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昨天寫了《建國後,我軍吃了兩場敗仗,毛主席的態度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文,講的是:新中國成立後,開國上將葉飛在金門戰役和南日島之戰中,分別與國軍將領胡璉進行了兩次較量,卻都以失敗告終。
雖然葉飛上將在1953年7月發生的東山島之戰中狠狠地擊敗了胡璉,長出了一口惡氣。
但金門之敗和南日島之敗,始終是葉飛上將平生之大憾,畢其一生都不能釋懷。
其實,非但葉飛,我軍、我黨,包括希望解放全中國的人民,都對這兩場敗仗痛心疾首。
原因實在太簡單了。
蓋其時也,解放戰爭已進入了尾聲,國民黨軍隊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如果我們再持重一點,再沉穩一點,不急不躁,不冒進,以大軍形成摧壓之勢,輔以充足的船隻,覷準戰機,則取金門不過如同探囊取物也。
金門既得,也不可能有之後的南日島之敗了。
但是,因為我軍在金門戰役的出戰時機不好,而且船隻缺乏,白白葬送了9086條生命,導致解放金門的計劃被改變,次年又因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擱置瞭解放臺灣的大業。
1964年,時任國防部副部長的粟裕邂逅了老朋友、老部下——福州軍區副司令員朱紹清,他還對金門之敗耿耿於懷。
他感慨萬分地對朱紹清說:“要是你沒得那場病,我們早就解放金門了。”
我們都知道,在1949年6月,中央就任命粟裕為解放臺灣總指揮,專門負責解放臺灣具體事項。粟裕因此為解放臺灣做了大量工作,最終卻未能付之行動,則他的遺憾之情,可想而知。
但這個朱紹清到底是何許人也?
粟裕為什麼要對他發出這樣的感慨?
原來,1949年10月25日,向金門發起進攻的是解放軍第十兵團的第28軍,而朱紹清就是當時28軍的軍長。
朱紹清是湖南華容縣東山鄉(現東山鎮)青山村人,出生於1913年,13歲參加革命,16歲參軍,在華容年關暴動中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暴動隊第八大隊,後來轉入紅六軍。
在洪湖蘇區的反“圍剿”戰鬥中,在紅二、六軍團的長征中,朱紹清表現出色,特別是在強渡烏江、金沙江的戰鬥中,他率部擔任主攻,順利地為紅軍前進開闢道路。
在抗日戰爭時期,他擔任新四軍旅參謀長、副旅長、旅長、旅黨委副書記,與日偽軍作戰,威名遠揚。
當然,他在戰場上的高光時期還是在解放戰爭中,他是第三野戰軍28軍首任軍長,率部參加渡江作戰,強渡長江天險,連克宜興、長興、吳興;隨後在上海戰役中撕開淞滬防線,為解放上海奠定了勝局。
陳毅和粟裕因此對朱紹清印象深刻,讚賞有加。
可惜的是,福州戰役之後,朱紹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輕,被迫離開隊伍回後方治療,即28軍的擔子落到了副軍長蕭峰的肩上。
說起來,蕭鋒也是世之良將。他出生於1916年,江西泰和縣人,11歲參加贛南萬安農民暴動,12歲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光從戰績上看,他比朱紹清更輝煌: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騎兵團政委,在倒馬關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謠言;在陳莊殲滅戰中指揮重機槍手擊斃了日軍號稱“牛刀子”專家的水源旅團長——他喜歡寫日記,則根據他寫的日記進行統計,在他的戎馬生涯中,他一共打過1365次戰役,6次負重傷,勇冠三軍。
難得的是,他不但在戰場上表現神勇,還善於開動腦筋,他是最早在華北抗日戰場率先開展了“麻雀戰”、“地道戰”和“地雷戰”的人之一;在陣地防禦戰中,他研究發明了“貓耳洞”戰術;在攻堅戰和破甲陣戰法中,他研究創造出了“飛行炸藥包”,炸敵人的碉堡、坦克,得心應手。
按理說,在對敵作戰上,蕭峰的能力並不比朱紹清差。
但是,由他指揮的金門戰役卻失敗了。
人們也因此普遍認為,如果不是朱紹清生病了,金門戰役不應該是這樣的結果。
至少,粟裕就是這麼認為的。
那麼,蕭峰的失誤到底在哪兒呢?
說到底,還是性格上的問題。
蕭鋒作戰,猛則猛矣,但也因為這種勇猛,往往會養成一種虛榮心,從而形成“知其不可而為”、“雖萬千人吾往矣”的作風。
順帶說一下,第28軍是在1949年1月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而進行改編的。此前,它的番號是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司令為宋時輪,混編在陳、唐兵團中。被改編為28軍後,隸屬葉飛擔任司令員,韋國清擔任政治委員的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
28軍在渡江作戰中專打硬仗、惡仗,打得很苦,傷亡重,繳獲少。
但28軍軍長朱紹清是一個有大局觀的人,他經常勸導和教育戰士不要過多計較個人、團體的得失,要放眼於革命大業。
相對來說,蕭峰由於長期擔任副職,在這方面的工作就做得不夠了。
朱紹清生病離開部隊回後方休養後,他成了代軍長。由於28軍下面的各師各團在解放福州後公開爭奪戰利品,而他卻不加制止。
為此,他遭到了葉飛的批評。
就因為遭到了葉飛的批評,他高傲的自尊心受損,他後來也坦承 ,說這是“個人英雄主義受到刺激”,“以後有些意見怕受批評也不大提了”。
發起金門戰役之前,他明明已經知道了蔣軍胡璉兵團增援金門的訊息,他也知道手頭上僅有的200多條木船難以支撐起一場大型的搶灘登陸戰。但是,他“愛面子、怕受責備”,沒有向葉飛彙報,硬著頭皮發起了這樣一場戰鬥,最終釀成了一場災難。
想想看,僅僅因為“愛面子、怕受責備”,就讓9086條生命離開了人世,就讓解放金門、解放臺灣的大業發生停滯,這是多麼令人痛心啊。
戰後,蕭鋒調離28軍,改任華東裝甲兵副司令員兼坦克師師長,隨後再連降四級,由副軍、準軍、正師一直到副師。在1955年的授銜典禮上,只是授予大校軍銜。
前面說了,在抗戰時期,朱紹清擔任過新四軍旅參謀長、副旅長、旅長、旅黨委副書記,遇事冷靜,謀定而後動。與他共事多年的周紹崑多次稱讚他“在作戰組織指揮上十分周密嚴謹”。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朱紹清不是因病離開了部隊,由來他指揮金門戰役,他一定會和兵團首長有更多溝通,不會冒冒失失地發起這樣一場準備不足、行動極為倉促的大型軍事行動。
所以說,粟裕的感慨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