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食順序有講究
很多人吃火鍋時都先吃羊肉,然後海鮮、青菜,最後吃點土豆、紅薯等,其實這個順序並不是最佳選擇。從健康的角度出發,吃火鍋應該先素後葷,並且最好先涮土豆和紅薯。這是因為土豆和紅薯中含有大量的澱粉,“主食”和“蔬菜”的特性都兼備。涮肉時吃些澱粉類食物一方面能保護腸胃,因為火鍋一般味道較刺激,會傷腸胃,而土豆和紅薯中豐富的澱粉能在胃腸內形成黏膜,保護腸胃免受傷害。另一方面,先吃澱粉類食物可以增強飽腹感,減少吃肉和海鮮的量,同時還能避免先吃肉帶來的蛋白質浪費。土豆和紅薯中還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能減少身體對脂肪和膽固醇的吸收。此外,與傳統的油酥燒餅、雜糧麵條比起來,土豆和紅薯中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都略勝一籌。因此,用土豆和紅薯代替傳統主食,能讓身體得到更多營養。
除了進食順序,醬料選擇也關係飲食健康。如果涮火鍋時點的海鮮類的菜品比較多,醬料就儘量不要再選擇海鮮口味,以免導致嘌呤過高。香油蘸料脂肪含量較高,高血脂人群不適宜。而芝麻醬則比較適合胃腸不好的人。南方常見的醬料中辣椒醬、豆瓣醬中的鹽分偏高,高血壓人群不適合,建議用醋、蔥、姜、蒜調配的調料代替。
空氣要流通
若用炭爐燒火鍋,大家就應當小心了,一定要開啟窗戶,讓空氣流通。空氣不流通,室內缺氧,木炭燃燒不透時,會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容易使人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往往不易發覺,如果吃火鍋時又喝了酒,易把噁心、頭暈、嘔吐及頭痛等中毒症狀誤認為醉酒,中毒重者,會發生昏迷、血壓下降及口唇呈櫻桃紅色等,所以若用炭爐燒火鍋時千萬留意室內通風。
吃完後不要喝火鍋湯
很多人喜歡喝火鍋的湯,說味道很濃、很好。其實還是少喝為佳,因為火鍋多數是以肉類、蔬菜、菇類及海鮮為主,這些食材一起煮熟後的湯,產生濃度極高的物質,進入腸胃消化分解後,經肝臟代謝生成尿酸,可使腎功能減退、排洩受阻,會使過多的尿酸沉積在血液和組織中,而引發痛風病,所以吃火鍋時應多飲水,以利尿酸的排出。
肉類一定要涮熟
吃火鍋時,往往追求嫩滑可口,剛熟或半生熟就吃。在涮肉類時,應涮至熟才可吃,以防肉類中有寄生蟲存在。一些寄生蟲如旋毛蟲等多寄生在豬、牛、羊及狗身上,人若吃了會令身體不適,產生嘔吐、腹瀉、頭痛及高燒,尤其是腳部及肚子會劇痛,運動不靈活,若進入腦中,更會產生腦膜炎,對生命產生危險。
不要吃太燙的食物
人的口腔、食道和胃黏膜一般只能耐受50℃—60℃的溫度,太燙的食物會損傷黏膜,導致急性食道炎和急性胃炎。所以,從鍋中取出滾燙的涮食時,最好先放在小碟晾涼後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