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老一代越劇演員中的黃金搭檔,不少戲迷脫口而出:王文娟與徐玉蘭,戚雅仙與畢春芳。確實,她們長期合作,配合默契,創作演出了不少經典劇目,是名符其實的“黃金搭檔”。
然而越劇界還有一對被大家忽視的“黃金搭檔”,那就是傅全香與範瑞娟。因為兩人沒有長期固定合作,所以一般觀眾沒有把她倆看成是“黃金搭檔”。
其實,傅全香與範瑞娟不僅經常合作,而且先後4度合作。倆人都非常滿意彼此的合作,互相稱對方是自己的“黃金搭檔”。
傅全香曾說過:範瑞娟這個人,人好,嗓子也好,我們一見就合得來。越劇一般都唱到C調。我們兩人合作,嗓子都可以唱到升G調,所以同臺演出,大家都感到唱得痛快。我們兩個還有一共同的特點:都喜歡京戲,都從京戲裡學到不少東西。我偷學程硯秋,她偷學馬連良,所以她身上非常“帥”。
範瑞娟則說:傅全香虛心求教刻苦鑽研,一個過程一個過程地發展。她在聲腔方面達到了聲情並茂,表演上寫意與寫實結合。她的學習精神和創造方法,都足以示範。
傅全香與範瑞娟的首次合作始於1942年下半年。此時的傅全香在尹桂芳和竺水招等大姐的指導和幫襯下,戲路變寬,唱腔日趨成熟,具備獨挑大樑的能力。於是傅全香回到四季春班擔任當家花旦,而老闆為了招徠觀眾,就將劇團改名為全香劇團,並找來同樣在藝術上處於上升階段的小生範瑞娟,與傅全香搭檔。
傅全香此時才19歲,她嗓音明亮,音域寬廣、潤腔華彩、跌宕多姿,唱腔上又借鑑了京劇程視秋及崑曲、評彈的演唱方法,真假嗓結合,漸漸有了“越劇程硯秋”之稱。範瑞娟此時也只有18歲,唱腔淳樸滋實,寬厚響亮、行腔流暢,拖腔豐富,有“越劇馬連良”之稱。
範瑞娟具有男性陽剛之氣的唱腔和非常醇厚朴實的表演風格,與傅全香女性化婉轉脆亮的唱腔和富有激情的表演風格相得益彰,兩人“一拍即合”,非常愉快。臺下的觀眾也稱她們是“旗鼓相當、珠聯璧合”。這一時期她們演了許多對手戲,其中以《小妹妹臨終》最受觀眾歡迎,觀眾覺得她們在合作中能將戀人或是夫妻之間的感情演繹得恰如其分,感人至深。特別是兩人的“聲線協調”,唱腔上經常飆“高音”,讓人有蕩氣迴腸、淋漓盡致的藝術享受。
但到了1943年夏天,袁雪芬籌建雪聲劇團,邀範瑞娟加盟,傅全香就與範瑞娟“分手”,轉而與徐玉蘭合作。
傅全香與徐玉蘭的合作也很成功,演出的《黃金美人》、《浮生六記》等戲也非常受歡眾歡迎,可以說也曾“紅過了半爿天”。但1945夏天,徐玉蘭卻被戲霸張春帆設“離間計”,轉到筱丹桂劇團,傅全香被迫“拆搭”。其後,傅全香肺病發作,回鄉休養,直到1946年夏天才回到上海,與張桂蓮合作演出於龍門劇場。
1947年春天,袁雪芬積勞成疾,肺病復發,只得暫時告別舞臺和雪聲劇團。這時範瑞娟想到了傅全香,請她再度合作,傅全香一口應承。
於是這對姐妹,把雪聲劇團改名為東山越藝社,意思為她倆“東山再起”了。
“東山越藝社”是袁雪芬領導越劇改革的雪聲劇團的班底,在編、導、演上已經有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新制度,這無疑為傅全香在舞臺表演上的自覺追求創造了良好條件。由於新文藝工作者的參加和新劇目的演出,使傅全香在舞臺表演方面發生了一個大的轉折和飛越,這是傅派藝術開始成熟的階段。
相應地範瑞娟在加入雪聲劇團後也更加發憤用功、苦心鑽研,並廣泛吸收藝術營養,博採眾長。1944年她在越劇老調基礎上吸收融化了京劇【反二黃】音樂元素,創造出優美抒情、表現力豐富的【弦下腔】,蜚聲越壇,終於形成別具風格、獨樹一幟的範派唱腔。
兩位藝術家都處在藝術生命的黃金年代,強強聯手,自然更滋生出一種無窮的舞臺魅力。傅全香與範瑞娟除了主演《梁祝哀史》、《孔雀東南飛》等傳統戲外,連續主演了《真假夫人》、《錦繡天》、《春夢留痕》、《寶玉與晴雯》、《怡紅攏翠》、《天涯夢》、《綠珠》、《攝政王之戀》、《何時歸》、《烽火臺》、《李闖王》、《四大美人》等一大批新編的改革劇目,受到觀眾熱烈歡迎。
這一段時間,由於劇場老闆作梗,故意將她倆與徐玉蘭、王文娟都安排在明星大戲院演出,以謀取更多利潤,每天四場,兩組人馬輪番交替,弄得雙方形同打擂、疲憊不堪。但反過來也說明雙方賣座勢均力敵,都受到市場考驗和歡迎。
