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香港從英國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中迴歸祖國,這也成為鄧小平同志“一國兩制”政策理論的生動實踐。但是,大家或許不知道的是,在香港迴歸這件事情上,毛澤東為鄧小平同志埋下了一個重要伏筆。
那麼,毛澤東主席到底做了什麼呢?
屈辱的歷史: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
香港問題之所以在當時,能成為一個懸置未決的問題,還必須從我們屈辱的近代史說起。
1793年避暑山莊,當時自負無比,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帶著“康乾盛世”所滋養的傲氣,看著面前不對自己行“三跪九叩”大禮的“鬼使”馬嘎爾尼十分不滿,不僅對他們不講“天朝禮儀”,而且自詡“天朝上國”,不需要英國的商品貿易。
在世界各地縱橫捭闔的大英帝國,可曾受過如此“侮辱”?作為通商使臣馬嘎爾尼十分惱怒,而且此時的大清帝國,從康熙到雍正時期積累下來的國力,已經被這位“乾隆爺”揮霍殆盡,馬嘎爾尼深刻認識到這點。
回國後,馬嘎爾尼說:“大清是一艘破敗的頭等戰艦,幸運地有了謹慎的船長,才在150年間沒有沉沒,它巨大的軀殼令人害怕。如果是無能之輩掌舵,也許船不會立刻沉沒,但它將像殘骸那樣到處漂流,然後撞得粉碎。
一個民族不進則退,最終它將重新墮落到野蠻和貧困的狀態。”
即使如此,每年透過廣州等僅有的幾個商衢,大清帝國出口的茶葉、絲綢和陶瓷等商品也使得英國大量從殖民地攫取的白銀流入清政府。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怎麼可能接受自己在商貿中處於不利地位?
因此,他們很快就將惡毒的目光看向了鴉片,19世紀二三十年代,為了彌補每年兩三百萬兩白銀的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大量兜售成癮性極強,且破壞人身心健康的鴉片。不到十年觀景,原本源源不斷流入大清帝國的白銀不斷流出,進入英國政府和東印度公司的腰包。
更為嚴重的是,在這十年時間裡,中國的男女老少多數被鴉片坑害,形同枯骨、精神萎靡。就如時人所說,再這樣下去,國家再無可戰之兵。
因此,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派往廣東禁菸。
1839年,林則徐到達廣州之後,立刻採取行動,禁止售煙、強制戒菸等等一系列舉措,很快遏制了鴉片的流入,更是於6月3日--6月25日將大部分法律上屬於英國人的鴉片庫存,全部銷燬,這就是著名的“虎門銷煙”。
雖說,林則徐這一舉動符合民族國家利益,但是也給了蓄謀侵略迫使大清帝國與自己通商的大英帝國以藉口。英國政府揚言,林則徐“虎門銷煙”此舉侵犯了大英帝國的“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法令,悍然發動了鴉片戰爭。
1840年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從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領地出發,一路向中國開進。
此次英國出動的艦隊規模不算小數,戰艦達25艘,蒸汽艦船15艘,醫院船、測量船、運輸船共60餘艘。清政府閉關鎖國多年,對世界格局一無所知,更不知道工業革命、蒸汽船等為何物。
面對英國的堅船利炮,清政府竟然妄想著用那些老舊的火炮和木質帆船迎敵,結果可想而知,從廣州虎門,到廈門,到上海,再到大沽,清軍連戰連敗。道光皇帝不得不下旨與英國簽訂“講和”,簽訂中英《南京條約》。
從此,中國開始了不斷簽訂不平等條約的不歸路,不斷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也正是在《南京條約》中,香港島被割讓給英國,從此開始了香港一百餘年的殖民史。
但是,一旦嚐到甜頭,這些“強盜”又怎麼可能就此罷休?僅就香港及其附屬地區的相關問題,大英帝國就透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侵略戰爭,先後與清政府簽訂了1860年的《北京條約》、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等不平等條約,將香港島、鴨脷洲、九龍半島割佔,並租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
