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屠殺齊王的行為,已經引起了李唐皇室、宗室成員的忌憚。準確地說,李世民的高壓統治讓他們感到絕望。
漢王李元昌,唐高祖李淵的第七子,李世民同父異母的兄弟。
李元昌從小就聰明好學,精通隸書和行書,書法作品如行雲流水,古意盎然,又善於作畫,尤其畫得一手好馬。李元昌表示,他只想做一個安安靜靜的書畫家,不想搞什麼政治。然而,李世民卻非得趕鴨子上架,給他封了個梁州刺史。
據史料記載,李元昌在梁州幹了幾件出格的事兒,至於是什麼事兒,史書也沒有記載,就是一筆糊塗賬。總之,李世民對他非常不滿,於是下詔嚴厲申斥,讓李元昌覺得非常沒有面子。
李元昌開始覺得,李世民這個兄弟有點靠不住,以後想要依靠他來收穫穩穩的幸福,完全就是一種奢望,因此想給自己找個新的靠山。
要麼是現在的皇帝,要麼是以後的皇帝。
李元昌在梁州的時候,每年都會前往長安城述職,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那點事兒人盡皆知,考慮到李承乾是正統,雖然表面上有些糊塗,但是為人還算正直,李元昌準備將寶全部壓在他的身上。
為了獲得李承乾的信任,李元昌每次前往長安,都會找李承乾交流感情。他們叔侄二人年紀一般大,共同愛好非常多,比如:看別人打架。
據史料記載,李承乾和李元昌將身邊的將士分為兩隊,二人各統領一隊,讓他們身披毛氈甲冑,手拿竹製長矛,擺下戰陣,大聲呼喊著交戰,直到打得頭破血流。將士中有不聽命令的,吊在樹上抽打,有人甚至被打死。
李承乾曾經放下豪言:“假如我今天做了大唐的天子,明日就在禁苑中設定一個萬人營房,與漢王分別統領,觀看他們廝殺,豈不痛快!”
李承乾甚至還說:“我要是做天子,必然任情縱慾,有勸諫者一律殺掉。殺個幾百人,眾人便會自守安定了。”
這句臺詞,隋朝的廢太子楊勇曾經也說過。歷史證明,說出這樣話的人,要麼是不成熟,要麼是被人編排的,總之下場都很慘。
值得一提的是,李元昌和李承乾看人打架的事兒是《資治通鑑》記載的,《舊唐書》和《新唐書》的記載是另外一回事兒。
貞觀十六年(642),李元昌滿懷抱怨地回到長安,幾乎每天都要出入太子宮。兩人同睡一榻,開始交心了。
李元昌:“太子啊,叔叔希望你能早點做皇帝。”
李承乾:“為什麼呢?”
李元昌:“最近入宮,看到你爹身邊有個會彈琵琶的宮人,希望你做了皇帝之後,能夠把她賞賜給我!”
這句話的資訊量簡直是太大了。
想想看,李世民召見李元昌,怎麼會讓他看到彈琵琶的宮女,莫非兄弟倆說話的時候,李世民還安排了藝人在一旁獻技?如果李世民都要沉迷於綜藝,為何要限制自己的兒子?
再想想看,李元昌的特長是書法和繪畫,至於音樂,史書根本沒有提及,李元昌怎麼會突然對琵琶感興趣?
再想想看,李元昌為了得到一個默默無名的宮女,竟然唆使李承乾謀反,這是何等瘋狂?只能說,瘋狂到極致的事兒,必定有蹊蹺。
李承乾都不敢相信:“你說真的?”
李元昌二話不說,直接掏出一把刀,在手臂上劃了幾條口子,並用布帛沾滿鮮血,用火焚燒布帛,將灰塵融入酒裡,隨後端起酒杯,一飲而盡。此時的李元昌,已經不像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而是活脫脫的野蠻人物啊。
李元昌如此激進,肯定是受了李世民的刺激,心中滿懷著憤怒和怨恨。他最終的目的就是奮起反抗,他自己玩不過李世民,只好搭上李承乾這條大船,說白了,叔侄二人在搞世紀豪賭,希望玄武門之變能夠在貞觀朝繼續上演。
令人覺得奇怪的是,史書上並沒有記載李世民對李元昌和李承乾攪和到一起這事採取什麼措施,甚至連最基本的責罵也沒用,完全是放任自流。這種感覺很像是在表達:李承乾,你就拼命地作吧,為父看著你自取滅亡。
李世民和李承乾的恩怨,基本的脈絡就是:李承乾做了一些李世民不喜歡的事兒,李世民經常在公共場合斥責李承乾的失德,而且不給他辯解的機會,還拼命地寵愛魏王李泰。李承乾只好處處賭氣,希望引起父皇的重視,或者把他叫進宮去,來一次深度的父子交流,可李世民自始至終都沒給這個機會。李承乾無奈之下,只好自暴自棄,而且不再和老爹請安,父子二人老死不相往來。
然而,荒唐無度只是李承乾的表象,也是他引起老爹注意的手段而已。李承乾對眼前的局勢非常清楚,老爹無比嫌棄他,魏王李泰又在威脅他的地位,如今的局勢,不就是玄武門政變之前,老爹李世民面臨的局勢嗎?
