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飯點,我瘋狂地從網際網路犄角旮旯裡尋找一檔老綜藝下飯——
《城市之間》
那檔十多年前,中外素人隊伍一起闖關的神級綜藝。
一時間很難說清,我為何會在此時如此需要重溫這部綜藝,或是懷念節目中純粹的快樂,或是裡頭的熱情氛圍。
好節目往往是以兩種方式消亡的。
一種是《快本》《極限挑戰》這種,嘉賓與模式上存在弱勢,老牌節目逐漸難以為繼。
另一種則是《城市之間》,它註定只輝煌於對世界萬物好奇的世紀初期,屬於某一個獨有的時代。
你越懷念它,便越知道有些曾被所有人視為珍寶的事物,已經回不來了。
01
“中國隊永遠輸在最後一關”
只需三個意象,就足以從所有人的腦海深處挖出《城市之間》的記憶:
用棍子爬坡、鬥牛,和一個快樂老頭奧利弗。
這仨分別是《城市之間》的決戰遊戲、特色專案與主持人。
《城市之間》原本是法國原創的市民健身綜藝,簡單而言,是讓各城市派代表隊一起玩遊戲、決勝負。
後來被世界各國引進,拍出了不同版本,收視率爆棚。
《城市之間》相當於娛樂版、平民版的奧運會,從普通市民裡海選、代表城市參賽。
各省人民的地域自豪感噌的一下就上來了,摩拳擦掌研究戰略。
年幼的我也曾對著電視研究,但擔心立定跳遠1.2m的自己,上場一定會給家鄉拖後腿。
直到有一期,新出現了一個疊羅漢爬坡的遊戲,隊員站在別人的頭上往上爬。
我終於長舒一口氣,“這遊戲簡單嘛,我可以負責組成頭部”。
底部是不行了,我的小身板承受不住。
於是我去問了年方60的外公,願不願意加入我的隊伍、承擔底部。
至今仍記得外公瞪我的眼神,彷彿再多瞪一眼,就能把我掃地出門。
節目裡最令人深刻的遊戲“勇攀高峰”,十分考驗手臂力量與核心力量。
它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不只是因為勇攀高峰是固定決賽專案。
更是因為,中國隊在這關老輸。
只要是有《城市之間》在的地方,甭管是影評區、評論區還是彈幕裡。
永遠少不了一句恨鐵不成鋼的回憶——
而這段回憶,大多源自《城市之間》的國際版。
《城市之間》節目在世界範圍內傳播開來後,各國在國內城市間一陣“廝殺”,還覺得不太過癮。
於是在2005年辦起了國際版。
等同於把各個國家《X國好聲音》的冠軍,拉到一起再比一比。
第一屆有中國、法國、俄羅斯、烏克蘭4個國家參賽,每個國家的10個城市各派一支隊伍,比賽地點為法國馬賽。
試想一下,那可是2005年,許多地方全縣找不到一個出過國的。
能代表城市、代表中國隊去法國比賽,得多有面子、多有榮譽感。
國內的海選熱火朝天,最後代表中國參賽的,是北京、上海、天津、鄭州、西安、大連、秦皇島、大慶、呼和浩特、蘭州。
南方城市少,我作為南方人,猶記得看節目時身邊許多朋友都頗有意見。
後來在國際比賽裡證實,身高普遍偏高的北方隊伍的確有點優勢。
中國是參賽國裡唯一的亞洲國家,其他隊的隊員肉眼可見地高出一截。
尤其是俄羅斯,在一個固定的跑滾筒遊戲裡,一米九大個的隊員腳一邁就過去了。
中國隊員則陷入了苦戰,個子相對較小的女隊員,幾乎得靠不顧一切的拼勁往前飛撲、才有可能成功。
身形上有弱勢,但中國隊勝在巧勁。
2009年的總決賽裡,一箇中國隊隊員就神奇地用四肢把倆滾筒撐住、卡停了。
現場裁判與各國主持人五臉驚訝,高聲解說著“這是第一次有人把滾筒卡停”。
然後只見隊員一個靈活的抽身,迅速滑過了滾筒。
遺憾的是,最後一關勇攀高峰,基本用不上巧勁。
前面小遊戲的積分,決定的是最後一關的起始位置。但幾輪比賽有輸有贏,大家的積分差距不大。
中國隊哪怕在小遊戲裡積分第一,也抵不住其他國家隊員的一頓猛衝、迅速追平。
講真,確實很絕望。
你在前面累死累活,一分兩分地爭取,好不容易拉開八分的差距。
結果最後哈薩克大漢一躍就好幾格,唰唰的往前衝。
印象裡有一期比賽,中國隊的隊員裡有一位退伍軍人。
那位大叔非常有勁,一往無前速度極快,彷彿舉著棍子在賽道上飛奔。
看到這一幕的時候全家人都站起來了,激動地熱淚盈眶,大叔青蛙般彈跳的身影彷彿在散發光芒!