1948年袁雪芬病癒,重返舞臺,與範瑞娟重組“雪聲”劇團。傅全香便參加了尹桂芳的芳華劇團。但由於長年勞累,傅全香的肺病復發嚴重,只得離開舞臺回鄉治療。所幸遇到當地一位名醫,用“土方”竟然治好了傅全香的病,使她又重返上海的舞臺。
1949年春天,袁雪芬因不滿惡勢力的威脅退出舞臺,這樣傅全香又有了第3次與範瑞娟合作機會,她們仍演出於明星大戲院。病後復出的傅全香,風采不減當年。她們演出了《水泊梁山》及時裝戲《歸來》等。5月,上海解放,8月,她們與袁雪芬、吳小樓等一起參加了地方戲曲研究班學習。經過學習,思想覺悟大大提高,翻身感十分強烈,心情舒暢,決心以嶄新的面貌與廣大觀眾見面。
傅全香、範瑞娟領銜的東山越藝社於1949年下半年進駐麗都大戲,演出了《萬戶更新》、《控訴張春帆》、《小巷春曉》等時裝戲和《劈山救母》、《梁山伯與祝英臺》、《孔雀東南飛》等名劇,場場爆滿,甚至出現觀眾連夜排隊買票的現象。這對“黃金搭檔”再度受到觀眾熱捧,演出獲得巨大成功。
1950年8月,東山越藝社應邀到北京演出《梁祝》和《祥林嫂》。有一天,有關部門將她們請進中南海懷仁堂,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演出《梁祝》,演完戲,姐妹們個個興奮激動,流下幸福的淚水。
到北京演出後,傅全香、範瑞娟更是聲名鵲起,《梁祝》這個戲也出了名。1951年8月,東山越藝社大部分成員加入了華東戲曲研究院,即上海越劇院的前身。1952年,這個戲參加全國第一次戲曲會演,竟得了五個一等獎。傅全香和範瑞娟雙雙得了表演一等獎。
確實,傅全香和範瑞娟在這個戲上下足了功夫,唱腔和表演藝術達到了嶄新水平。
在《樓臺會》一則中,傅全香如泣如訴的唱腔,纏綿悱惻,絲絲入扣,把劇情引向頂峰,充分發揮了“傅派”的特色,每演到此,場內抽泣之聲不絕。
範瑞娟在《樓臺會》中梁山伯唱“英臺說出傷心話”的“話”時,透過滑音的渲染潤色,將豐富而複雜的內涵生動地揭示出來,然後在波浪形的徐徐拖腔中,將梁山伯迴腸九轉、悲痛如絞的心情形象地傾吐出來,同樣打動了無數觀眾。
1955年,上海越劇院受邀到民主德國訪問演出,帶去的劇目是《梁祝》和《西廂記》等。傅全香作為祝英臺,與梁山伯一一範瑞娟雙雙“飛”到歐洲去了。結果《梁祝》在德國同樣引起轟動,觀眾席上不時傳來欷歔聲,反響十分強烈。傅全香和範瑞娟竟然謝了二十八次幕,仍有欲罷不能之勢。可以說傅全香和範瑞娟搭檔的《梁祝》成為她們此生的巔峰之作,當然也是越劇的經典之作。
1955年之後,由於兩人所在的上海越劇院是個國營大團,名角薈萃、人才濟濟,不可能專為兩人“量身定做”劇目,許多方面還得服從劇院的整體安排。因此她們時而合作,一起演出了《李娃傳》、《踏傘》、《小忽雷》等劇目;時面又與其他演員合作,各自創排了《情探》和《打金枝》等等經典劇目。
在1964年至1965年的一年半時間裡,傅全香又到男女合演的實驗一團,主演現代劇《江姐》,更是沒有與範瑞娟同臺的機會了。直至後來的十年間,兩人雙雙被迫離開舞臺,更遑論演戲了。
直到1980年,越劇舞臺重現生機,傅全香與範瑞娟等一起出訪香港,才有了第四次合作機會,她們為觀眾演出了《孔雀東南飛》、《李娃傳》等經典劇目,受到觀眾異乎尋常的歡迎。從此她們又一起演出、拍電視片、開演唱會,彷彿煥發了第二次藝術青春,為越劇事業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俞正飛也是傅全香與範瑞娟的“粉絲”,他當時在香港看了《孔雀東南飛》之後評價道:兩位藝術家年逾“知命”,而近“耳順”,居然光采不減當年,比五十年代《梁祝》全盛時代,還要漂亮。不但扮相俊秀,且嗓子也越唱越好,至於演技,臉上有戲,身上有戲,腳下有戲,眼睛有戲,可以說渾身都是戲。
俞振飛的話可以說是對這對雙雙擁有“金嗓子”之稱的越劇“黃金搭檔”的最高評價了。
傅全香、範瑞娟《李娃傳》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