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名字往往有著特殊的含義,其中也包括了長輩對一個人的期望,而在近代歷史上有著這麼一位領導,他人如其名,性格高潔而淡泊名利,始終在自己的崗位上為黨和人民奉獻著一切,從不與人談論著功與名,69年的光陰稍縱即逝,他只留給了我們關於上海騰飛的傳說。
1938年,黃菊出生於上海,在成年之前,他一直在老家浙江嘉善縣生活和求學,長輩們對黃菊的印象是,這孩子天資聰穎,還勤奮好學,別的小朋友一放學就往外面跑,可他就喜歡在家安靜學習。
據黃菊的堂兄黃德銘回憶,他這個堂弟口才很了得,很熱愛演講,一講起來,別人都說不過他。
小時候,黃菊的父親對兒子要求很嚴格,經常要求他用普通話演講,而黃菊後來的演講能力與父親的嚴厲督促和細心培養有很大關係。
後來18歲的黃菊被清華大學錄取,一畢業他就被分配到了上海機器廠上班,儘管離老家嘉善縣不遠,工作後的黃菊卻很少回老家看看了。
黃菊堂兄坦言,自己已經有20多年沒見過堂弟了,自從黃菊父親在1986年安葬在嘉善的公墓後,他依稀記得,黃菊只要回嘉善掃墓,都是一大早匆匆趕到公墓,掃墓結束後立馬就回上海去了,為的就是不讓當地政府知道他回老家了。
在人造機器廠待了4年後,黃菊又去了冶金廠工作,這段時期,他經過日以繼夜的鑽研,成功研製了國內第一臺可控矽電爐配電裝備,這個機器當時極大程度上減輕了人工勞動強度,也大大提升了鋼水質量。
特殊年代,雖然黃菊受到了衝擊,但並沒有動搖他對黨的信仰和初心,他始終默默無聞地堅守在崗位上,繼續為祖國的建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而黃菊因為自身優越的條件,引起了組織的格外重視。
1983年,45歲的黃菊擔任了上海常委和市工業黨委書記,截止到2002年,他才被調離地方,在上海勤勤懇懇的40年工作中,黃菊為上海的飛躍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94年,黃菊擔任了上海市委書記,當時的上海對他來說,其實是一個燙手的山芋,要知道自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平同志的帶領下,我黨的工作重心已經轉移到了城市,然而上海當時作為大城市的領跑者,這GDP增速卻跌破了全國平均水平。基礎設施落後、資金短缺,一系列難題都擺在了黃菊面前。
在改革開放的感召下,廣東福建等沿海城市紛紛利用自身優勢,吸引到了港澳投資,開始了迅速發展,一時間下海經商成了時代的口號,內陸的人們紛紛南下淘金,不少人都賺到了第一桶金。
此時唯獨上海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卻要投資沒投資,要產業沒產業,已經明顯跟不上週邊省份的發展步伐了。
怎麼辦呢?黃菊認為,第一時間就是要為上海注入資金,他想到了一個空前的理念,那就是以土地批租的辦法解決資金問題。
什麼叫土地批租?說白了就是用人家的錢拆除棚戶建新樓,新樓帶來商業化和繁華,這樣也可以有效的改善市民的居住和生活條件。
這其實是一個大膽嘗試,因為沒有先例,不少人對此頗有微詞,畢竟關係到老百姓的住房問題,為了讓老百姓放心,黃菊透過電視講話的方式,逐漸平息了社會上的各種輿論。
提到舊城改造,那上海老區盧灣區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當時亞洲爆發了金融危機,舊城區改造的成本很高,房子如果拆完了土地倒賣不出去怎麼辦?黃菊大膽指示:儘管試,闖出一條新路來。
幾經波折,盧灣區政府引入了香港的港外發展公司,最終由該公司出資2300萬美元承包下了這塊地,當第一塊毛地批租土地交到開發商手裡時,平均每戶收到了約6萬元的補償,總賠償金額高達8000萬,居民的拆遷安置工作在半年內就搞定了。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首次舊城改造實踐案例,證明了土地批租的可行性很高,於是大規模的舊城改造成了現實。
透過土地批租的方式,不僅讓上海經濟實現了良性迴圈,連每個上海人都因此受益,而且透過這種方式,也吸引了很多外國企業慕名前往上海投資,當外國企業大批次湧入上海市場後,外貿和金融行業隨之興起,這一系列措施,也標誌著上海再次迴歸到了世界軌道上。
上海經濟之所以步入騰飛的階段,黃菊的功勞無人可以替代,而他為上海所創造的機會,估計很難被後來人所超越。
上世紀90年代,國企紛紛遭遇了困境,各大地區的解決方式,大多是將財政局的一處部門改為國有資產管理局,上海也不例外,但實施下來,卻發現國有資產管理局受到了級別和許可權的限制,難以對國有資產進行有效的管理。
計劃經濟時期,上海堪稱是模範執行區,但大環境的變化讓黃菊不得不重新定位國有資產在上海的重要性,面對困難,他再三強調改革和穩定的重要程度。
1993年,上海撤銷了剛成立一年的國有資產管理局,改成立國資委和國資辦,此後上海的所有國有資產全部歸為國資委所有,由國資辦具體管理,國資委主任由市委書記或者市長等主要領導擔任。
1995年,國資的改革再度創新了歷史,國資管理走向了市場化,上海此時已經成立了五十多家市級國資管理公司,而市級國資管理公司又對二級企業進行了具體管理。
在90年代,上海發展迅速,一次次佔據了我國的C位,而那段時期,一直是黃菊在主政。
2002年,黃菊接到組織任命,前往北京述職,離開了工作了四十年之久的上海,次年他當選為國務院副總理。
在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中,黃菊每天都是兩點一線,自始至終都把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中,有人勸他不要這麼拼命,要勞逸結合,該休息時好好休息,可他總說自己是笨鳥先飛。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自2005年底,黃菊的身體就每況愈下,他因勞成疾住進了醫院,在一年多的時間中,一直在與病魔作鬥爭,2007年6月,黃菊同志因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69歲,親人遵從他的遺願,將他從八寶山公墓移出,安葬在了上海福壽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