不過當年,全國小區裡備受大爺大媽青睞的健身器材都還沒裝上。
大家的確也沒有多少健身的意識,也難怪吃虧。
02
“那個鬥牛節目,叫什麼來著?”
洋氣,但又沒有完全洋氣。
這大約是《城市之間》留給大多數觀眾的粗略印象。
洋氣,是因為節目裡的玩法、佈景、拍攝手法等等都很專業,還有一個特別幽默的主持人奧利弗。
奧利弗是個“快樂老頭”,經常在節目裡貢獻表情包。
當年央視的主持人普遍端莊大氣,和他們一對比,奧利弗的主持風格就顯得更為好笑、新鮮。
不過滑稽歸滑稽,奧利弗主持時能無縫切換四國語言,導致無數中國爸媽會邊看節目邊教訓孩子:
“你看人家這麼大年紀了,還能學外語呢,你上次英語考多少分了?”
不太洋氣,是因為這檔節目太好笑了。
好笑到難以保持“洋氣”所必須的距離感、高貴感,用實踐證明,人類永遠的樂趣是看同伴出糗。
譬如前文提及,中俄隊員在滾筒遊戲上有身高差距,乍一看俄羅斯隊員應該很好過關。
衝過滾筒後,他們需要跳過浮板、爬上一個水上陀螺。
俄羅斯隊開局非常順利,一個個都過去了。
但由於人高馬大、體重自然也不小,才只是上去兩個人,他們抱住的水上陀螺就突然沉了……
關鍵還不止這一次,最後關頭,陀螺上站了五個人、眼瞧著再堅持堅持就能勝利。
結果大哥大姐們,又沉了。
現場的俄羅斯觀眾發出了驚天動地的呼聲。
一旁觀戰的隊員痛苦捂頭,轉身就走。
無情的背影彷彿在說,“崽,我對你很失望。”
更精彩的笑料環節,集中在“鬥牛”的遊戲上。
許多觀眾都不想看別的,就愛看牛。
奧利弗也特別愛在鬥牛遊戲開始前耍寶,比如站在場地門口挑釁小牛,等它真的衝出來時趕緊跑路。
事實證明,人類哪怕再進化、再聰明,在一頭生氣的小牛面前也只有逃跑的份。
膽敢抵抗,褲子都給你扯掉。
除了極個別戰鬥民族選手,重振靈長類榮光。
有一期遊戲裡,一位俄羅斯選手選擇了抓住小牛的角後、與它對峙角力。
還伸出了掃堂腿,試圖撂倒小牛,既視感如下。
現場工作人員愣了愣,才緊急提醒選手放開小牛。
主要是你如果一直和牛僵持著,英勇是挺英勇的,但比賽也完不成啊。
當時挺多觀眾著急,擔心這遊戲對中國隊不公平,因為中國隊的隊服是大紅色。
好幾次看到小牛直奔中國隊而去,就氣得拍腿。
有一年總決賽,小牛緊追著中國隊員不放,隊員趕緊爬進高處的水池裡、心想這就安全了。
誰能料到小牛略一沉思,突然高高躍起衝進水池,一副追隨你到天涯海角的勢頭。
嚇得中國姑娘緊急拿著手裡的魚竿自衛。
“歡樂水牛~~~”
好在入水後,它直接懵了。
嘗試了好多次、試圖自己跳出水池,但都腳底打滑、失敗了。
現場的主持人直接不解說遊戲了,開始解說這頭牛:
“好我們看到,它這次有出來的希望。好的跳起來了一次嘗試!好樣的!唉還是不行啊。”
解救過程裡,大約是這頭小牛第一次嚐到“滿頭大漢”的滋味。
後來看科普才知道,牛是色盲、其實認不出紅色。
我記憶裡“總是衝著中國隊去”完全是記憶偏差,它向所有國家、穿著不同顏色的選手都發起過沖擊
特別損的是,別的遊戲結束後進行“精彩回放”,回放的都是選手們的精彩瞬間。
唯有牛出場的比賽裡,精彩回放播出的是小牛威風凜凜、人類一敗塗地的瞬間。
小時候總擔心選手會被牛角剌出口子、受重傷,後來才知道,節目事先有把牛角磨鈍。
03
回不去的《城市之間》
國際版《城市之間》歷史上,中國拿過兩次冠軍,一次是天津隊,一次是銀川隊。
次數不多,但大家也並沒有很在意。
一是因為,節目裡總有其他國家的隊伍更拉胯
,反正不是最後一名。
比如法國,身為主辦方卻一直鬥志不強,最好的成績是亞軍。
再比如美國,參加過的比賽裡最好成績是第四,而參賽隊伍一共就四支。
而另一個主要原因則是,節目營造的氣氛實在太歡樂有趣,讓人不願意去計較、哪個國家該贏。
