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上午10點,上海著名腫瘤專家,上海中醫藥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何裕民,帶著自己的新作《何裕民精準飲食抗癌智慧》等四本新書,來到“趙老師舉栗子”直播間與眾多網友互動。在直播期間,何裕民一一回答了網友對於腫瘤防控的疑問,網友們反響熱烈。
何裕民教授診治過的病例超過5萬,為讓更多讀者和網友瞭解他的抗癌智慧,直播結束後,記者第一時間專訪了他。
觀點
人人都可能患癌,癌症只是慢性病
最近,關於“人只要一直活著,就一定會得癌症”的觀點,在網路頗為流行。“‘只要活得夠久,就一定會患上癌症’,這話並非沒道理。”何裕民說,如果把人體比喻成一臺精密儀器,隨著時間推移,各種“磨損”“故障”必將發生,因此,老年群體患癌的比例會逐漸上升。但他強調,對於這種情況不必太擔憂,患癌並不稀奇,也沒有想象中可怕,“事實上,不少患者最後死亡,並非因為癌症,而是因為其他部位的器官衰竭”。
早在2002年,何裕民就根據自己多年的行醫經驗提出了“癌症只是慢性病”的觀點。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綜合多方面結果也達成新共識:合理應對下,癌症多數情況下只是一類與冠心病、糖尿病類似的慢性病。這種慢性病有兩個涵義,一是指癌症發展是漸進的慢性過程,二是指在免疫“監管”下,癌症可以長期休眠。
預防
堅決和不良習慣、情緒說再見
何裕民指出,癌症的發生發展約80%與不良生活方式、精神心理、個性因素有關,環境汙染、遺傳、醫療因素只佔20%。抑鬱、焦慮、反覆挫折、自我壓抑、不善於釋懷等,或過度的精神心理壓力、極度認真、長期疲勞等,常常觸發人處於“臨界點”及“臨界區域”,或令細胞“突變”。他介紹,新的研究表明,至少50%的癌症可以避免或減緩其發生:從小事做起,換種活法,遠離菸酒,控制鹽、糖、油的攝入。一段時間感覺特別累、易出虛汗、神志恍惚、睡眠很差……這是身體處於“突變”“蝴蝶效應”放大之際,要提醒自己,身體開始發健康警報了,必須迅速調整。
何裕民建議健康人和癌症患者都應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很多人認為,突然改變生活習慣會有不良反應,他並不認可:“馬上改,馬上見效。”何裕民以自己為例說道,多年前,他也曾有過吸菸史,但當意識到吸菸對人體的危害性後,他立馬將煙戒斷,“在我接診的5000餘名肺癌患者中,99%的人在我的建議下戒菸成功,這對他們的生存質量有顯著的提升”。
方法
癌症有“三六九等”,中西醫結合效果更佳
癌症確診後,到底該怎麼辦?何裕民建議,第一步應對癌症的性質有個大致的判斷。在他看來,癌症也分“三六九等”,有惰性、進展型、惡性之分。對於甲狀腺、前列腺等組織的腺癌,因癌細胞生長緩慢,臨床上無相關症狀,被認為是“惰性癌”,暫不必過度關注;而對於進展性的癌症,則要持續觀察,積極治療;對於食道癌等惡性腫瘤,則要透過必要的手段來干預,延長生存時間和質量。因為惡性腫瘤易轉移,晚期常有發熱、食慾差、消瘦、貧血等全身症狀,直接危害壽命。
在治療手段上,何裕民主張中西醫結合,兩者各有所長,但具體的治療方案,還需要患者和專業醫生來商議。同時他強調患者一定要調整好心態。臨床資料顯示,越是生氣、焦慮、恐懼,就越是給癌細胞活躍的機會;反之,心態調整好,保持樂觀,笑口常開,免疫力會大大提升,癌細胞便無法放肆,不論是對防癌,還是在癌症患者的生存質量、減輕癌痛、延長生命週期等方面都有明顯提高,即所謂的“無心病,則無身病”。
建議
精準飲食調整,有效控制癌症
“學會吃,才是把癌症發生的可能,從源頭掐斷。”何裕民介紹,曾有調查顯示,癌症和飲食關係密切。癌症發病過程中,行為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共佔了60%—70%,這其中,35%—40%又和吃有關。所以,很多癌症是吃出來的,防範也應從管住嘴著手。
何裕民舉例說,像林縣食道癌高發,江蘇啟東、海門一帶肝癌高發,這很可能和吃的食物及水質有關,或是食物和水裡有些不利於健康的成分。
何裕民強調,針對癌症不同治療時期,都應精準進行飲食調整,這樣才能有效控制癌症。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