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書畫等傳統藝術的學習而言,沒有不經過師承而所謂自學成才成名的。師承之義有二:一是指師徒相傳的系統,二是指效法某人或某個流派並繼承其傳統。師徒傳授,即指徒弟繼承了老師的知識、技能和方法,甚至是繼其志向,傳承師道。另一途徑即以古為師、與古為徒,就是從臨摹古人的碑帖中去謀求出路。李可染曾說“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於學書者來說,如果只能打進去而打不出來,則成了為古人所奴,寄生於古。這種泥古可以說是無意義的復古,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繼承。
言恭達篆書《詩經大雅綿》
¥120
購買
言先生在《沙曼翁藝術思想的時代意義》一文中記有曼翁老關於“不為古人奴”“不受師貌囿”的深刻認識:
曼翁先生60歲後自制“不為古人奴”一印,寄託了他熔古為我、立意創變的心跡。在堅持“一要品高、二要學富”的心態下,要有“春蠶吐絲本領,把桑葉轉化為絲線。既要防止因強調特性感受而掩蓋技巧不足的傾向,也要反對偏重摹古而不注意個人現實感受的傾向”(曼翁師語)。不當傳統奴隸、開創個性風貌是先生的目標所在。先生常說:化是根本。此化是醇化,是昇華。他鄙視“常見學生學老師者,學了一輩子,甚至到死也未能脫離老師,而在老師門下食殘羹耶!學古人要變古人是十分迫切而首要的”(曼翁師語)。(《抱雲堂藝評》)
師徒傳授的方式是提高基本技法、技能的有效途徑和捷徑,可以避免走彎路和浪費精力、時間。但這種方式也容易造成師承淵源上的同一性,並被固定為一種套路。所以,曼翁老常告誡作書千萬不能“太認真”,學師不能囿於師。曼翁老說:“常見學生學老師者,學了一輩子,甚至到死也未能脫離老師,而在老師門下食殘羹耶!”看來老先生是多麼的鄙視囿於師貌、學師而不知變通的書者。
要想“不為古人奴”,曼翁老強調須具備“‘一要品高、二要學富’的心態”。這就要求書者具備學識、修養、胸次等多方面的綜合才能,從而以“師古人之心而不蹈跡”之法來借古而開今,化“他神”為“我神”,創造出屬於自我的藝術風格。其次,要具有“春蠶吐絲本領”,這是學古之法,畢竟是善於學,學則思,思則變,變則通,才能把“桑葉”化為“絲線”。這“是醇化,是昇華”,達到這種境界,貴在參悟。“參”是入古,知其堂奧;“悟”是出古,有自己的面目。最後,“不為古人奴”的目的就是“開創個性風貌”。
言先生深諳曼翁老“不為古人奴”“不受師貌囿”的書學思想,並運用到書法學習、創作、研究中來。他說:
漫長的傳統學習,我從那些名碑名帖上不但學到了書意與技法,更重要的是從歷代大書家身上獲得了對傳統師心不師跡,立志開宗立派的治學態度與創新精神。我深深地懂得:要在書法藝術上有所造詣,必須做到一是不要重複古人,二是不斷否定自己。(《抱雲堂藝評》)
(本文作者彭慶陽,青年學者,抱雲堂書院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