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典籍記載和考古研究,華夏文明起源於河南地區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在中國古都學會的判定的華夏十大古都裡,河南就佔了四個,分別是洛陽、開封、安陽、鄭州。
這四大古都裡,洛陽是中華帝國的古都,古人對其有“河洛王裡”的評價。而在洛陽衰落後,開封一直是河南的中心,古代稱其為大梁、汴州、東京、汴京。
從夏朝開始到五代和北宋,有8個政權在這裡建都。在800年前,元朝設立河南省,省會就在開封。後來明清都延續了這一劃分,把省會放在開封,直到20世紀鄭州成為鐵路樞紐,河南省會才從開封挪到了鄭州。
開封城是著名的“城摞城”,80年代曾在龍亭公園潘家湖底下發現了明朝周王府,周王府底下還有宋朝皇城,連圍牆都一一對應。在開封城地下15米深處,唐城和魏城遺址還在發掘中。
雖然被叫做8朝古都,但嚴格來說,除了東周的魏國外,只有宋朝才真正將開封作為國家核心。
從魏惠王到宋朝,這中間足足隔了1000年,在1000年時間裡開封都默默無聞,為什麼五代開始定都開封呢?在這裡建都的優勢是什麼?為什麼每個朝代的開封城都會被“疊起來”,形成“城摞城”?
一、開封:因運河而繁榮的城市
其實開封的建都歷史能追溯到夏朝,古書記載夏王朝是一個流動的政權,曾在華北地區多次建都,其中“帝寧”就在開封地區建都,叫做“老丘”。但是因為出土的文物和遺址較少,夏朝還沒有被世界史學界承認。
後來到了戰國時期,魏惠王遷都開封,史稱“大梁”。魏國在此建都100年,秦一統天下後,大梁城被毀,此後一直到五代時期才重新成為國都。五代結束後,北宋定都開封,史稱“東京”。
從戰國到宋朝,這中間足足隔了1000年,在中華帝國的第一個一千年,中國的政治核心一直在長安和洛陽之間徘徊,開封和這兩者相比優勢並不突出。
長安地處關中平原,關中古稱“天府”和“陸海”,這裡土地平坦肥沃,百姓富庶,能養活帝國的首都。加上關中有東潼、南武、西散、北蕭四個關隘的保護,易守難攻,是古中國最佳的定都位置。洛陽的條件不遜於長安,它靠著廣闊的中原糧倉,吃飯不成問題,軍事上北有黃河天塹,東有虎牢關,西有函谷關,南有大谷關、廣成關,也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
在秦以後的歷朝歷代,長安和洛陽足夠滿足王朝定都需要,但到了唐朝,因為氣候變化和人為的環境破壞,這兩個都城的條件一天不如一天。長安和洛陽巔峰時期人口都超過100萬,加上週圍的百姓和駐軍,人口多達幾百萬,千百年的人類活動讓關中和豫西地區農業生產出現困難,首都怎麼“吃飯”成了個大問題。
隋朝時期,為了解決西北的吃飯問題,隋煬帝開鑿了大運河,北段為“永濟渠”,南段為“通濟渠”。隋朝滅亡後,唐朝依然靠著“通濟渠”往洛陽運糧,而在通濟渠上,當時被稱作“汴州”的開封,其重要性就凸顯了出來。
汴州是和揚州齊名的大運河上水運樞紐,尤其是地處中原的汴州,卡在南北交通的咽喉,是糧食和商品的集散地,史書記載其
“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運漕。”
唐朝前期還能保持關中和洛陽的繁榮,到了晚唐亂戰後,長安和洛陽大部分被毀,漕運中斷吃不上飯,繁榮開封就成了新王朝的第一選擇。
二、開封最燦爛的時代:北宋東京
朱溫滅唐後就把首都放在了開封,這讓豫東平原取代關中和河洛地區成為中華帝國的中心。梁朝滅亡後,除後唐外,後晉、後漢、後周甚至遼國都短暫定都開封,等到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後,定都開封是順其自然。宋朝建立後,開封改名“東京”,在趙宋時期,東京成為中國乃至於整個世界的核心城市。
北宋長達167年,前後有9個皇帝,在被金人滅亡前的徽宗時代到達繁榮的頂峰。宋徽宗崇寧年間,當時的東京有居民150萬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因為汴河的便捷交通,南來北往的商人云集這裡,東京曾有各種商行300多個,中外商販十幾萬人,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商業型首都。