也正是在1898年簽訂的《拓展香港界址專條》中,英國提出了向清政府租借新界99年的不平等要求。當然,也正是這一條款,為1997年香港迴歸埋下了伏筆。
建國的躊躇,毛主席的抉擇
1840年,自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的抗爭就從未停歇。從三元里抗英開始,歷經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再到猶先進的共產黨人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用了整整107年的時間,中國人民才徹底洗刷了自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簽訂以來的屈辱史,掃清了壓迫人民的“三座大山”,中國人民終於站了起來。
新中國建立,不管內政外交,都應該與先前只顧自己不顧人民群眾的國民黨政府有所區別。因此,新中國的外交秉持“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的原則,首先清理國民黨及清朝在外交上的遺留問題,尤其是那些不平等條約。
因此,在解放戰爭勝利後不久,憑藉著剛剛取得全面勝利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人民軍隊可以說個個經驗豐富,軍事將領們更是個個摩拳擦掌,希望可以透過武力一舉發兵香港,將闊別祖國一百餘年的香港重新收回祖國的懷抱。
可以說,如果願意,如果進攻,以解放軍當時的軍力以及經歷二戰摧殘,國力受損的英國的戰力水平,武力收取香港是完全可行,甚至可以說,是一場必勝的戰爭。
然而,作為國家領導人有著遠見卓識的毛澤東,不可能僅從軍事角度思考問題,在毛主席眼中,香港一定會迴歸祖國,但不是通過當下的武力奪取,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是得不償失的。
首先,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來,109年的時間裡,中國人民幾乎年年生活在戰火硝煙中,國民經濟遭到極大破壞,剛剛萌芽發展的民族資本主義不僅受到戰火的摧殘,還受到“官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幾乎只能苟延殘喘。
而小農經濟解體後,本就生活水平低下的農民們,此時幾乎是一片赤貧。
而此時的香港又是怎樣的一番光景呢?
香港自1842年就被英國強行割佔,雖說從此遠離故土,但是,在大英帝國治下的一百多年來,幾乎沒有遭受戰火的摧殘,一百多年來反而受到英國及其它帝國主義的投資,這裡幾乎成為亞洲地區的金融中心和最大商品集散地。
一百多年來,香港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集現代化經濟、文化為一體的國際化大都市,東亞最重要的商業紐帶城市。更重要的是,此時的英國在香港已經經營了一百多年,不可能輕易放棄香港的治權,更不可能放棄這一給英國每年帶來極高利潤的“肥肉”。
因此,如果此時不加思考,貿然透過武力將香港收回,不僅會使香港的發展被大陸帶慢,使國內缺少一個“國際自由港”,減少外匯收入和一大筆經濟來源,更有甚者會直接得罪英國。
此時的英國雖然國內經濟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破壞,但他遍佈全球的殖民地依舊存在,其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不可小覷。更重要的是,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意識形態問題。還面臨著以美國為首資本主義世界的封鎖包圍,如果再和英國交火,那勢必會給新生的中國帶來極壞的影響。
因此,毛主席在考量了這些不利因素之後,決定不進兵收回香港。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幹部們,很多自1919年前後就開始活躍於全國各地,大大小小數百場戰鬥,早就在軍事領域“臻入化境”。
然而,“馬上得天下,焉能馬上治天?”
