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5月11日,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的董必武與夫人何連芝,第三次回到了故鄉。
董老到紅安時,正趕上紅安縣委在開會,議題是糾正前幾年工作中的失誤,安排今後的工作。董老告誡縣委領導:“你們在糾正偏差、吸取教訓方面開始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一個共產黨員在任何時候都要實事求是,不能說假話,不能隨風倒。”
5月13日,董老視察了紅安縣第一中學,受到廣大師生的熱烈歡迎。他把柺杖掛在左手手腕上,右手不停地揮動著帽子,向歡呼的師生致意。董老勉勵廣大師生要發揚黃安中學的光榮傳統,努力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
隨後,董老偕夫人何連芝一行參觀了紅安縣博物館。董老肯定陳列內容很有地方特色,強調紅安博物館要突出“革命“二字。
回到縣委,董老就如何迅速恢復元氣、節約度荒、檢查核實全縣口糧安排問題,與縣委分管同志進行了認真摸底和反覆研究,並針對各區不同的“家底”,提出了看法和建議。
董老還就改建南門河橋和安裝自來水等事情提出了要求。在南門河邊,董老說:“過去,這裡河床低下,常走竹排,現在這座木橋一到發洪水的時候,兩邊就隔斷了。最好是不是改建個鋼筋混凝土的?”又說:“紅安縣城有史以來都吃井水,井太深了,很不方便,加上礦物質多,味道鹹苦。你們在考慮改橋時,可不可以把自來水的問題也一起解決?”縣委的同志當即表示,等情況好轉後就按董老說的去辦。
14日上午,董老離開家鄉。他步行出城,依依不捨地與鄉親們揮手告別。
途中,董老一直牽掛著紅安縣災情比較嚴重的覓兒區。在覓兒區三叉路口,董老一定要下車看看,他握住區委書記彭毓南的手,第一句話就問:“聽說你們區的災情很重,春荒度得過去嗎?”彭毓南說:“覓兒的災情是很重,但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了。”看到大金周圍的山上光禿禿的,董老關切地問:“這裡連草都不長,可以栽樹嗎?”彭毓南迴答:“可以,我爭取今年育苗,明年栽樹。”董老說:“可以叫縣委從內蒙古搞些榛子回來栽,榛子容易栽活,嫩苗可以作飼料喂牲口,結的籽可以打油,老了可以當柴燒。”董老接著說:“綠化重要哇!是關係到子孫後代的大事,不可輕視。”
上車前,董老再次握住彭毓南的手說:“在困難時,越是要到群眾中去,瞭解情況,關心群眾。與群眾同甘共苦,把群眾的冷暖、疾苦裝在心裡,群眾就會與幹部一條心,也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董老飽含深情的話語,令在場的幹部群眾深受感動。人們目送董老的車漸漸遠去,久久不願離開。
返京途中,他在東湖賓館親筆為紅安縣革命博物館題寫了館名。參考資料:《湖北文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