全世界都拋棄了李承乾,可他沒有拋棄自己。
危機來臨的時候,李承乾也在積極準備,為自己尋求生機。
比如,暗中豢養刺客紇幹承基等人,想要找機會以暴力手段解決掉自己的競爭對手。比如,挑選可以合作的重臣,準備在關鍵時候給予李世民迎頭痛擊。
長安城暗流湧動,任誰也擋不住即將來臨的疾風驟雨。
在李承乾的部署中,有一個人非常重要,他就是凌煙閣功臣、潞國公、吏部尚書侯君集。
據史料記載,侯君集出生在官宦家庭,祖輩和父輩都是朝廷的將軍,頭上也有公爵的頭銜。小的時候,家長就給侯君集請了老師,教他學習弓箭,可侯君集性格非常急躁,學了好幾年也沒學到精髓。
說得不好聽一點,侯君集天資愚鈍,不是學武的材料,應該有自知之明,可誰能想到,他最後居然恬不知恥地說自己很“勇武”。
事實證明,一個人的能力並不重要,有好的發展平臺才關鍵。
長大之後,侯君集誤打誤撞,加入了秦王府,後來跟著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不少軍功,不僅積累了戰爭經驗,還得到了李世民的賞識。玄武門之變,侯君集出了大力,李世民登基之後封他做了左衛將軍、潞國公,賜邑千戶。
貞觀四年(630),侯君集被任命為兵部尚書,開始參與朝政。
能夠得到皇帝的重用,是件可遇不可求的事兒。
此時,侯君集開始反思人生,擁立之功可以讓他在朝廷站穩腳跟,可要想進一步發展,還是得有真本事啊。侯君集不是科班出身,靠著野路子起家,這也是他的一塊心病,升任兵部尚書之後,侯君集便拜到了大神李靖的門下,一方面想找他學習兵法,一方面想傍上李靖這棵大樹。
後來,他跟隨李靖征伐東突厥和吐谷渾,混到了許多軍功,也奠定了他在李唐的軍事地位。遺憾的是,侯君集的性格本來就浮躁,再加上滅掉東突厥和吐谷渾後,侯君集總覺得自己戰功彪炳,是唐朝的救世主,驕傲得不得了。
貞觀十三年(639),高昌國王鞠文泰和李世民鬧掰了,侯君集臨危受命,前去教訓高昌。此次戰役,侯君集展示了非同一般的軍事素養,原本是很好的結局,可侯君集卻在戰役之後,暗中搶劫了高昌國的財富,還放縱士兵胡作非為。
回朝之後,侯君集被御史大夫狠狠地參了一本。
這件事情鬧得太大,李世民也不想護著侯君集。為了平息輿論,李世民在公眾場合訓斥了侯君集一頓,還將他滅高昌國的功勞一筆勾銷。
侯君集的心理不平衡了,我千里奔波,立下了汗馬功勞。按照自己寫的劇本,回家之後應該是百姓夾道,美女送花,李世民再給他加官晉爵,讓他的人生到達高潮啊。然而,侯君集想到了開局,卻沒預料到結尾。
自己被御史坑了一把,被李世民臭罵了一頓,功勞簿被沒收了,身上還有發戰爭財的政治汙點,這算怎麼回事兒?這也就罷了,李世民怎麼說翻臉就翻臉啊,太不講究了,這樣的老闆,實在是讓員工很心寒啊。
怨恨在侯君集的腦子中不斷髮酵,他在許多場合都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要說專業素養,侯君集是唐朝的頂尖水平,可是說起情商的話,侯君集恐怕要拉低平均水平。
侯君集跟著李靖學到了專業知識,卻沒有學會急流勇退的大智慧,以至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遠。抱怨沒有任何用處,反倒讓同事覺得你不好相處,讓老闆覺得下不來臺。於是乎,一批大臣給李世民上奏,說侯君集仗著軍功,什麼話都敢說,什麼事都敢做,強烈要求李世民派個御醫,看看侯君集的腦袋後面是不是有反骨。
李世民:還是算了吧,老侯也不容易!
遺憾的是,李世民的寬容並沒有讓侯君集閉嘴。隨後,侯君集竟然和自己的老師李靖鬧掰了,他覺得李靖並沒有將全部本事都傳授給他,並聲稱李靖仗著自己逆天的本事,想要搞謀反活動。
中國有句古話,叫在太歲頭上動土。
李靖何許人也?
李世民眼中的大神,給他官都不想要的人,說他想要造反?
