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曾派出一支遠征軍進入緬甸,協助盟軍對日作戰。
中國軍隊同日軍進行了2次緬甸戰役,成功將日軍勢力逐出東南亞,為世界反法西斯鬥爭做出了卓越貢獻。
而中國遠征軍中又有這樣一支部隊,曾以一顆大榕樹為據點,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下堅守了一個多月,最後待大部隊趕到,裡應外合殲滅了這股日軍,演繹了一場精彩的戰鬥故事。
那麼,這支深陷重圍的遠征軍部隊,是如何靠一顆大榕樹智鬥日軍,創下一個奇特戰例的?本期就為大家講解:中國入緬作戰部隊的大榕樹之戰。
兩次緬甸戰役
故事開始前,我們需要注意兩次緬甸戰役、以及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的區別。
很多敘事者在敘述大榕樹之戰時,分不清這些要素,造成了不少誤導現象。
1942年,緬甸英軍第一步兵師和第七裝甲旅被日軍包圍,形勢危急。英國方面趕忙找杜聿明和美國將軍史迪威,希望中國出兵救援。隨後,中國以第五軍、第六軍、第66軍為基礎組建了中國遠征軍,由杜聿明帶領赴緬作戰,是為第一次緬甸戰役。
中國遠征軍的戰績不可謂不好。
66軍新38師師長孫立人指揮一個團,殲滅了仁安羌的日軍,救出了英國軍隊,孫立人被西方稱為“東方隆美爾”、“叢林之狐”。
但中國遠征軍的第一次入緬作戰,總體而言是失敗的,英國非但不去想如何打敗日軍,反而希望借中國遠征軍擋住日軍,好讓英軍安全撤回印度。
盟軍戰敗後,中國遠征軍大部分按照重慶方面的指令,翻越緬北森林回到了國內。而孫立人比較親英美,他不顧蔣介石的指示,帶著新38師和新22師跟英軍去了印度。到達印度後,這些部隊進駐到蘭姆伽訓練基地,並將番號改為中國駐印軍。
隨後,蔣介石令兩支部隊整編為新一軍,鄭洞國任軍長,孫立人和廖耀湘分別任新38師、新22師師長。此外,蔣介石又從國內給新一軍補充了大量優質兵源。
美國在蘭姆伽基地開設了許多軍事學院,並派出大量教官,讓這裡的官兵接受西點軍校式的教育,還給部隊換裝了清一色的美式裝備。在美國的大力援助下,中國駐印軍戰力飆升,武器裝備達到了西方國家A級軍隊的標準,對日軍形成了壓制。
1943年,中國駐印軍擴編為新一軍和新六軍。
10月份,這兩支部隊“猛虎出山”,向緬北日軍展開了大規模反攻,是為第二次緬甸戰役。
中國駐印軍的對手,是號稱“叢林作戰之王”的日軍第18師團,該師團是日軍的絕對精銳,他們曾以3萬人的兵力大敗8.5萬英軍,讓英國人聞風喪膽。
而大榕樹之戰,就發生在中國駐印軍反攻緬甸,也就是第二次緬甸戰役期間。
李克己營長孤軍被圍
11月4日,新一軍38師112團發動了對於邦的進攻。
於邦是日軍在胡康河谷的重鎮,第一次緬甸戰役中,中國遠征軍就同日軍在於邦爆發了艱苦卓絕的叢林攻防戰,此次中國軍隊可謂是舊地重遊。
總體上看,此次反攻緬甸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響。因為在11月底,世界反法西斯國家要召開開羅會議,中緬戰區的指揮官打算用緬甸戰場的勝利,為開羅會議“獻禮”。
英國人得到情報:在於邦只有少數土人緬軍以及少數日本軍官,共計300多人。
之後,負責指揮中國駐印軍的博特諾將軍,命令112團“不必攜帶重武器,輕裝簡行佔領於邦,掩護盟軍修築機場”。
對此,孫立人告訴博特諾:日軍在於邦駐有重兵,各類武器齊全,駐印軍僅派去一個團,兵力太少了。而且缺少了重火力的支援,於邦根本打不下來。
怎奈博特諾不聽,他用他“專業的知識”作出判斷:於邦叢林密佈、道路崎嶇,日軍的重炮運不進去。
孫立人無奈地表示,112團與其說是去進攻,不如說是悠哉悠哉地去接防。
果不其然,於邦的戰鬥很快證實了孫立人的判斷。
戰士退守大榕樹,日軍無計可施
112團1營營長李克己,帶著先頭部隊包圍了於邦日軍,但日軍在於邦外圍構築了寬700多米,縱深300多米的防禦陣地,缺乏重武器的112團一時難以攻下。強攻不成,李克己親率一個加強連,在大龍河渡口架設機槍陣地。
但沒曾想,日軍從滇西抽調了2個步兵聯隊加一個山炮聯隊,這股部隊繞到112團側後,與於邦日軍形成了兩面包夾之勢,將李克己一行人反包圍,李克己的加強連成為了孤軍。
該連200多名戰士,被日軍逼到了一處斷崖,士兵們突然看到斷崖旁邊有一大片“榕樹林”,走近後才發現,這不是什麼樹林,而是一棵大到遮天蔽日的大榕樹。