大家就痛痛快快、熱熱鬧鬧地比場賽,贏了慶祝,輸了也不咋地。
當時的節目主持人甄誠,一個熱衷於大晚上戴墨鏡的奇男子。
初代“社交天花板”,堪稱調解氣氛的一把手。
中國選手出鏡、與外國隊伍交流時多少有些拘謹,但甄誠的大方爽朗總能緩解尷尬的場面,總是與其他主持人或選手勾肩搭背。
相比於法國、白俄羅斯這些國家派出的活力四射主持人,甄誠很沉穩。
但在沉穩當中,他默默搞笑。
選手在傳送帶遊戲上摔倒、被送回起點時,甄誠張口就來:
“選手一頓操作猛如虎,但現在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一切如同過往雲煙。”
“很顯然,他買的是一張短途往返車票。”
甚至還仗著語言不通的優勢,直接站在外國選手旁邊,進行當面解說。
手一擺,指著選手就分析:“他不行了。”
關鍵外形表情上還特別正經,宛如在做什麼大型新聞的現場採訪。
別的主持人演示遊戲規則,大多數做做樣子就行。
我們甄哥,直接上手。
他推倒時我沒仔細看,還以是個重一點的空桶。
後來鏡頭一掃,裡面坐著一個不知所措的黑人兄弟。
看到這一幕時,黑人兄弟的朋友還笑得特別開心,請記住這張臉。
結果遊戲開始後,也不知道是因為甄哥給桶開了光還是怎麼地,小牛直接衝著綠桶衝過來。
之前還樂呵呵的大哥,此時被憤怒的小牛嚇到開始咬手指。
還記得夏天的奧運會,大家為運動員們的友誼哭得稀里嘩啦。
決定共享金牌、抱在一起的跳高運動員,輸了比賽、卻摟著痛哭的對手進行安慰的陳清晨,鞏立姣奪冠後、第一個衝過來抱住她的37歲紐西蘭選手。
那是無關國界與民族的惺惺相惜,所有人為久違的真誠哭泣。
重點之一在於,久違的。
在《城市之間》熱播的時代,這一切還沒那麼久違。
有次總決賽的隊伍是延安,帶來了一套陝西常見的民族樂器。
把腰鼓送給了一臉黑幫大佬氣質的俄羅斯主持人,旁邊路過的俄羅斯隊員或許是看過腰鼓表演,還順手貢獻出了手裡擦汗的白毛巾。
當場給主持人裹了個阿寶造型。
另一邊觀眾席上,白俄羅斯小夥看著大鈸有趣,拿上手連敲了幾聲。
旁邊形似吳京的中國隊員波瀾不驚、神色都沒變。
小夥滿臉呆滯,估計在疑惑為什麼自己都發出了如此大的動靜、這人還是毫無反應。
我要是這位中國隊員,心理狀態大約是:
“完蛋了我英語不好啊,他不會要和我搭話吧!不看他不看他,不對視就不會說話。”
有網友回憶,自家的奶奶都會守著《城市之間》看。
她聽不懂規則,但卻能從選手們摔倒、努力的過程中看個熱鬧。
除此之外,奶奶最愛看節目裡拍外國觀眾的鏡頭,執著於點評鏡頭裡出現的小孩哪個可愛。
每期節目還會介紹一處外國風光,順便聊聊當地的風土人情,也算寓教於樂。
當時無論是賽場上的選手,還是電視機前的觀眾,我們與那些外國隊伍始終語言不通。
中國版節目裡,外國選手或主持人說話時會消音、由配音演員配成中文,因為彼時字幕普及率不高、許多中老年觀眾也看不懂。
但這並不妨礙,《城市之間》一時間成了央視五套最火的綜藝節目。
那個電視與教科書裡都在呼籲“共建地球村”的大環境下,節目中的一切都很理所當然。
主持人在鏡頭前侃侃而談節目的願景:
“在這個賽場上,不同膚色的人們一同追求快樂、追求和平、追求自由。”
各個隊伍互相吐槽、彼此不服又互相祝福。
世事變幻,哪怕沒有疫情,如今《城市之間》也沒有再辦下去的條件。
我們曾共同擁有過一個理想主義的夢想,如今回望這個夢,猶如海市幻影。
只是當時《城市之間》裡開懷大笑的普通人們,曾認真地相信這個夢。
文章來源:Vista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