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彙·手部》:“掂,手掂也。”就是用手託著東西上下顛動來估量輕重,比如:你掂掂有幾斤。《集韻》:“以手稱物曰敁挆。”“敁挆”現在寫作“掂掇”,在黃縣話裡,“掇”輕聲變韻,“uo”讀作“ou”,“耳朵”“蛤螺”都是這樣讀的。“掂掇”有掂的意思,比如:你掂掇掂掇這塊石頭有多重。也有斟酌考慮的意思,例如到了飯店不自己點菜,而請店家看著安排,一般會說:“你看兒給我掂掇幾個菜兒吧。”還有估計的意思,比如:這事兒我掂掇兒這麼辦能行。“掂弄”也有掂和權衡的意思,比如:你掂弄兒這兩筐梨哪個沉?我掂弄來掂弄去,這事兒不能這麼辦。“弄”在這裡讀作long,輕聲,“擺弄”“戲弄”“糊弄”都是這樣讀的。黃縣話裡還有個詞兒叫“掂量”,這裡“量”輕聲減音,“iang”讀作“ing”,“大娘”“風涼”“模樣”都作如是讀。“掂量”也有掂的意思,比如:你掂量這兩個哪個沉?還有斟酌的意思,比如:該說嘞我都說嘍,恁回去掂量兒辦吧。還有一個詞兒叫“掂算”,“算”普通話讀作suàn,黃縣話u介音脫落,讀作sàn,與“散”同音,這裡輕聲變韻,“an”讀作“en”,“稀罕”“蒲扇”都這樣讀。“掂算”有算計、權衡、考慮的意思,比如:這件事你再好好掂算掂算。有人把“掂掇”寫作“掂鬥”,把“掂弄”寫作“掂攏”,把“掂量”寫作“掂另”,把“掂算”寫作“掂參”,這都是錯的,是不明白黃縣話讀寫規律造成的。
“掂”在黃縣話還有一種比較獨特的用法,就是作動詞用,捶打的意思。其實這一義項早在金元時期便已使用,元佚名《鴛鴦被》第三折:“動不動掂折我腿脡,動不動打碎我天靈。”這裡“掂折”就是打斷的意思,至今黃縣人開玩笑時還會說“把你嘞腿給掂斷它”。“掂折”亦有跌斷、折斷義,元喬吉《醉太平·題情》:“髻松釵落鳳凰金,險掂折玉簪。”在黃縣話裡,只要是自上而下的捶擊,好多地方都可以用到“掂”。“掂他”就是披頭蓋臉地打。也可以說成“掂巴”,比如:他叫我好兒頓掂巴。
掂好的蒜泥拌上蝦皮
炒好的疙瘩絲兒
黃縣人吃餃子喜歡蘸用醋調和好的蒜泥(韭菜餡的除外),吃餚和醬牛肉要蘸用醬油調和好的蒜泥。擦好的疙瘩絲熥熟了,用蒜泥一拌會有一種特別的味道,鹹香之中又多了一份蒜香。蒜泥加醬油調好,再加上一捏兒蝦皮,是別具海邊風味的下酒小菜。蒜泥就是把蒜放在碓臼裡“掂”出來的,黃縣話叫“掂蒜”,一說“掂點蒜吃”,肯定是要改善生活了。掂蒜一般都是小孩子乾的活,在黃縣民間有一種說法,誰掂的蒜辣,誰的脾氣就厲害,是個“小厲害閨娘”或“厲害小廝”。如果掂的蒜溫吞吞的沒甚辣氣,則掂蒜者必定是個“老面兜兒”。
這是掂假桃花的小碓臼,用過的現在都是大媽了
除此之外,掂核桃,掂杏蓇兒,掂石子兒,把麻糝掂碎嘍,钁頭彎嘍放在平乎地場掂一掂,凡是帶有捶擊的動作都可以這麼用。
有人將“掂”寫作“顛”,例如“顛算”,老舍《駱駝祥子》七:“祥子的右肘很疼,半夜也沒睡著。顛算了七開八得,他覺得高媽的話有理。”“顛奪”,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第十三章引明無名氏《二賢傳》:“老蠻子爬伏在那鞍轎上,唬得他渾身打戰戰兢兢,良久還過一口氣,腹內展轉自顛奪:我今年枉活八十多歲許,這是我少智無謀缺欠通。”不過“顛”的本義是頭頂,“頁”表頭部,《爾雅·釋言》:“顛,頂也。”郭璞注:“頭上。”後泛指高而直立的東西的頂部,如樹顛、塔顛,由高處又引申為跌落、倒下來,如顛覆、顛倒,並無估量、權衡的意思。在黃縣話裡,“顛”多指跳起來跑,如跑跑顛顛、連跑帶顛、一樂三顛,也可以直接指跑,比如:一散會他就顛兒嘍。“顛”又指顛簸,2010年有條新聞,南京76路公交車途經路段有一段坑坑窪窪,有位30多歲的女乘客坐在最後一排,一個大坑過去,這名乘客就被顛折了腰。“顛折”用黃縣話說就是“蹾達斷嘍”,這和“掂斷”的意思還是不一樣的。
部分圖片引自網路,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