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一部諜戰劇《偽裝者》讓明家三兄弟一夜爆紅。不管是劇情的扣人心絃,抑或是服化道的優良製作,都應了那句“正午出品,必屬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螢幕呈現效果絕佳之外,劇情所傳達出的深刻內涵更是讓人深思,除了戰場上的正面抗敵之外,敵後的情報工作也是相當重要的。
尤其是劇中的王天風,為了執行“死間計劃”,不惜犧牲自己和愛徒的生命,狠狠地賺了觀眾們的一波眼淚。藝術源於生活,其實真正的特工生活,比影視劇還要跌宕起伏。
1934年10月,一名衣衫襤褸,滿身髒汙的乞丐表示有重要事情,要求面見周恩來。強大的視覺反差震驚了無數人,估計現在的編劇都不敢這麼編,但是這一幕在歷史上真實地發生了。
周恩來見的這名乞丐叫項與年,是一位有巨大貢獻的特工。特工這個職業充滿了神秘感,他們是一群面對刀光劍影,隱姓埋名前行的無名英雄,雖然身處黑暗,但是卻仍然心向光明。
那麼,項與年為何會以這副模樣,出現在周恩來的面前呢?他所說的“重要事情”,到底又是什麼事情呢?這一切,還要從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說起!
從1930年的時候開始,國民黨反動派就接二連三地糾集大量的軍隊,開始對紅軍進行了大規模地進攻,他企圖把新生的紅軍力量,扼殺在搖籃裡。
但是在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等人的共同領導下,完美地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前四次的圍剿計劃。然而,這些失敗並未讓國民黨反動派死心,他們很快就開始了第五次對紅軍的圍剿。
蔣介石很快就調集了上百萬的兵力捲土重來,原本在毛澤東的領導下,紅軍本來可以轉危為安的,但是不料此時紅軍內部出現了一些問題,最終只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之前四次取得的勝利果實,也全都煙消雲散了。面對元氣大傷的紅軍,蔣介石大喜過望,計劃著一鼓作氣,將紅軍的全部力量消滅。而事實上,他也正是這麼做的。
1934年10月,蔣介石在廬山召開會議,佈置“鐵桶計劃”,即以壓倒性的人數優勢和精良的武器裝備,在瑞金的周圍佈下天羅地網,企圖將受到重創的紅軍一網打盡。
作為後世人的我們,肯定知道這個計劃最終是失敗了的。那麼,蔣介石制定的這個計劃,最終又為什麼會失敗呢?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前文提到的那個乞丐——項與年。
當時,蔣介石的“鐵桶計劃”部署檔案剛剛下發不久,參加會議的保安司令莫雄覺得這件事情非常緊急,立即與項與年進行了商議。項與年看了這份檔案以後,就感到大事不妙。
如果這個計劃成功實施的話,那麼中央紅軍面對的將是九死一生的殘酷局面。所以項與年當機立斷,下決心不計一切代價也要把這份情報傳出去,而此次任務的執行者就是他本人。
一開始的時候,項與年偽裝成了一個教書的先生,然後把裝有情報的字典,放在了自己的身上。這樣的打扮,既符合人物的身份設定,同時又可以傳遞情報。
項與年本以為可以這樣有驚無險地躲過盤查,可是越接近目的地的時候,敵人的檢查就越加嚴格。同時,敵人為了補充兵力,還在不斷地抓壯丁。
於是,項與年乾脆就一不做二不休,把自己弄得滿身髒汙,渾身發臭,活脫脫一個乞丐的模樣。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項與年又狠心地敲掉了自己的四顆門牙。
相信大家看到這裡的時候,多少會感到有點百思不得其解。一個又髒又臭的乞丐形象已經有了,那麼項與年為什麼還要“多此一舉”,把自己的四顆門牙打掉呢?
其實,這裡所謂的“抓壯丁”,要的就是有力氣的人,不管是教書先生還是街上的乞丐,總是難逃被抓的命運。被抓壯丁以後,想要再送出情報將會非常困難了。
而且當時的情況危在旦夕,如果存有僥倖的心理,一旦被抓的話,那就已經不是四顆門牙的問題了,而是千千萬萬的紅軍戰士的生命。孰重孰輕,一目瞭然!
