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還原真實的歷史場景,為我們講述晚清人文歷史,帶我們進入一個真實的清末社會。由於攝影技術的發展,我們對100多年前的社會細節已經有所瞭解,甚至有人想穿越回去一看。本次為大家收集分享10張晚清老照片,一起進入晚清社會,見證各類人物形象和社會面貌,為大家呈現19世紀中國真實的歷史事件。
▲這張擺拍照片呈現了19世紀晚清煙館內的吸菸場景,鏡頭中六個男人展示了三種體驗方式,他們或躺著,或坐著,或半倚著,不變的是手裡煙霧繚繞的大煙管。
▲這張照片為我們直觀展示了晚清社會普通百姓的一種生活狀態,他們穿著有補丁的粗布棉衣,吃飯都是蹲在地上,跟電視劇中所展示的清朝人物吃飯形象大不相同。
▲鏡頭是19世紀山東街頭小吃攤,這張照片展現了晚清北方地區的社會風貌,鏡頭中兩位顧客正在準備開吃,看得出小吃攤人還是很多的,生意應該很不錯,和現在的街邊小吃一模一樣。
▲人力生產是小農社會的社會的基本生產模式。小農經濟是晚清時期主要經濟形式,近代的落後根本原因在於小產經濟生產力不足,工業體系不完善。圖中這些依靠人力的相對簡單的生產工具,費時費力,長期不變的這種生產技術造就了晚清的落後。
▲鏡頭中一臺鼓風機,他們正在用於去除水稻穀物中的癟粒,這種生產工具常見於中國農村,也屬於落後的生產模式。
▲鏡頭是1867年中國茶商參加巴黎世博會帶去的形象使者,圖中兩位女子穿著華美的服裝,面容姣好,以便能夠因其參會者的注意。但是她們的三寸金蓮若隱若現,這也從側面反應了中國思想的封建落後,具備了19世紀中國女性的典型特徵。
▲照片是一對母女合影,面對鏡頭,母親表現得很隨意,做出的擺拍姿勢很有現代感,旁邊的的小姑娘,甜美乖巧,調皮可愛,臉型和髮型看上去很時尚,符合我們現代人的審美標準。
▲在古代歷史長河中,私塾教育一直存在於民間,自孔夫子教育以來,私塾教育可以說是一直佔據中國民間的教育制高點,直到現在也是如此。教育的制高點在那個讀經等於教育的時代,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圖中是是1863年廣州思館,這些孩子正在背誦四書五經和三字經等等,正是因為有圖中這些孩子我們的中華民族才有了希望。
▲晚清時期,中國官方和民間都開始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洋務派採用官督商辦形式使用西方先進技術人員,這種做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晚清近代化的程序。鏡頭是1899年粵漢鐵路修建的過程。
▲照片是19世紀末江南地區的美景,這張照片很好地詮釋了江南地區小橋流水人家的特色,兩旁的木屋也很古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