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年代出人才,清朝末年,內有軍閥和清政府的壓迫,外有各國列強的逼迫,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戰鬥展開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陳鐵軍出生了,1917年陳鐵軍出生於浙江平陽縣橋墩五岱山(今蒼南縣橋墩鎮五鳳社群)十三畝,上面有兩個哥哥,他是老三,自由聰明,深的父母的喜愛,在九歲的時候還送他去讀書,希望他能考取功名,光耀門楣。
後來陳鐵軍進入杭州安定中學,他在這裡他有了報國之志,毅然投筆從戎,矢志報效祖國。在次年,也就是1933年,16歲的陳鐵軍考入了國民黨軍政部南京化學兵分校(簡稱防化兵學校或學兵隊),在這裡他認識了共產黨人陳阜等人。
從南京學校畢業,陳鐵軍進入了十九路軍,當了一名排長。後蔡廷鍇“閩變”失敗,陳鐵君回到老家,組織了一支數十人的浙南紅軍游擊隊(開始稱肅反隊),隊長陳鐵君,而此時也顯現出了陳鐵軍的軍事才能,他不僅襲擊了國民黨團防局,還幾倍了國民黨區長,更是在北港和瑞(安)平(陽)邊開闢了一個秘密工作地區。
1936年,陳鐵軍率領他的游擊隊和粟裕的紅軍會師,此後他一直和粟裕並肩作戰。抗戰初期的時,部隊改稱為“國民革命軍閩浙邊抗日遊擊總隊”,粟裕任司令員,陳鐵君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此時陳鐵軍才21歲,由此可知陳鐵軍的地位是不低的。
陳鐵君(1917年5月——1961年10月),又名陳鐵軍,字子良,小名廷畝。原平陽縣五鳳鄉(現蒼南縣橋墩五鳳社群)人。1934年11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浙南紅軍游擊隊隊長。閩浙邊抗日遊擊總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堅持了閩浙邊游擊戰爭三年。1938年3月與粟裕摔部從平陽北上抗日,親歷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軍部科長、華東軍政大學教務長、參加了淮海、渡江、福州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歷任福州軍區副參謀長、中央軍委訓練部處長、副局長、代局長等職。是建國初期授予少將軍銜的溫州籍第一位將軍。曾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49 年8 月,三野十兵團政治部主任劉培善(左起)、政治委員韋國清、司令員葉飛、司令部副參謀長陳鐵君、兵團直屬政治部主任陳超寰在福州。
少年聰慧 投筆從戎
1917年5月19日,陳鐵君出生於浙江平陽縣橋墩五岱山(今蒼南縣橋墩鎮五鳳社群)十三畝。陳鐵君上輩世代務農,他的三兄弟的名字:老大廷耕、老二廷隴、老三廷畝(鐵君)。
陳鐵君排行第三,因天資聰穎,從小得父親的喜愛。陳鐵君9歲那年,跟隨當地的私塾先生陳蘊鄉讀蒙館。後又被父親送到國立江南宜山小學就讀,希望他將來考取功名。
1932年,陳鐵君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溫州甌海中學,當時甌海中學的教務長對陳鐵君過人的天資感到十分驚訝,當他了解到陳鐵君是偏遠貧困山區的農家子弟時,更加賞識不已,半年之後親自舉薦陳鐵君轉讀杭州安定中學。
在杭州安定中學,陳鐵君一邊奮發讀書,一邊在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他目睹國土慘遭日本帝國主義的蹂躪,憤慨國民黨當局的消極抵抗,毅然投筆從戎,矢志報效祖國。
1933年,年僅16週歲的陳鐵君,考取國民黨軍政部南京化學兵分校(簡稱防化兵學校或學兵隊),在南京學校與陳阜(1910—1997,平陽麻步嶺門頭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天津市最高法院院長等職)等人,以組織“讀書會”的形式,吸收進步青年,開展革命活動。
1935年10月吳毓從北平到南京,會同陳鐵君回平陽與葉廷鵬會合。《中共浙江黨史》第一卷(第92頁,2002年10月北京第1版)記錄如下:
“組織了一支數十人的浙南紅軍游擊隊(開始稱肅反隊),隊長陳鐵君。浙南紅軍游擊隊成立後,除消滅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慣匪王世雅部外;還先後襲擊了平陽的國民黨北港區署和宜山國民黨(八岱宮)團防局,擊斃國民黨區長樓鐘聲,還殲滅當地反動武裝,繳獲長短槍數十支。1936年5月,他們成立了中共浙南臨時革命委員會,書記葉廷鵬,組織委員吳毓、農運委員黃先河、軍事委員陳鐵君、宣傳委員楊進……並在北港和瑞(安)平(陽)邊開闢了一塊縱橫30裡的秘密工作地區。”
青年時代的陳鐵君,已經有非常突出的軍事才能。據《吳毓烈士傳略》(吳毓烈士兒子吳曉光著)一文介紹:
“1936年9月,葉廷鵬、吳毓、黃先河、鄭海嘯、陳鐵君等在瑞安葛藤湖和紅軍挺進師會師。粟裕將劉英的報告,交託黃先河設法轉報黨中央……使得閩浙邊臨時省委、紅軍挺進師與黨中央失去聯絡一年半後重新恢復了聯絡。”