宋朝是唯一一個商業稅超過農業稅的朝代,在東京城裡,中國都城一直保持的“坊”和“市”的界限被取消,做生意的範圍不受空間和時間限制,商業街一直開到半夜。東京最繁榮的是餐飲業和娛樂業,《東京夢華錄》記載的美食和酒水有上千種。
在東京南燻門,每天早上有成千上萬的肉販子牽著豬羊等待進城,城內的餐館不僅提供堂食,還能送外賣,24小時待命。到了下午,相撲、雜技、戲曲相繼開場,吸引無數百姓觀看,賭坊趁機開盤,王公貴族一擲千金。東京最火爆的相撲比賽聞名中外,連皇帝都會跑出皇城觀看,還順便給支援的選手下注。
當時的東京城不僅能買到中國大江南北的商品,胡人、東南亞人、日本人、朝鮮人也坐著船來做生意。阿拉伯人從南方的泉州港上岸,帶著玻璃製品、香料、舞女、鎧甲甚至黑奴北上東京售賣,日本的漆器,東南亞的寶石,朝鮮的瓷器、草藥也能在商行買到。
當時還出現了各種“行會”,販賣不同商品的商行選出一個頭麵人物領導行業,他負責制定標準,議定價格。比如在南燻門進門的肉販子,所有豬羊都要經過檢查,防止以次充好,讓老百姓吃虧,損害全行業的利益。
繁榮的東京還養活了一群文人,這些人不考功名,以賣字賣文為生,寫詩、寫詞、寫故事,酒肆和青樓、戲院的顧客玩開心了,就會讓文人寫點字怡情,寫得好的詩文第二天就會傳遍東京,甚至連皇帝都能聽到。
與當時的歐洲相比,東京城的百姓每天消耗的肉類和糖類、酒類跟西方貴族相差無幾,生活水平之高在全世界無人可比。東京的繁榮一直延續到靖康之變,金人南下攻破東京,擄走徽欽二帝,打斷了東京160年的繁榮。
三、被黃河淹沒的“垂直城市”
靖康之變暴露出了開封作為首都的缺點:在一馬平川的平原上無險可守,是中國極為少見的“易攻難守”型城市。
當年趙匡胤定都開封后就考慮到了這個問題,他本想遷都去洛陽,但是因為朝堂上的大臣大多反對,最後不了了之。後來北宋名臣范仲淹也建議遷都洛陽,但是當時的東京已經繁華無比,而且有發達的水路運兵,百萬禁軍環繞,貌似固若金湯,所以朝堂上還是一片反對之聲。
北宋滅亡後,開封成為偽齊首都,但是宋朝已經定都江南,宋人很多也跟著南遷,開封城的繁華不勝從前。雪上加霜的是,因為黃河改道,開封城的水患日益嚴重,金朝就被水淹了一次,到了1344年元朝至正年間,開封被黃河淹沒,埋在了泥沙之下。
這已經不是開封第一次被水淹,早在1000年前秦始皇統一六國時,為了攻破大梁,秦將王賁就挖黃河淹城,把大梁沉進了水裡。後來的汴州城就建立在大梁城的廢墟之上,在宋代以後,開封深受黃河之苦,歷朝歷代的政府每年都要疏浚黃河,但是一旦到了朝代晚期朝政廢弛,或者遇上兵荒馬亂,黃河就成了吃人的猛獸。
開封在宋代以後曾被黃河淹過6次,其中明末李自成之亂的一次淹城最為徹底。1641年李自成圍開封府,在強攻不成後挖黃河淹城,開封城被黃河沖毀,30萬百姓倖存者不到十分之一。在被水淹後,清朝只能在原來的城基上修新城,這就導致開封城下全是古蹟,越往下歷史越悠久。
開封地下3米處是清代開封城,5米處是明朝開封城,6-10米是金朝汴京和宋朝東京城,這個時期的遺址面積最大。再往下12-15米,是唐朝的汴州城,魏國的大梁城應該在更深的地下。因為開封城是在原址上多次重建的,每次都以城牆的牆基和主要道路的路基為標準,所以開封連主幹道的位置都跟古代無異,形成城摞城,路摞路,門摞門。
這樣的構造宛如一座“垂直城市”,給考古發掘帶來了不小的挑戰,要挖掘更深的遺址,就不免要破壞上層的遺址,這也是為什麼大梁城遺址還深埋在地下沒被髮掘。
此外,開封的城市開發也因為“城摞城”受到了影響,跟另一個古都洛陽一樣,開封大規模開發肯定會挖出大量歷史遺蹟,一旦遇到高價值的遺址,開發就要擱置,為考古讓路。今天的開封以“大宋開封府”為概念打造概念旅遊,每年接待來自全世界的遊客,已經成為中國中部最重要的旅遊城市之一。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
1、《經濟發展對北宋東京城格局的影響》,張帆
2、《基於北宋東京的娛樂生活管窺當時的都市文化》,靳京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