿狗不也一樣嘛“失之不憂,得之不喜”。
世界萬物生長執行,不都在得與失之間轉換嘛!
老子心裡裝的是天下萬物,宇宙蒼生,在他眼裡,是生是死,是人是狗,是金箔還是廁紙,沒有了區別。這是境界。
為什麼孔子的儒家只是一個學派,而老子道家思想已經上升到了宗教的高度。格局境界是不一樣吧!
境界也是人和事物所能達到的程度。
你和我,只能看目光所及的這麼遠
古聖先賢能看心裡所想的那麼遠
而佛,道 宗教能看無限遠。
格局是形容人的氣度 胸懷。境界多指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