1937年年3月,吳毓從上海帶回中共中央致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的電文等檔案,因閩浙邊臨時省委被國民黨軍封鎖,無法轉達,他與在溫州的黃先河、黃耕夫、周飲冰、陳鐵君等四位同志,經研究之後,以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和臨時省軍區名義,向國民黨閩浙皖贛邊區主任公署主任劉建緒及福建、浙江省黨政等部門,發出“快郵代電”,呼籲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雙方進行和平談判。
5月4日,吳毓以聯絡員的名義,在溫隻身與國民黨談判代表鄧訒會見,要求停戰一週,保證共產黨代表來去自由和人身安全。初步接觸後,吳毓、黃耕夫、陳鐵君三人利用停戰期間,在地下黨組織掩護下,安全透過封鎖線到達平陽北港山區,向劉英遞交了中央檔案,詳細彙報了有關情況,得到劉英的贊同。劉英派吳毓、陳鐵君、董啟文代表閩浙邊臨時省委,按照中央“五項要求、四項保證”作為和談條件,與國民黨四省邊區主任公署劉建緒的代表進行第一次和平談判。談判在平陽山門疇溪小學舉行,我方以敏銳的洞察力當場識破了國民黨代表企圖透過談判達到“收編”和把“政工人員集中到南京受訓”的陰謀。這次談判,終告失敗。
6月,陳鐵君在瑞安、青田的一次戰鬥中,因腳部受傷不幸被捕。國民黨知道他是和談代表,不敢貿然下手,將他解往衢州綏靖公署關押。七七蘆溝橋事變發生以後,8月,日本侵略軍直指上海、南京,局勢危岌。國民黨綏靖公署主任劉建緒的部隊陸續調往淞滬前錢。7月25日,劉建緒將陳鐵君釋放,並親自給劉英和時任閩浙贛省委書記關英、閩北特委書記黃道寫信,交陳鐵君帶回,表示願意與紅軍舉行和平談判,以聯合抗日;又將賀龍於前次談判前勸諭劉建緒的信也交給中共浙江臨時省委,以表示誠意。
陳鐵君自1934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以來,從“游擊隊長”到“浙南臨時革命委員會軍事委員”,在浙南這片土地上出生入死,堅持了三年的游擊戰爭。為浙南的早期的革命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他的軍事實踐能力。
北上抗日 皖南集訓
1937年8月24日全國形勢發生變化,劉建緒接受了中共浙江臨時省委關於重開和平談判的通電,派代表鄧訒在溫州申江旅館和我方代表吳毓、黃耕夫進行和平談判,初步達成協議。
陳鐵君雖然沒有參加,但他為這次成功的談判做一大量的有利工作。因為他從衢州綏靖公署帶回了的閩浙贛皖四省邊區綏靖主任劉建緒、賀龍等人許多重要的信件。
1937年10月,陳鐵君由劉英、粟裕介紹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紅軍挺進師改名“國民革命軍閩浙邊抗日遊擊總隊”,陳鐵君任副隊長兼參謀長。
10月中旬,紅軍挺進師根據和談協議內容,在平陽縣山門集中完畢,共400多人,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閩浙邊抗日遊擊總隊”,司令員粟裕,政委劉英,副司令員陳鐵君。
1938年3月18日,根據中共中央指示,閩浙邊抗日遊擊總隊400餘人(連同第二批共500多人),由司令員粟裕、副司令員陳鐵君率領從平陽山門出發,經過瑞安、青田等縣的邊界,到達麗水大港頭集中,開赴安徽南部地區,編入葉挺、項英為正副軍長的新四軍。
1941年“皖南事變”中,陳鐵君與民運科長夏徵農(1904.1—2008.10,江西豐城市人,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辭海》主編等職),幾經周折,終於脫險。在《夏徵農皖南脫險記實》(《夏徵農與大江南北》2009年5月)一書的64頁這樣記述著:“我們的軍隊在近十倍於我的敵人面前頑強拼殺了好幾個晝夜”。許多人被衝散,與陳鐵君、夏徵農一起的,還有參謀長處副處長張元壽(成功突圍,曾任華野副參謀長,1947年3月犧牲)和他的警衛員,偵察參謀賈波(成功突圍,曾任空1軍參謀長、副軍長等職)、女機要員周臨水,一起隱蔽於叢林中。“想不到在這北風呼嘯的嚴冬,野果和山泉竟能扶持我們活到第六天!這天聽不到槍聲、喊聲,我們決定:下山!”當地的老百姓和教會人員非常支援新四軍,在他們的幫助下陳鐵君等終於脫險。不久就由新四軍上海辦事處的同志派交通員把他們送到蘇北鹽城新四軍軍部。
1938年閩浙邊抗日遊擊總隊編入新四軍中,陳鐵軍被任命為教導總隊教員。皖南事變時,陳鐵軍率部與敵人血戰三天三夜才突圍,但是此後他一直沒有得到提拔,先後在新四軍中擔任一師一縱參謀長、十六旅參謀長、蘇浙軍區一縱、二縱參謀長等職位。
解放戰爭爆發後,陳鐵軍被調離部隊,這一去就是三年。直到1948年陳鐵軍才重新回到戰場,並參與了加了膠濟路反擊戰和兗州、濟南、淮海、渡江、福州、漳廈等戰役戰鬥。
1955年時,陳鐵軍被授予少將軍銜,此時他才38歲。但是很可惜的是1961年,陳鐵軍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4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