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擴張地盤的同時,並沒有忘記後方的建設和發展。至正十八年同年再命康茂才任職都水營田使,專司負責修築河岸堤壩等水利工程。
讓軍隊屯田,實現農田生產自給,又派閒暇的部隊四處墾荒,並且訂立與之相關的各項獎懲制度,用以決定賞罰。減輕民眾負擔的同時,部隊軍需也得以自足,讓後方實現軍民雙贏的局面。
十一月又成立管領民兵萬戶府,到民間抽點壯丁,編制為民兵,忙時耕種,閒時軍訓,可以起到維護地方治安的作用。這樣一來,以前用來維持地方治安的正規部隊,也就可以抽調出來,增加前方作戰部隊的實力了。
把民和兵如此一番完美結合,朱元璋不僅增強了自己的戰鬥實力,更增強了自己統治區域內的生產力。有了穩定的後方生產力,前方戰線所需的軍需物資,就有了源源不斷的保障。正是這一條完整的供求關係鏈,讓朱元璋的實力得到了成倍的增長。
實力大增的朱元璋於十二月又率領十萬大軍,就打著“九天日月開黃道,宋國江山復寶圖”的旗號親征婺州。佔領了這塊被稱為“小鄒魯”的理學中心,很顯然朱元璋的意圖,就是想在籠絡民心上更上一層樓,開辦教育機構,籠絡讀書人。
因為打天下靠武功,然而治天下,卻只能依靠文治。很明顯,此時的朱元璋雖然打著“重開大宋天”的幌子,自己卻早已經把眼光放到了“天下”,這個層面上來。而並非像張士誠一樣,安心偏安一隅。
攻佔婺州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開辦學校,聘請了包括宋濂在內的,十三名文士以及學者,入校做五經師或者學正、訓導等職務。甚至朱元璋自己,也在閒暇之餘,請宋濂等人為其講課教學。這些都是其他諸如張士誠、陳友諒等人所不具備的,所以朱元璋最後的勝利,實在是其力求上進的結果,是必然而並非偶然.....
繼攻克婺州後,朱元璋即返回應天,臨行前,下令大將胡大海駐守甯越,常遇春攻擊元將宋伯顏不花駐守的衢州。
常遇春在屢攻不克後,使用聲東擊西的計策,最終生擒宋伯顏不花,並帶回甯越修整。留守甯越的胡大海則帶著耿再成等將領,攻擊元朝參政石抹宜孫駐守的處州。
耿再成曾出兵縉雲,依靠黃龍山為根據地,屯兵扼守要衝。石抹宜孫的部將胡深,此時駐守在龍泉,在等到胡大海率軍來襲的訊息後,知道自己無法抵抗,乾脆自己率領部隊直接投降了胡大海,並且把處州城內元軍的軍事部署等資訊,統統托盤而出。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得知處州內情的胡大海,即可回合耿再成部,目標明確的直奔處州城。在胡大海的連番猛攻之下,石抹宜孫很快就敗逃跑閩中。胡大海帶兵入城安民,耿再成則再接再厲,一路向西的一口氣吞下建寧在內的七座城池。心有不甘的石抹宜孫逃跑後,收拾一路上的殘兵敗將,想再從胡大海手中奪回處州,卻最終死在了耿再成手中。
得悉後的朱元璋,命令耿再成留守處州,讓胡大海回到甯越駐守,改甯越府為金華府。
也正是胡大海,在其駐守甯越期間,到處替朱元璋大攬賢人才俊。四處打聽,並一一登門後,最終求得四個大儒,並請朱元璋立刻徵用此四人。惜才的朱元璋趕緊派人準備了很多金銀珠寶,前往甯越聘求。卻最終只有三人應聘而歸,一個是浦江宋濂,一個是麗水葉琛,還有一個就是,聞名天下的劉基。
劉基,字伯溫,至順年間的近士,博古通今,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其是其詩文,更是為人所頌。在江浙一帶更是有“論江左人物,推基為首”的說法,後世民間也因劉伯溫,幫助朱元璋取得大明天下,而流傳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足見胡大海此舉是幫了朱元璋多大的忙!也可見劉伯溫此人的才能,可見一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