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一場對網際網路影響深遠的會議在工信部組織下召開。阿里巴巴、騰訊、位元組跳動、百度、華為、小米、陌陌、360、網易等企業參會,會議主題是關於通訊遮蔽網址連結等問題。
9月13日,工信部新聞發言人進一步表示,已要求企業能夠按照整改要求,務實推動即時通訊遮蔽網址連結等不同型別的問題,能夠分步驟、分階段得到解決。
通訊遮蔽網址連結問題一旦解決,淘寶系、抖音將會受益頗多。
然而,國家層面對網際網路流量方面屢屢出手,是因為網際網路巨頭確實壟斷了巨大流量。如同工業經濟時代的石油一般,在資訊經濟時代,流量資料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已成為網際網路企業的核心資產。這意味著,對流量的壟斷,讓網際網路巨頭不僅掌握了生殺大權,極大壓縮其他企業的生存空間,還可坐收流量稅,獲取壟斷利潤。
不僅如此,在網際網路巨頭壟斷之下,很多中小公司被“卡位”,不但難以生存,還要面對寡頭壟斷企業製造的市場壁壘;另一方面,消費者被大資料殺熟盡情地收割。
這些都與聯網企業的初心完全不符。網際網路的初心是開放、相容與共享,而現在卻是封閉與壟斷。但這一切確實是市場競爭與企業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市場經濟下,紅利—混戰—寡頭爭霸—穩定,是大部分行業發展中所經歷的過程。而鑑於流量的邊際成本無限趨近於零的優勢,利潤驅使下,網際網路企業在“廣積糧”的基礎上“高築牆”,自覺不自覺地形成流量孤島,最終走向“互不聯網”。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現在已經成為國家的新型基礎建設。凡是涉及社會民生的,一旦被壟斷與資本綁架,動搖的則是國家根基。
於是,國家出手反壟斷成必然,但國家同時也為網際網路巨頭留下了空間——不去肢解巨頭,也並未將企業收歸國有,而是著力於出臺相關反壟斷法,用法律成文的方式去規範資本力量,“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對此,看透國家的本意,而不是盯著企業的眼前利益,從大局,消費格局、社會經濟、就業經濟等大方面著手,緊盯科技創新,是網際網路巨頭應對形勢變化的現實要求。
那麼,反網際網路巨頭壟斷將如何演進?
目前中國反壟斷方式仍在摸索中前進,從多次對阿里的“整治”、“約談”27家網際網路巨頭,到對一些平臺不規範行為罰款、調查美團,再到整治通訊遮蔽網址連結問題,一步一步循序漸進。
政府一系列舉措傳遞出市場嚴監管的重要訊號,政企兩方在壟斷與反壟斷中博弈。
接下來,借鑑美國模式配以中國特色或許會是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