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翻開史書,書中的大部分的篇幅都在描寫大人物們如何叱吒風雲,如何運籌帷幄,如何建功立業,似乎歷史的發展走向是由他們來決定和書寫的。但事實上,歷史的重大轉折很多都是由小人物不經意的舉動或是想法,而引發了一系列蝴蝶效應,使得歷史的走向發生的偏轉。
小人物不同於小人,他們不像小人那樣笑裡藏刀、兩面三刀,他們很平凡,看起來人微言輕,無足輕重,但很多大人物都是直接或是間接的死在了這些小人物的一個舉動上。今天咱們來盤點一下,籠罩在大人物光環下,改變歷史的那些小人物。
農夫
《資治通鑑》文獻記載“項王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遂乘其駿馬名錐,率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人,...問一農夫,農夫順手一指“左“,使項羽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軍追及之”。
據史書記載,垓下之圍,項羽被團團圍困,浴血奮戰後項羽率800騎兵殺出重圍。對於項羽的突圍,劉邦即震驚又害怕,為了防止項羽捲土重來,嚴令灌嬰率五千鐵騎急追,一定要弄死項羽。
項羽的八百騎兵真正擺脫追兵時,身邊就只剩不到一百人了,而且這一百人各個帶傷。在進入陰陵縣後迷路了。找了個農夫問路,不知道是農夫故意還是無心,順手指向左邊,這讓項羽深陷泥潭,等出了沼澤已經被追上了。
如果農夫指了條正確的道路,讓項羽成功脫身而出,就沒有後續的“無顏見江東父老”,沒有“烏江自刎”了。此時項羽雖然不負以前的豪氣,但以西楚霸王的威名,割據一方還是問題不大的,歷史將重寫。
尉史
漢武帝不再忍受跟匈奴和親的恥辱,決定跟匈奴翻臉,暗中謀劃了馬邑之圍。大漢出動了三十萬大軍,埋伏在邊境馬邑,讓富商聶壹去誘騙匈奴單于率匈奴主力來馬邑搶掠。
軍臣單于上當了,真的親率10萬匈奴主力開往馬邑,但由於邊境過於安靜,這讓匈奴起了疑心,於是派出了大量的哨探去收集訊息,甚至攻下了長城烽燧抓捕了一名尉史。經過審訊後,尉史供出了漢軍的計劃。軍臣單于大驚,急忙率軍撤回草原。在馬邑等待的三十萬漢軍最終等了個寂寞,馬邑之圍就這麼不明不白的失敗了。
馬邑之圍是第一次大漢主動謀劃匈奴,而且就計劃本身而言還是比較完美的。大漢如果成功就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邊境匈奴之禍,甚至趁匈奴單于剛死的機會,攻入草原,提前50年將匈奴趕到歐洲去。但這一切都因為一個怕死的尉史化為泡影。漢匈之間和平期也因此而結束,一場持續了40年的戰爭開始了,漢匈之戰將整個東亞都拉入了戰爭的泥潭,匈奴被擊潰,大漢元氣大傷,不但“文景之治”幾十年積累的財富消耗殆盡,還出現了“海內凋敝,戶口減半”的慘狀。
門客
門客在春秋戰國達到頂峰,“雞鳴狗盜”、“狡兔三窟”、“旁門左道”這些都是門客乾的事,最著名的門客就是荊軻,荊軻就是燕太子丹的門客,今天咱們要說的這個門客雖然寂寂無名,但確實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公元200年,“江東之虎”孫策平定江東,下一步就是進攻中原。四月的一天,孫策像往常一樣出門打獵,這算是他為數不多的娛樂活動。孫策馬快如電,護衛也追不上他。突然從草叢中躍出來三個人,彎弓搭箭就照著孫策射,孫策躲避不及,被命中面頰,雖然追來的護衛射殺了那三人,但孫策也因此殞命。
射殺孫策的那三個人是來報仇的,他們原本是太守許貢的門客,許貢被孫策所殺,三人在潛藏民間,尋機為主報仇,最終大仇得報。天妒英才,孫策因箭傷而死,年僅26歲。
孫策的死使得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江東由攻轉守,曹操不再腹背受敵,轉而專心對付袁紹,最終官渡之戰後,曹操一統北方。如果孫策不死,曹操就無法一統北方,東漢末年三國鼎立的局面也不會出現。
士兵
公元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率三路大軍進攻南宋,親率主力攻破四川,沿嘉陵江而下勢如破竹,一直打到重慶合州,蒙哥派出南宋降將到釣魚城勸降守將王堅,王堅不但不降而且還把招降者的腦袋給砍了。於是蒙哥開始進攻釣魚城。
1259年2月,蒙古大軍猛攻釣魚城50多天,城還沒有攻下。蒙哥再一次派使者招降,沒想到使者被飛石砸死,怒不可遏的蒙哥親自衝到了陣前,很不幸蒙哥被釣魚城外的山嶺中被南宋的土炮擊中,不治而亡。
釣魚城的那個士兵放的一炮,直接幹廢了蒙古的大汗,讓歷史出現了拐點,甚至大大改寫了世界史。蒙哥之死帶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首先是渡過長江的忽必烈回北方爭奪大汗之位,南宋因此續命20年。已經準備好攻擊埃及的旭烈兀,也停止了作戰,返回中原爭奪王位,蒙古結束了第三次西征。
如果蒙哥沒死,南宋可能在那一年就滅了,歐洲、非洲也會提早接受蒙古鐵蹄的踐踏,今天的世界文明可能就是另外一個樣子。
這一切的轉折都是因為釣魚城那個不知名的宋兵,點燃的那一發土炮。
雖然歷史沒有“如果”,大人物更多的是順勢而為,真正可以逆勢而為地少之又少。畢竟在滾滾大勢下,一切皆為螻蟻。但細讀史書,很多不起眼的小人物,卻能因一個不經意的舉動,瞬間改變歷史的走向,之所以無名,是被大人物的無數光環遮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