據參戰士兵回憶:“那棵大榕樹直徑有一丈多,還散發出20多條粗壯的枝幹,整個樹冠連線起來,差不多有一個足球場大”。
李克己是孫立人的老部下,他臨危不亂,當即決定以大榕樹為“天然碉堡”,在附近構築防線,固守待援。
李克己派一個班計程車兵爬上大榕樹,在樹上設立瞭望臺,構築機槍點。接著他命令士兵,把200多枚觸發式手雷系在了大榕樹的外圍枝幹上,日軍一旦經過這裡,就會被手雷炸死炸傷。
此外,李克己還圍繞大榕樹陣地部署了7個據點,每個據點派一個班把守,各個據點之間形成了互相支援的密集火力網。大榕樹碉堡,加上7個據點,再加上外圍用伐倒樹木構成的障礙物,李克己竟將這裡修成了多縱深的環形防禦陣地。
中國駐印軍的美式單兵武器火力強大,日軍前來進攻,李克己部依靠大榕樹的絕對制高點,對日軍形成了火力壓制,讓日軍吃了不少苦頭。
日軍連續發起多次強攻,難以取得突破。有一次,日軍好不容易衝到了大榕樹周圍,等待他們的卻是一顆顆觸發式手雷,眾多日軍瞬間被炸得皮開肉綻,不少人被當場炸死。
見狀,氣勢洶洶的日軍突擊隊失去了剛才的神氣,他們趴在地上面面廝覷,不知如何是好。
見強攻不成,日軍改變了策略,他們開始“悄悄地進村”。熱帶叢林中,大家視野都不好,但相比之下,擁有大榕樹瞭望臺的中國軍隊要比日軍強上一些。中國軍隊輪番值守,戰士們盯著日軍的必經之路,來人便打。
有些日軍沉不住氣,便開槍還擊,但用不了多久,他們就會迎來周圍據點的機槍伺候。
這裡是斷崖邊的叢林,重炮運不進來,頭頂的樹枝遮天蔽日,迫擊炮也沒法打。機槍打在大榕樹上不疼不癢,日軍久攻不下,戰鬥陷入了僵局。
堅守一個月,創造對日作戰奇蹟
一計不成,日軍又生一計。
日軍派出5倍的兵力將李克己部團團圍住,企圖將中國軍隊困死餓死。關鍵時刻,美軍偵察機發現了此地的戰鬥。第二次緬甸戰役期間,美軍始終掌握著戰場的制空權。發現友軍被圍,美軍派出C47運輸機,向李克己部空投物資。
美軍投下的“加油包”中,罐頭、餅乾、巧克力、子彈、手雷等一應俱全,把日軍氣得不輕。
但美軍飛機不是每日都來,孫立人的侄子孫克剛先生,在《緬甸蕩寇志》中記載道:有一次美軍的運輸機被日軍機槍打傷了翅膀,此後一連三日沒有來,李克己和士兵們便啃了三天的芭蕉根。
後來,李克己對手中的物資進行了精確計算,儘量把每個人的消耗降到最低水平。沒有飲用水時,戰士們就用葛藤和芭蕉根中滲出的水維持生命。
為了節省彈藥,李克己下令,將日軍放到一定距離再開火,爭取5發子彈之內撂倒一個敵人。手雷不足時,李克己用一部分手雷繼續擺陣,然後將大部分手雷收集起來,準備應對日軍的大規模進攻。原本佈滿手雷的防區,則用“陷阱”進行替代。
為此,戰士們在外圍挖了大量小坑,並在裡面埋入竹刺。東南亞叢林經常下雨,土質鬆軟,埋好的陷阱不細看還真看不出來。日軍踩進陷阱,鋒利的竹刺能直接刺穿腳掌,受傷的日軍士兵嗷嗷亂叫,很快就會被我軍發覺。
久而久之,戰士們已經習慣靠著大榕樹打仗,他們用營長的姓,給大榕樹和周圍據點起了一個新名字:李家寨。
就這樣,靠著李家寨的庇護,李克己部200餘人頂住了日軍上千人的圍攻,守了整整34天,創造了對日作戰的奇蹟。事後,日本軍事家表示: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王牌部隊在胡康河谷吃了大虧。
日軍甲種師團全軍覆沒
12月21日,孫立人帶著新38師114團抵達了前線,一同被帶來的,還有美軍的“重武器大禮包”。新38師靠著優勢火力不斷轟擊日軍,日軍陣地被炸了個底朝天。
李克己也率部出擊,他不顧兵力不足的問題,強行出兵封鎖了大龍河渡口。南岸的日軍一時無法增援,新38師對於邦日軍形成了關門打狗之勢。
在優勢重火力的打擊下,日軍迅速崩潰,很多人離開掩體逃往密林,又被李克己的交叉火力射殺。激戰到29日,112團和114團擊潰了日軍,順利佔領於邦。
戰後清點人數,李克己部僅損失了十餘人,這全賴李家寨大榕樹據點的保護。即將遠行之際,戰士們都忍不住回頭觀望,看看這棵庇護他們一個多月的大榕樹。
在於邦——新平洋的戰鬥中,日軍第18師團近萬人,沒能吞下新一軍的112先遣團,反而被新一軍擊潰,損兵折將2000餘人。在隨後的戰鬥中,新一軍一部與新六軍夾擊孟關,一部與美軍進攻瓦魯班。日軍第18師團被打得連連後撤。
1944年10月,盟軍發起第二次反攻緬北的戰役,中國駐印軍連戰連捷,一舉攻克多處據點,打通滇緬公路,日軍精銳的第18師團,最終在中國軍隊強大的攻勢下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