就這樣,敲掉四顆門牙的項與年,又髒又臭,看起來神志也不清,還有那滿身的血汙,讓所有人看著都避而遠之,任誰也不會將他與藏有情報的特工這個形象結合起來。
這副模樣,讓檢查的人也是嫌棄萬分,所以他們象徵性地檢查了一遍之後,就放項與年離開了。項與年以四顆門牙的代價,裝扮成乞丐,成功躲過了國民黨的搜捕。
經過艱難險阻,項與年成功到達了瑞金的紅軍司令部。這也就出現了開頭的一幕——一個渾身髒汙的乞丐,要求面見周恩來,並把這份關係紅軍生死存亡的情報計劃,交給了周恩來。
根據項與年帶來的這份情報,紅軍在不久之後就決定開始突圍轉移,這就是為後人所知的兩萬五千里長徵。有了這份情報,紅軍避免了一次重大的災難。
毛澤東在談到這份情報的時候,曾經說其功績是巨大的。看似採用一個簡單的“其”字一帶而過,但是這對於項與年來說,意義絕對要重於千金,比得到任何的嘉獎令都珍貴無比。
正是這位英雄的無畏舉動,才為紅軍隊伍爭取到了生的希望。相信在項與年的心中,就算是這個過程再苦再難,他也從來沒有過一絲一毫的害怕之意。
如今,在眾多影視劇裡的特工形象,都是那種百步穿楊,殺人於無形,在觥籌交錯間就將情報傳遞出去了。但是真正的特工生活,或許並不是像熒幕中呈現出來的那樣。
因為他們要面臨無盡的潛伏和危險,甚至有時為了任務,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全的身體,只希望伺機戰勝那些邪惡的暗黑勢力。對於這些困難,項與年沒有絲毫的懼色。
1925年,項與年入黨以後就被派到了印度尼西亞等地,在那裡擔任書記,發展黨員,建立組織,進行秘密的革命活動。1927年,他以華僑的身份回國,繼續進行革命事業。
現在我們眼中的項與年,是一個為了家國不畏生死的偉大英雄,但是當時他在妻兒和親人的眼中,形象可能沒有那麼光輝,因為他總是早出晚歸、夜不歸宿,一連好幾天看不見人影。
在家裡人問他去了哪兒的時候,他也都是支支吾吾的神態。面對妻子的質疑,項與年寧可自己被誤會,也要保守工作的秘密。同時也是透過這種隱忍的方式,保護著自己的家庭。
在兒子項德崇的眼中,作為父親的項與年總是見首不見尾。但是即便是這樣,項德崇也始終認為爸爸就是一位大英雄,沒有大的國,哪來小的家呢?
1935年,項與年外出執行任務,這已經是他與兒子項德崇的第三次分別了。他本來以為幾天的時間就能回來的,結果卻因此與項德崇出現了長達十多年不得相見的情況。
後來,項與年父子彼此找尋對方的時候,還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新中國成立以後,項與年時刻掛念自己的兒子項德崇,於是託之前一起工作的曾希聖四處打聽。
曾希聖一聽是找戰友的兒子,自然是義不容辭,全力幫忙尋找。在一次會議之後,曾希聖找到了當時的共青團安徽省委書記項南,讓項南幫助自己一起尋找。
項南根據資訊,兢兢業業地查詢,奈何項與年的工作特殊,所以資訊量很少,尋人工作一直難有進展。不久之後,曾希聖就前來問項南,委託他幫忙的事辦得如何了。
項南把這些情況彙報給曾希聖的時候,曾希聖覺得十分惋惜,不知不覺說出了與項與年之前工作時的一些事情。項南越聽越覺得驚訝,為什麼曾希聖說的這些事情,都似曾相識呢?
後來兩個人將資訊一對比,曾希聖才知道,項南本人就是項與年要找的兒子。因為項南當初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後來就將名字由項德崇,改為了項南。
項與年也因為工作的原因,用的是化名梁明德。得知這個訊息後,曾希聖和項南都是又驚又喜。本以為沒有希望找到父親了,結果踏破鐵鞋無覓處,自己要找的人,居然就在身邊。
最終,項與年和項南父子倆團聚,了卻了心願。“項南找項南”這個事情,很多人剛聽說的時候都感覺非常有趣,但是細細思考之後,卻有一股心酸湧上心頭。
如果生在和平的年代,也沒有戰亂的話,那麼絕大多數的孩子,又怎麼會十多年與父親不得相見呢?項與年生活在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但是他卻從不放棄心中的信仰。
身份上的隱姓埋名,工作場所上的刀光劍影,在項與年看來都是為了國家的強大,於是他堅守著心中的那一抹光,負重前行。因為這一切在他看來,都是值得的。
項與年是裝扮成乞丐的情報人員,也是長期堅守在一線的優秀黨員,更是人民當之無愧的模範英雄!項與年那段傳奇的英雄事蹟,值得被永久傳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