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迎祥、張獻忠等乘官軍被牽制於陝之機,三度進入河南。明廷認識到在民軍流動作戰情況下,全面圍剿勢難成功,又改用分割槽負責、重點進攻的方針。以盧象升為五省總督,專治中原;洪承疇專治西北,各自負責,相互協同。當年冬及次年春,高迎祥、張獻忠在河南連續失敗,兵力損失過半,殘部再返陝西。此時,李自成在興平等地亦多次失利。
明廷為加強陝西攻勢,令孫傳庭全力進攻漢中的高、張各部,洪承疇專力進攻陝北的李自成等部。七月,高迎祥在整厔遭到陝西巡撫孫傳庭埋伏,被俘犧牲,餘部走歸李自成。此時,清軍入邊,破昌平等十六城,朱由檢急調盧象升率軍馳援,中原壓力減輕。張獻忠乘機復起,聯合羅汝才等部二十餘萬人,沿江東進,分散活動於蘄州、霍山一帶。
高迎祥死後,民軍逐漸形成為兩支勁旅,一支由張獻忠領導,活動在湖北、安徽、河南一帶;另一支由李自成領導,活動在甘肅、寧夏、陝西一帶。
崇禎十年(1637),朱由檢再命熊文燦為五省總理,組織新的圍剿。李自成進軍四川,一度破城十餘座,但在崇禎十一年(1638)返陝時,在洪承疇優勢兵力圍攻下,民軍蒙受了巨大損失。李自成兵敗梓潼,守岷州、臨洮。同年,在洮河一帶遭洪承疇及孫傳庭軍襲擊,敗走岷州。
與此同時,張獻忠在南陽、麻城亦為左良玉軍擊敗,負傷退谷城。熊文燦遂改圍剿為招撫。劉國能、張天琳、張獻忠、羅汝才先後降明或就撫。為儲存民軍力量,李自成率殘部活動於川陝邊境山區,農民起事陷入低潮。崇禎十一年(1638)九月,清軍兩路入邊,京師戒嚴,洪承疇、孫傳庭率軍入衛,西北官軍減少。
張獻忠經過一年休整,於崇禎十二年(1639)聯合羅汝才、張天琳等先後再起,破房縣、保康,在羅猴山(今湖北竹山縣東南)殲滅明軍主力左良玉部。朱由檢殺熊文燦,派兵部尚書楊嗣昌督軍進則。
崇禎十三年(1640)初,羅汝才在香油坪擊敗官軍,但不久與張獻忠先後敗於瑪瑙山及夔州,被迫轉進四川。楊嗣昌率主力追擊人川。李自成乘機於十一月進入河南,迅速發展為數萬人。民軍首義至此時,優勢官軍始終處於戰略進攻地位,民軍則處於反圍剿、求生存的地位。各部時分時合、忽東忽西,尋找空隙及薄弱點進行襲擊,以調動疲憊敵人在有利時機形成戰役戰鬥上的區域性優勢,出其不意打擊削弱敵人,在戰鬥中儲存並發展自己。
經過十三年的遊擊流動作戰,逐漸集中,至崇禎十三年(1640)底,匯合為以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為首的幾支民軍。崇禎十四年(1641)年初,李自成攻佔洛陽。李自成奪取洛陽後,沒收了福王府中金銀財貨和大批糧食物資,釋出告示開倉濟貧,大賑饑民,令饑民遠近就食。李自成、張獻忠相繼攻佔洛陽、襄陽,宣告了明朝圍剿政策的破產。張、羅聯軍在四川大敗官軍於開縣黃陵後,以一夜三百里之速度,擺脫追擊官軍,於二月間返楚襲破襄陽,楊嗣昌畏罪自殺。羅汝才因意見不合,走附李自成。張軍在信陽戰敗,轉進安徽。李自成在崇禎十四(1641)至崇禎十六年(1643)間,三攻開封,五殲官軍主力,攻破襄陽,並在汝州之戰中全殲孫傳庭主力;破潼關,人西安,盡佔秦、隴全境及晉西山區,並收編大部三邊官軍。此時,張獻忠亦已攻下漢陽、武昌。戰略形勢發生質變,民軍開始轉入戰略進攻。明朝滅亡之勢已經難以避免。
素材來源:《大明史》 作者 :鄭雲鵬
圖片來源:網路
我們尊重原創,保護原創。本平臺部分文章圖片來源或轉載、改編於其它公眾平臺或網際網路平臺。主要目的是交流分享資訊,讓更多遊客獲得景區諮詢。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如果侵犯您的權益或版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