不得不承認的是,新中國的建設不管是政治經濟還是民生文化領域,都與發達國家有著極大的差距,而我國特殊的國情又註定著,我們不能照搬照抄蘇聯的經驗。就像“小馬過河”一般,新中國的發展不能依靠別人的“說辭”,依舊需要自己觀察和摸索。
社會主義陣營的例子自不必說,而面對西方世界的封鎖包圍,我們不能直接對西方世界進行考察,但是香港的存在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作為香港世界在亞洲地區的“核心地帶”,香港在經濟建設、民生建設等領域的經驗,可以說為新中國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鑑的存在。
因此,香港暫時留在英國手中,會比收復有著更大的作用,也免去了貿然採取軍事行動可能帶來的風險。
20世紀60年代初,因為氣候和水文的變化,在香港地區出現了極其嚴重的供水危機,尤其是1963年,香港“狹小”的地位位置,缺少直接流入的大江大河,依靠小溪小河、海水淡化、雨水收集等“先進”措施所集攢起來的淡水所剩無幾,各大水庫紛紛告急,數十萬人民只能依靠每天供給的一點點淡水生活。
中央在聽聞這件事後,其實有很大一部分領導人是不願意向香港這一“殖民地”供水的,但毛主席力排眾議,說道:“香港居民95%以上是我們自己的同胞,供水工程應由我們國家舉辦,列入國家計劃。”
雖然,香港的大金融資本家們原先並不願意將這一可以撈取鉅額利潤的淡水供應交給大陸來,但是,“水荒”已經到了可能動搖地區穩定的地步,他們面對洶洶民意也不得不妥協。在與黨中央進行商討後,周恩來親自組織隊伍進行設計和規劃,一舉辦成了至今仍在投入使用的東江——深圳供水工程,不僅解決了香港的“燃眉之急”,更進一步加強了香港與珠三角地區的聯絡,亦或者說,和大陸的聯絡。
與此同時,香港當局也在英國的技術支援下,一直在完善和開發新型“海水淡化”、儲水技術,以期能更好地保證本地淡水的供應。在協同過程中,我們也學習了些許新型科學技術,可以說,此時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毛主席在世時,經常面南而嘆,對周恩來說,香港地區的“具體事情由他們年輕人去辦了。”毛主席清楚,此時的大陸,在國力等方面尚達不到收回香港的水平,未竟事業只能交給後來者了。
這裡的“年輕人”,“後來者”就是我們十分熟悉的鄧小平。
奮“馬島”餘威,鐵娘子撒切爾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作為西歐戰場,不僅在戰爭投入中損失巨大,連大不列顛島本土、外海殖民地也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和轟炸。因此,戰後的英國可以說是“一片廢土”,民怨四起。
但是,伴隨著“英聯邦”和“馬歇爾計劃”的支援下,英國國力有所復甦。但很快,由於英國自視“世界帝國”,自視“孤立政策”不願意加入歐共體,導致在經濟復甦後不久,又陷入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的危險境地。
此時,人稱“鐵娘子”的撒切爾夫人登上了歷史舞臺,撒切爾夫人一方面在國內採取“新保守主義”政策,大幅度改善國內經濟狀況,對外與歐共體成員國協調關係,更是在當時的“兩極”之間靈活運動,使得世界各國都對這位平民出身的女首相刮目相看。
而撒切爾夫人“鐵娘子”之稱的一大來源,便是震驚世界的二戰後唯一一次現代化海戰——馬島戰爭。
1982年,阿根廷自以為當時的英帝國已經“日薄西山、氣息奄奄”,面對英國半個地球之遙的馬島不可能有任何控制力。因此,1982年4月2日,阿根廷政府派遣部隊向駐紮在馬島的英國軍隊發動戰爭,因為地理等原因,英國馬島總督不到一天時間就向阿根廷政府投降。
英國政府面對阿根廷政府這種不宣而戰的做法,以及是否對阿根廷發動戰爭,爆發了討論,反對者大部分都是從經濟、地理等因素提出反對意見。畢竟當時的英國財政狀態雖然有所改善,但總體上仍然處於“頹勢”,且馬島距離阿根廷僅一海峽的距離,而英國部隊卻要橫跨半個地球行軍。
不能說這些觀點有錯,但是,撒切爾夫人不吃這一套。
這位一向以“鐵腕”著稱的首相,決定向阿根廷政府宣戰,奪回英國的“領土”。4月5日,英國“無敵”號航母編隊和“競技神”號航母編隊從樸次茅斯港啟航,在短短兩天的時間內到達馬島並進行封鎖包圍。
很快,在不到半個月時間裡,英國運用多種先進制導武器和電子裝備,開展了一場水下、海面、空中、陸上配合的立體戰爭。阿根廷政府哪是英國的對手,很快便敗下陣來,開始企圖在外交和國際關係上尋求支援。
但是,阿根廷領導人還是沒有看清歐美國家之間的“羈絆”,最後在國際力量的支援下,英國重新佔領馬島,阿根廷政府只能“夾著尾巴”退回本土。