李世民把李靖叫進宮中,就這個問題和他交換看法。
李靖回答得無比霸氣:“陛下,如今天下太平,臣傳授給侯君集的本領,足夠他應付當前的局面……”
此話一出,侯君集還有任何翻身的可能嗎?
據史料記載,太子李承乾也察覺到了侯君集的負能量,鑑於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江湖法則,李承乾打算和侯君集深入結交,看看有沒有合作的可能。侯君集有個女婿叫賀蘭楚石,在東宮擔任衛士,李承乾便讓他去給岳父傳話,一來二去,侯君集就成了太子府的貴客。
作為官場上的老油條,侯君集一眼就看穿了李承乾的用心。
侯君集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他得不到李世民的認可,因此想利用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再加上自己在軍中的威信,嘗試讓長安城換個主人。
李承乾:“侯大人,本太子深陷困局,你有何良策?”
侯君集:“魏王殿下深受陛下的寵愛,臣擔心太子殿下會有隋太子楊勇被免為平民的災禍,如果有敕令宣召您進宮,應當提前防備啊。”
面對李承乾丟擲的橄欖枝,侯君集眼睛都沒眨一下,伸手就給接住了。
說白了,侯君集和李承乾互為棋子,互相利用。
李承乾收編侯君集的時候,還用重金收買了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此人是前太子李建成的親信,李建成被殺之後,李安儼為李建成拼死搏鬥,李世民認為他忠誠,因此百般信任,讓他掌管著禁衛軍。李承乾也不知用了什麼辦法,將此人收為己用,讓他幫忙刺探李世民的訊息,隨時將宮中情形向他彙報。
除此之外,杜如晦的兒子杜荷也加入了李承乾的陣營。杜荷揚言,天象已經出現了變化,李承乾應該順應天命,立即起兵。李承乾只需要假稱得了重病,李世民就一定會來探視,可以趁此機會除掉李世民,自己做皇帝。
主意確實不錯,可畢竟人算不如天算,事情還是功虧一簣。
貞觀十七年(643)三月,朝廷平定齊王李祐的叛亂之後,誅殺了四十四名齊王同黨,李世民雖然下令不再追究,可主管官員卻不敢大意。他們暗中摸索,又發現有不少人牽涉到齊王李祐,其中李承乾豢養的殺手紇幹承基就是其中之一。
當時,紇幹承基被關押在大理寺的牢獄之中,按照唐朝的律法,紇幹承基是死路一條。就在此時,狗血的劇情發生了:紇幹承基為了給自己爭取一條活路,竟然把李承乾聯合朝中大臣,想要暗中起兵謀反的事情給抖摟出來。
李世民先發制人,派軍隊控制了太子宮,將李承乾、侯君集、李安儼、杜荷等主要涉案人員全部抓了起來。由於此案牽涉重大,又是被人舉報,李世民擔心有不實之處,於是派遣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李世等重臣,聯合大理寺、中書省、門下省一起審理這起謀反案。
長孫無忌是李承乾的舅舅,房玄齡是元老大臣,蕭瑀是有身份的世家,李世更是超然的存在,再加上幾大部門監督,這件案子確實沒有什麼操作空間。
長孫無忌等人僅僅花了兩三天的時間,就將事情的來龍去脈查得一清二楚,他們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太子李承乾謀反一事屬實!
李承乾對老爹不滿是肯定的,可是真到了動刀子的地步,李世民也很傷心。他召集重臣,打算商議出處理的辦法。說白了,這件事情雖然是國家大事,可也是李世民的家務事,群臣根本就不好多說話。
大臣們面面相覷,不知所措,等待李世民最後的裁決。
通事舍人來濟(隋朝大將來護兒的兒子)看到場面有些尷尬,於是站出來主動進言,他也不說父子二人的對錯,只說李世民一直以來都是慈父形象,太子身為他的兒子,如果能夠得盡天年就好了!
對齊王李祐,李世民說殺就殺,毫不猶豫。可是面對李承乾,李世民確實猶豫了。也許李承乾是他最疼愛的兒子,得到了他的栽培;也許李承乾謀反未遂,場面並不是很難看,李世民思之再三,決定放他一馬。
貞觀十七年(643)四月初六,李世民下詔:將太子李承乾貶為庶民,終身囚禁在右領軍府中。李世民本來想留漢王李元昌一條性命,可群臣卻因為赦免李承乾在先,如果不嚴懲其他人的話,可能會群起而效之,再加上李元昌確實有罪過,因此極力勸說李世民殺了李元昌。
據史料記載,李世民和大臣們爭論了老半天,最後還是抵不過大臣的輪番進諫,下詔讓漢王李元昌在家中自盡。涉案的侯君集、李安儼、趙節、杜荷等人,確實不存在冤枉,直接被處死。太子左庶子張玄素,右庶子趙弘智、令狐德棻(fēn)等人因為在太子教育問題上有嚴重的失職之罪,全部被貶為百姓。
文/九皋寒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