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藥的問世顯著延長了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給很多患者帶來了希望。然而,也有不少患者因靶向藥副作用,如皮疹、腹瀉和肝功能損傷(表現為轉氨酶升高),導致不得不終止服藥。預防和治療靶向藥副作用無疑有助於患者的預後改善,提高生存質量,保證靶向治療的進行,從而獲得更長的生存時間。
近期有患者家屬問到:服靶向藥的同時,能否聯合中藥調理,防治靶向藥副作用?
靶向藥副作用,能否聯合中藥調理,改善症狀?
靶向藥導致的不良反應有很多,其中以皮疹最為常見。從中醫的角度講,服用靶向藥後出現的皮疹屬中醫的“藥毒”範疇,相當於西醫學的藥物性皮炎。
其病機是正氣虧虛加之邪毒侵襲所致。《素問》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事實上,接受靶向藥治療的患者大多是經放化療後病情仍進展或不能耐受放化療的晚期腫瘤患者。
此類患者正氣虧虛,在使用靶向藥,如埃克替尼後,藥毒與正氣相互鬥爭,正氣虧虛更甚,衛表不固,邪氣從皮毛而入,在證候表現上熱象偏重,多伴有口渴、心煩、溲短赤、舌紅脈數,其皮疹多表現為瘙癢、丘疹、膿皰、面板剝脫、觸痛等。中醫病證的證候表現事實上與臨床上大多數腫瘤患者所出現的症狀表現相一致。
而在皮疹等面板病的病因病機論述和治療中,祖國醫學有系統豐富的理論及經驗積累,比如皮疹初期,常見於風熱型患者,主要表現為面板瘙癢、丘疹,疹色紅或不紅,且多侷限於頭面部;而當病情繼續發展,邪氣入裡,內傳肺、胃、大腸等臟腑時,患者多屬溼熱型,通常表現為膿皰性痤瘡樣皮疹,觸痛明顯,抓之易破,糜爛滲液。樂啟生中醫團隊也指出,臨床治療明確患者病情的輕重,病變過程的先後,確定證候型別及病變性質,指導疾病的治療,往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病例分享
8月13日來診的52歲患者陳女士,其有反覆咳嗽10多年,最近1個月加重,於是到當地醫院就診檢查,CT結果提示左肺佔位,肺癌首先考慮。PET-CT結果提示“左肺上葉舌段佔位伴FDG代謝明顯升高;左肺門一枚淋巴結,考慮轉移;肝臟Ⅶ段見結節狀代謝增高,考慮轉移”。
7月29日,陳女士在腫瘤醫院進行肝穿刺+射頻消融術,穿刺病理結果提示:“低分化腺癌,考慮肺腺癌來源”。EGFR基因檢查結果顯示有Exon19突變,因此,術後陳女士口服埃克替尼治療。
然而,服埃克替尼1周後,陳女士出現頭面部面板瘙癢,紅色斑疹,伴有口渴,心煩,小便短赤症狀,於是前來問診,希望服中藥改善。
來診時觀其舌可見舌紅苔薄白,中醫辨證屬衛分證,故治宜辛涼透疹,清熱解毒,方用:太子參、荊芥、防風、金銀花、連翹、皂角刺、制半夏、蜂房、生石膏(先煎)等,共14劑,1天1劑,水煎服。
服中藥2周後患者面板瘙癢好轉,皮疹漸退。原方加減繼復14劑。再次複診時患者面板瘙癢明顯好轉,皮疹消失。
臨床上,大部分靶向藥其實都有可能發生皮疹,其中特羅凱(厄洛替尼)、易瑞沙(吉非替尼)、凱美納(埃克替尼)、克唑替尼等皮疹發生率較高,部分單克隆抗體也易致明顯皮疹。通常在靶向藥物治療後1-2周發生皮疹,常在第3-4周最為嚴重,多呈粉刺或痤瘡樣,常發生於皮脂腺豐富的部位,如顏面部、軀幹,具有可逆性,可以自行好轉亦可再現,隨著治療終止而逐漸消失,一般在停藥4周內。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大多數皮疹可在停服靶向藥後自行好轉,但停服靶向藥很容易導致病情再次進展,此外,也有部分患者為頑固性皮疹,反覆發作,因此,需要及時採取有效干預措施,避免因靶向藥副作用而影響整體抗癌治療效果。
本病例來源於患者分享,僅供參考,治療需因病而異,因人而異,如想了解更多抗癌詳情的朋友可點選我頭像進行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