可以說,這一遠跨萬里的現代化海戰,徹底將撒切爾夫人“鐵娘子”的名號打響。而此時的撒切爾也試圖,藉助在馬島取得的巨大聲勢,一舉在談判桌上“打垮”中國,繼續佔領香港地區。
站在偉人的肩膀上,鄧小平的堅定
1989年4月,撒切爾夫人首先派遣“先遣部隊”,來中國探探關於“香港問題”的口風,英國前首相愛德華·希思訪華,與鄧小平會晤時,談及了在條約中籤訂的99年後,也即1997年收回香港問題的事宜時,鄧小平同志很快就察覺了他的“背後意圖”。
鄧小平作為國家領導人,說話從不會向歐美政客一般拐彎抹角,向來言語直接、犀利。他回覆愛德華·希思道:“如果中國那時不把香港收回來,我們這些人也交不了賬。新界的租借,香港島、九龍半島的割讓,是過去的不平等條約定的,現在實際上是廢除條約的問題。”
可以說,鄧小平這段話很明確地告訴了英國,中國現在已經有了足夠的力量收回香港,也有足夠的力量守護香港,香港迴歸更是全中國人民,是中華民族的一直訴求,在這點上,中國人民不會一點退讓。
而且,鄧小平也並不是徹底讓愛德華·希思難堪,直接透過說理的方式告訴對方,你們英國曾經以堅船利炮迫使清政府簽訂的條約是不平等的,且新中國建立之後,這些不平等的條約是不符合國家慣例的,更不符合主權國家的要求,因此,你們割佔香港的那些所謂“合法理由”在根本上是不合法的。
談話至今,愛德華已經知道了中國的態度,便回到英國和撒切爾彙報。
1989年7月,馬島戰爭已經結束,在國內獲得極高名望的撒切爾夫人自然不可能相信,連美國、蘇聯這樣的超級大國她都能在其中游戲自如,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敢和她“掰手腕”。
1982年9月下旬,撒切爾夫人出訪中國,她試圖藉助馬島戰爭的餘威,一舉拿下香港問題,但是,她的如意算盤打錯了,中國人民從來不會在強權面前屈服。
9月24日,撒切爾夫人與鄧小平同志的交談剛開始,她便單刀直入,指出:“有關香港的3個條約,白紙黑字寫在那裡,任何人都不能抹煞這一事實,既然這些條約仍然存在,那麼就必須得到遵守,如果中國收回香港,就會對香港帶來災難性影響,破壞香港的繁榮。”
這些句子看著禮貌紳士,其實背地裡暗藏殺機。
首先,香港是中英雙方簽字畫押的,其次,香港在英國治理之下“欣欣向榮”,如果收回香港,後果不敢想象。
最後,中國現在剛剛開始改革開放,如果與英國交惡,那麼改革開放還能繼續下去?
鄧小平何等英明,怎麼可能看不出撒切爾夫人言語背後的這些暗話,直接了當地說:
其一,關於主權,這毋庸置疑,香港是中國的領土,我們一定要收回來的;
其二,我們在1997年收回香港後,會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來管理香港,保證香港的繼續繁榮;
其三,要好好談談,從1982年到1997年這15年裡,該怎樣保證香港不出波折。
可以說,鄧小平對英國無理的訴求有理有據,條條回擊,撒切爾夫人也無言以對,只得拿出自己的“殺手鐧”——馬島戰爭的勝利,企圖以武力威脅鄧小平同志。
但是,撒切爾夫人沒有料到的是,這恰恰是中國人民最不害怕的。先不論鄧小平在革命年代南征北戰數十年積累的軍事經驗,就是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等戰爭試煉,都顯示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素質。
鄧小平一句簡單的“中國人民打仗是不怕死的”,以及歐洲革命的情景,讓撒切爾夫人意識到,武力威脅是不可能的。
在談判僵局之際,鄧小平又丟擲了一個“殺手鐧”,那就是毛澤東準備好了的——淡水供給工程,自20世紀60年代後,香港地區的淡水基本靠大陸供給,如果真正鬧僵,淡水補給一斷,不要說香港地區,就是英國駐守香港的防衛部隊都面臨著生死考驗,這是撒切爾夫人所承擔不起的。
終於撒切爾夫人在面對如此大局,終於妥協了。
同意1997年香港迴歸中國,也就是在此次會面後,這位“鐵娘子”摔了一跤,這一摔,不僅是撒切爾的摔倒,也是英國在香港的摔倒。
國家強大和獨立,我們才能在主權和外交上立於不敗之地,自毛主席開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們都明白這一道理,因此,爭取國家獨立、民族復興就成為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華兒女的重任。
可以說,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正是在一代代先輩們的血汗中爭取來的,我們更應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